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室墓文化

更新时间:2023-07-20 06:42

洞室墓文化(Cata combs Culture ) 是东欧南部草原地带青铜时代早期文化。时间约在公元前20世纪。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青铜器有武器、工具及饰品,陶器为深腹罐和四联足的钵等。墓葬为竖穴,穴壁下部开一洞室,死者侧身屈肢葬于洞室中。已有女子殉葬,表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文化发展

东欧南部草原地带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其地东起乌拉尔,西到第聂伯河,北起卡马河、奥卡河,南到亚速海、黑海沿岸。

年代约当公元前15~前8世纪,在乌拉尔-伏尔加地区,由竖穴墓文化经波尔塔夫卡文化发展而来,继而向西发展取代洞室墓文化。

20世纪初 B.A.戈罗佐夫发现。最初称为木椁墓期,作为东欧南部青铜文化的第三期。其本身大致以前13~前12世纪之交为界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地域扩大,形成若干地方类型。

遗址简介

该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岸,早期面积不大;晚期可达几十公顷,有的以土墙和壕沟防御。

住所为长方形半地穴居址,也有原木或石基泥墙的地面房屋,面积25~300平方米不等。

房内有土榻、窖穴和灶。间或发现畜圈。墓葬有□,往往利用从前的旧□。

墓穴结构以一、二排原木构成的木椁为特点,但仍常见简单的竖穴。

流行单人葬,死者向左屈肢,头向不一,有的以赭红土染色。随葬陶器、青铜器、食物。有的巨□下葬有几十个死者,围绕一个老年男子埋成两圈,外圈为男子,内圈为妇女和儿童。

见有女子殉葬现象,证明社会已处于父系氏族阶段。发现有青铜、宝石、金银制品窖藏,表明个别人物已积聚大量财富。

木椁墓文化的陶器、工具、武器等

陶器为手制,胎中掺耐火粘土和贝末。器形有缸形器和折肩罐。 纹饰有划纹、 窝纹、押捺的几何形纹等,部分缸形器为素面,晚期流行附加堆纹。

青铜器数量大增,种类繁多,工具有锄、镰、柴刀、锛、斧、凿、刀,武器有短剑、矛、镞,饰物有鬓环、饰牌、手镯,还有焊接的圈足□、马具等。各地普遍发现铸铜遗迹、遗物,包括作坊遗址、石范、熔炉风嘴、成品和半成品窖藏等。

铜料除本地采矿冶炼外,还从乌拉尔、中亚和喀尔巴阡山地区输入。

晚期见有铁刃短剑,石、骨器数量减少。经济以畜牧为基础,局部地区有农业。饲养牛、马、羊、猪、狗及骆驼,种植黍和大麦,渔猎起辅助作用。

文化影响

该文化与安德罗诺沃文化、法季扬诺沃文化及高加索、多瑙河地区和波兰境内的青铜文化均有联系。对金麦里文化和斯基泰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洞室墓

是古代横穴形式的墓葬。因横向凿洞或掏洞形成墓室而得名。中国发现的洞室墓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在山崖上凿成的崖墓

一种在山上或地下先凿成或挖出竖井式墓道,再在墓道一侧横向凿出或挖出墓室。山崖上的石洞墓仅在汉代偶有发现,由于营造困难,墓主多为一方权贵,著名的如满城汉墓 。

地下的土洞墓则不仅存在于中国黄河中上游地区,而且在旧大陆的其他地区,如东欧南部草原地带也多有发现。

中国的土洞墓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流行到唐宋时期。

东欧的土洞墓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早期,以此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被称为洞室墓文化。

另外,有人将洞室墓仅限于土洞墓;也有人把砖室墓石室墓一类横穴式的墓,也归入洞室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