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20:30
法布尔龙是一类生活在侏罗纪早期(海塔其阶至锡内穆阶)的非洲南部,与盾板龙有亲戚关系的恐龙。它的身长仅一米,因而即使它尽量站直,也不会高于我们的餐桌。 法布尔龙体态非常轻盈,用后腿奔跑。它的手及手臂强壮有力,牙齿坚硬,象带锯齿状的刀口,这表明法布尔龙能用它来撕裂粗硬的草木。
恐龙名称: 法布尔龙
拉丁文名: Fabrosaurus
恐龙体长: 1米
恐龙体重: 约15公斤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 南非,莱斯托
辨认要决: 不详
来历:f. australis ginsburg在1964年命名。
法布尔龙(学名Fabrosaurus)是生活于侏罗纪早期海塔其阶至锡内穆阶(距今约1亿9900万至1亿8900万年前)的一属草食性恐龙。由于它的化石只有一根部份的颚骨连三根牙齿,故法布尔龙是可疑名称,而且有可能就是莱索托龙。
法布尔龙约有1米长,0.3米高,重约15公斤。从这么少的遗骸不能推测出更多的资料。它是由古生物学家金兹堡(Leonard Ginsburg)于1964年命名的,名字是为纪念亨利·法布尔(Jean Henri Fabre)而取的。模式种的南方法布尔龙是以发现地的非洲南部莱索托命名的。
法布尔龙是个体很小的恐龙,长约1米;头骨侧视呈三角形且相对较高,外鼻孔小,圆形的眶孔大,下颞孔近于长方形且其背缘处最宽,位于齿骨、上隅骨和隅骨相接处的下颌外窗中等大小;前颌骨齿较窄、尖锥状、略弯曲,中后部的牙齿齿冠在直立的中央主嵴前后对称发育着几个竖立的小锯齿;前颌骨前端可能具较小的角质喙;牙齿结构显示,其上下颌只能垂直咬合而不能前后运动,这在已知鸟臀类中是最简单的;前肢相对于后肢较短,仅为后肢长的40%;前肢5指,第5指极小;后肢胫骨显著长于股骨,而骨亦超过股骨长的一半。由于该恐龙骨骼轻盈,小腿较长,颈部与躯干较短,尾长约占全长的一半,肢骨骨壁较薄等,表明其两足行走、行动灵活并奔跑迅速。
1964年Ginsburg依据发现于非洲莱索托王国马费腾区的一件带有数枚牙齿的右齿骨化石,建立了法布尔龙(Fabrosaurus),属名用于纪念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J.H.法布尔(Fabre)。后来,Thulborn又将一些材料归入该属,包括头骨及头后骨骼。
有一些学者认为法布尔龙为一有疑问的属,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莱索托龙应是法布尔龙的晚出同物异名。以莱索托龙(或法布尔龙)为代表的法布尔龙科(Fabrosauridae)的成员曾被作为最原始的鸟脚类(Ornithopoda)恐龙;由于该类化石具有许多鸟臀类恐龙尚未特化的解剖特征,因而在恐龙系统分支当中,该类恐龙已不被作为鸟脚类中的原始类型,而被认为代表着最原始的鸟臀类(Ornithischia)恐龙,处于鸟臀类恐龙这一支的最基部。中国四川中侏罗世的灵龙属(Agilisaurus),四川和新疆晚侏罗世的工部龙属(Gongbusaunts)亦被归入法布尔龙科中。
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各地的气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较湿润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使带湿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大陆中部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漠,所以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这进而使得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在这些地区取得了竞争优势。
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大致位于非洲所在的位置。泛古陆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古陆和南边的冈瓦纳古陆。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