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3 21:55
毛萼紫薇(Lagerstroemia balansae Koehne)是千屈菜科、紫薇属灌木至小乔木,有时可成大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浅黄色,间有绿褐色块状斑纹,光滑;老枝无毛,灰黑色。叶对生,生于枝上部的互生,叶片厚纸质或薄革质,矩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幼嫩时两面被黄褐色星状毛,上面的毛很快脱落而变无毛,侧脉间有不整齐的横行小脉,网状脉细密,叶柄被黄褐色星状毛。圆锥花序顶生,密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分枝少;萼陀螺状钟形,裂片三角形;花瓣淡紫红色,圆形或倒卵形,爪纤细,着生于子房近基部;花柱纤细,蒴果卵形,成熟时黑色,种子顶端有翅,基部钝形。6-7月开花,10-11月结果。
灌木至小乔木,有时可成大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浅黄色,间有绿褐色块状斑纹,光滑;幼枝密被黄褐色星状绒毛,老枝无毛,灰黑色。叶对生,生于枝上部的互生,厚纸质或薄革质,矩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幼嫩时两面被黄褐色星状毛,上面的毛很快脱落而变无毛,侧脉5-8对,近边缘处分叉而互相连接,侧脉间有不整齐的横行小脉,网状脉细密,叶柄长4-8毫米,被黄褐色星状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6-15厘米或有时更长,密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分枝少;萼陀螺状钟形,长10-12毫米,无棱,外面全部密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内面仅上部被毛,6裂,裂片三角形;花瓣6,淡紫红色,圆形或倒卵形,长18毫米,爪纤细,长2-4毫米;雄蕊60-70,着生于子房近基部;子房3-6室,密被黄褐色粗绒毛,花柱纤细,长达3厘米。蒴果卵形,长12-15毫米,成熟时黑色,5-6瓣裂,无毛或仅顶端密被黄色星状毛;种子顶端有翅,长约11毫米,基部钝形。
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和泰国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西南部。为海南山地低海拔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的常见树种。多散生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山坡上,常为小片状聚生,在林中常与猫尾木、鸡尖、海南大风子、小果海木、楝叶吴萸、黄牛木、黑格等乔木混生;野桐、喜光花、李氏山柑、长刺毒木、盐肤木、僧丹皂帽花等;地被植物有铺地黍、牛筋果和多种豆科藤类。毛萼紫薇为上述植物群落中旱季落叶的种类,为阳性树,极喜光照,生于疏林中,多在土层深厚、湿润适中、呈微酸性的隋灰色沙壤土上生长,不耐荫蔽。
毛萼紫薇自然生长稍慢,在海南霸王岭林区海拔350米的密林中,48年生树高16.2米,胸高直径24厘米。在幼年期树高生长尚快,15年生以前平均年生长量达56厘米,以后则稍慢,至40年生以后则显著下降,年生长量不及20厘米;胸高直径生长于5年前略逊,以后则显著稳定增长,年生长量通常在0.5厘米左右,至48年生时仍未下降。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扦插基质的配置:选择黄土、菌渣和锯屑按1:3:1的体积比混配成扦插基质,为避免扦插基质中病原菌侵染插穗切口,扦插前用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对扦插基质消毒处理。
拱棚建设:为确保育苗过程中控温保水,苗床上方搭建1.5米高拱棚,先覆上塑料膜,而后再覆上遮阳网,遮阳率保持在70%,棚内安装定时雾化喷雾,插穗着床后,雾化喷雾每6小时/次,每次喷雾持续2分钟。
插穗选择:选择合适的插穗有利于提高毛萼紫薇种苗繁殖效率。在春季4月份,选用2年生带有5个芽和至少一片叶子的枝条作为插穗最为合适。
插穗处理:插穗植物学上端剪成平口,到最上部芽1,下端剪成楔形,到最下部芽1厘米。上端涂抹愈伤剂,下端用生根剂浸泡30分钟,生根剂是IBA、NAA和GA粉末用75%乙醇溶解配成150、50、25毫克/升的混合液,下端浸泡后用塘泥包裹,塘泥中混有多菌灵800倍稀释液。
扦插灌根:为避免混配基质中病原菌侵染插穗切口,扦插前用多菌灵800倍稀释液对基质消毒处理。扦插时选用稍粗于插穗的硬质木棍在基质中插出深约2厘米的小洞,便于扦插插穗,不至于伤到插穗下切口,而后压实基质。每周用百菌清800倍稀释液灌根1次,防止病原菌侵害。同时及时清理死亡腐烂的枝条。
控温保水:扦插完成后,通过拱棚及雾化喷雾保持棚内温度30℃,湿度在90%。
炼苗出圃:扦插1个月后,苗床生根率85%,此时可揭开拱棚塑料膜,开始炼苗,期间每15天喷洒稀释800倍的水溶性肥料20-10-20与14-0-14,两种肥料交替使用,持续1个月后,即可出圃。
毛萼紫薇树干光滑,木材纹理通直,适宜制作上等家具;其树姿优美,花色艳丽多彩,还可作为园林观赏树种。
毛萼紫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