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协胜营造厂

更新时间:2024-06-01 15:19

汉协胜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厂址设在汉口六合路。承包武汉的大型建筑,是当时众多营造厂中最富盛名的一个。近代的建筑师们,为了烘托出武汉的繁荣,将鳞次栉比的近代建筑群不断矗立在武汉三镇;近代建筑业的营造厂以包工包料的方式,去承接各项工程。在它们的相互竞争中,形成了“套承发包”制度。当时武汉的大型建筑都是由这些营造厂承包建筑。其中最大的是浙帮沈祝三于1908年创办的汉协胜营造厂(简称汉协胜),是众多营造厂中最富盛名的一个。

创建过程

汉协盛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厂址设在汉口六合路。厂主沈祝三,浙江宁波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系木工出身,曾从其母孙仁山在上海各处做临时工数年,又经 孙仁山介绍而认识王文通(王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任职)。复经王文通介绍转荐于杨瑞泰营造厂,厂主杨斯盛委以监工之职。杨除自营杨瑞泰营造厂外,又与张继光、邵春荣等另组协盛营造厂于上海。有次,该厂承包英商平和洋行打包厂的建筑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凿旱井一口的项目,要一气呵成,日夜开工,不可间断。夜间工人畏寒,天又下雪,不肯下井,沈自告奋勇下井自干,遂为洋人赏识。平和洋行于1904年又欲在汉口建筑平和打包厂,英人征得杨瑞泰营造厂主的同意,指派沈祝三来汉主持营造。沈到汉以后,一面建造打包厂,同时又承包其他工程。上 海协盛厂主以鞭长莫及难以兼顾,就将汉口业务交给沈祝三负责,沈即自立汉协盛营造厂。汉口平和打包厂工程就是汉协盛承建的第一项工程,很为平和打包厂主满意,汉协盛因而声誉大振。沈为借誉于杨斯盛,故用“协盛”二字,但前冠以“汉”字,含有不忘其本之意,但经济完全独立,与上海协盛厂无涉。

英人海明司关系

建筑设计系由外籍设计师把持,后逐渐产生一批中国设计师。当时开工的设计事务所有27户,其中甲级23户,其余为丁级。著名的有杨基本、卢镛标、缪思钊等开办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业务较为发达。事有凑巧,英国人海明司来汉想从事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他是英国人,又有些门路 ,像英国的银行、洋行、工厂的建筑工程,多能包揽;当时英国领事馆也给他一些帮助支持,介绍他一些生意。沈祝三与海明司相识后,两人意气相投,沈祝三给海明司以经济上的援助,海明司才开设了景明洋行,专营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而该行承揽的设计工程亦概由汉协盛营造厂承包施工,彼此相互利用。几十年来,景明洋行发展成为汉口的一位的房屋设计事务所,而汉协盛营造厂也发展成为汉口业务最发达、规模最大的营造厂。

景明洋行除向业主收取5~10%的设计费用外,还向汉协盛索取5~10%的费用。在每一笔工程造价总数上,景明洋行就剥削10~20%,真是“吃透两头”了。据说巍然矗立的景明大楼(今民主大楼),除设计绘图由景明洋行花费人力及一套图纸外,所有全部建筑材料、施工费用等等,都由汉协盛出资。实际上是沈祝三为了业务上的需要赠送给海明司,以示答谢景明洋行的。数十年来,海明司从一笔笔工程中剥削汉协盛职工的,这个景明大楼只不过是“便饭点心”,谁知他一共压榨了汉协盛职工多少血汗?

汉协盛的业务蒸蒸日上,经常施工的有一二十个工地,在最高峰时多达40多个,场面之大可想而知。几十年来它营造的大型建筑工程有:第一纱厂、武汉大学汇丰银行正金银行台湾银行四明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汉口打包厂、和记蛋厂、日清轮船公司、日信银行、平和打包厂景明大楼、圣教书局、隆茂打包厂、英美烟草公司、英国小学校、交通银行、卜内门洋行、德林房子、既济水电公司、保安大楼、花旗银行、广东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三菱公司、日本医院、汉口总商会、慈德里、南洋大楼、硚口烟厂、永兴洋行、西商跑马场、梅神父医院、以及住宅、电影院、图书馆等大量工程。有些建筑工程设计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沈祝三不惜工本从上海招聘技术员工来汉工作,进行岗位职务培训,以利业务需要,同时也造就了大批建筑人才。

沈祝三为人一贯守信用,工作重质量,做事干练,且能英语,可以直接与外国人交谈。在经济上,汉口的浙江兴业银行经理王道平与沈是同乡,经常给予方便和支持,使沈能向该行透支周转资金高达三四十万元以上,而王道平的四弟王佑霖是汉协盛附属企业阜城砖瓦厂的总管(经理),相互间都有照应。有了这些有利条件,因而工程越做越多,业务越做越大,设备不断增加。施工机械有英制倾覆搅拌机1台和英制打桩机1台(后仿制4台)。起重设备是用电动控制的。还购置卡车20多辆,以及轮船拖驳多艘。江面还有替代运输的传 输工具,并配有专业的搬运工人。由于汉协盛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也有往来,每年以低于市场约20%的价格直接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金钩两三万吨钢筋运到汉口,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1927年市场流通的国库券大幅贬值,1块银元可换近500元国库券,不少营造厂受贬值影响,而汉协盛用200吨钢筋换了2万银元,再去换国库券,转手之间从中发了一笔大财。

