歧义句

更新时间:2024-03-31 17:20

歧义句指的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解释说明

如: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2、我叫他去。“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3、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另外还有许多:很搞笑!

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有待考证。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的。

“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

“她弟弟和我说的一模一样。”到底是他弟弟说的话和我说的一模一样还是他弟弟跟我猜想,说得一模一样?

总之,歧义句就是一个句子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理解和意思。

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

乘某路公交车访友新居,称“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本人在未到达蒋王庙的前一站(蒋王庙-1)下车,结果错了,该人说的是过蒋王庙后的一站(蒋王庙+1)下车。

更正是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对一些常见的歧义,进行一些约定,应该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约定,也许本身没有太多绝对的理由,但它可以诱导人们渐渐地统一认识,形成新的语义习惯,从而重理解上消除语义。若干年后,大家就很自然地只接受一种理解,排斥另一种边缘的理解法。

上述关于“前后”的词语,有些是时间、空间双表的,容易产生歧义,针对他们就需要约定,如:“前头、前面、往前”。

有些词语则只表示时间,或空间,一般就没有歧义问题。表时间的如:“之前”、“先前”、“前期”等。表空间的如:“前方”、“前进”。他们没有歧义,不需要特别约定。

约定可以是类似这样:

(1)“往前翻”:指时间顺序,不指空间顺序,即时间退后(-)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说“往后翻”都是指向后面的、未来的方向(+),又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面的更精彩”等等。如果有心统计,应该可以发现,表时间的情况远多于表空间的情况。

(2)“那个站的前一站”:指时间顺序,不指空间顺序。理由同上,因为一般说“后一站、下一站”就是指空间或时间上前进的那一站,所以“前一站”表示“上一站”比较合理。当然这时使用“上一站、下一站”表达也是不错的办法,可以避免约定歧义。(很奇怪的是,“后、下”之说一般不容易歧义,“前、上”则比较容易歧义。)

以上约定方案,只是从分析的角度,寻求略微合理的一个解决办法。

也可以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做为约定依据,比如调查看那一种理解的人居多数,然后按照那种理解作为“约定”。不过我相信有可能和我上述的约定相符合。

当然,即便调查结果和理论分析不符合,如果理论分析是有道理的,仍然可以按照理论分析来规范这些约定。

造成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ái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2)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

这场足球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 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例如: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5) 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

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 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A.主要的领导 和 记者;B.主要的 领导和记者)

(6) 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

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 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

(7)“动词 名词(的) 名词”易造成歧义。(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五、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例如: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妈妈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