附属企业

阜城砖瓦厂原是由德国人汉贝和萨克斯所开设的制窑厂,生产砖瓦。辛亥革命后(1913年),由德国人出卖给沈祝三经营。厂址设在汉阳赵家台,占地约三四百亩,生产的砖瓦质量很高,是当时武汉有名的产品。除自用外,还供应市场。1915年将16门窑扩建为32门窑,日产红砖达3万余块。1916年又建32门轮窑一座,并购置60匹马力蒸汽机一台,单缸16英寸砖机两台,每台日产砖坯15万块。到1920年,有男工300余人,年产红砖1000万块,产值很高。1931年和1935年两次遭受水灾损失。1938~1945年武汉沦陷期间,被日商中和岗本占用,生产设备遭到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曾被作为敌产没收,后经申请发还,1946年估价约值5000万元。  此外,1924年又创办阜城轧石厂于硚口双厂巷,1930年后又在轧石厂内另建炼灰厂,使用立窑烧炼石灰,聘德国工程师为其设计。内有轧石机器两部,都是向英国订制来的,一切设备应有尽有。

兼营房地产业务

沈祝三利用剩余建筑材料或旧料建筑了许多房屋,如在中山大道下段建的三元里二层楼房屋,分为南、北二部(即南三元里和北三元里),约计120多间出租,每月每栋收取租金8.30元(灯水费在外)。三多里是石库门面加街住宅,计20多间(二层楼);三有里是二层楼连街面在内,约有30多间。因三多里、三有里用料坚固,所收租金较高。此外,还有共和里一带房产、德华里1/3的房产,以及武汉女中的大块地皮,都为汉协盛产业。每月收租,先由丹凤公司经手,后自设经租处,由陈仁寿收取,收入可观。所有以上产业,沈于1926年向政府登记,具报资金总额为108万元。沈祝三从1918年起,很长一段时间患眼病,多方医治无效,又赴日本就医未愈。双目失明后,不能亲自出马管理,只能坐在家里听汇报,对关键性的问题作出指示或决定。为了继续承接工程,就请张赐荣负责业务、戴震伦负责财务、沈绪全负责材料、王佑霖负责阜城砖瓦厂、徐日省负责炼灰厂和轧石厂,总管工(即今之主任工程师)林锡卿技术好、经验丰富在武汉很有名气,打字员杨宗熙(女)还负责外文翻译,这些人员形成了一支骨干力量,全厂员工最多时达到300余人。

汉协盛全盛时期,沈祝三雄心勃勃地想独揽武汉营造工程,对同业中稍有声誉的营造厂商均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竞争,甚至迫使建筑材料行听他的指挥,不准与其同行业打交道共往来。如汉成昌石料行,其时是武汉产量最大的一家石料行,沈祝三威胁要他只对汉协盛一家营业,不准与其它营造厂来往。

扩大影响

沈祝三为了扬名以扩大影响,不惜慷慨解囊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如捐宁波同乡会的四明公所工程,甚至其日常开支也由沈出资捐助。又在麟趾路独自捐建武汉女子中学校舍(即今市第八中学)。1928年承建梅神父医院(今传染病院)完工时,由于外国人节外生枝要求返工,经四次返修不取分文亦在所不惜。1930年该厂承建武汉大学时,上万工人做了二年多,到快完工时,上万工人做了二 年多,到快完工时武大提出要做一个水塔和配套泵房水池,沈也答应承做而不取分文,做好后作为捐赠。

最后的衰落

汉协盛营造厂经沈祝三苦心经营正值声誉日盛之时,却由于下列原因,逐步走向下坡。其一是厂内管理不善;其二是同业竞争激烈,相互争夺业务,不顾成本削价承接工程。如1930年承接武汉大学工程,估价错误,以低价标得建筑全,施工中又遇到大水成灾,损失甚巨,到结算时竟亏损40万元以上,大伤元气。到经济困难时,不得不将三元里房屋和阜城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连本带利滚成100余万元,到武汉沦陷时才以伪中储券归还清楚。1941年1月沈祝三在汉口病逝,终年64岁。他的两个儿子还在后方读书,家务由其妻黄琴芳主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个儿子返汉继承父业,但无起色。至1949年武汉解放,汉协盛方告结束。

关于沈祝三

沈祝三(1877~1940),亦名栖,字卓珊,浙江鄞县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商人,汉协盛营造厂的创始人。

中国国货公司、汉口工商联大楼、福新面粉厂、第一纱厂等。其他小工程遍布武汉三镇。在承包汉口传染病院工程时,4次返工,直到业主满意而后止。承包武汉大学工程,漏估开山筑路费用,为支持学校,不但不要求修改合同,而且在工程完竣后奉送水塔、水池两项工程,蚀本20余万元,将三元里、三多里房产向浙江兴业银行押贷作抵。武大校长王世杰曾表示感谢。

沈熟谙营造业务,1918年患青光眼病,双目失明,看不见工程图纸,凭人口说默算工料,计算工价,指挥施工。亦热心公益事业,汉口四明公所和武汉女中建筑工程,为其以半价资助完成。沈不附势,不涉足政坛,亦不愿担任同业公会职务1938年武汉沦陷,其营造厂未曾内迁,此后业务萧条,日益亏损,竞至靠变卖存料维持。1940年病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