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11:20
千年古城——淇阳城隶属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始建于西汉末年(公元24年),迄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改名“淇阳城”;隋开皇三年撤销林虑郡,南部分置淇阳县,县城在今淇阳城村。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即林县,现改名为林州市),隶属魏郡。
淇阳城村位于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全村地势东高西低,辖有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3.55平方千米,2900余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红薯、大豆、芝麻、棉花为辅。
淇阳城村地处河南省林州市南端,临淇镇西部7.5公里处,毗邻淇河,距林州市区45公里,界于东经113°49'-52',北纬35°46'-47'之间。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属并州、朔方刺史部河内郡隆虑县。
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或“郎子城”。
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属司隶校尉部内郡林虑县。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属司隶校尉部内郡林虑。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属司州汲郡林虑。
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属相州林虑郡临淇县。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林虑郡,属司州林虑郡临淇县。
北周:复置林虑郡,属相州林虑郡临淇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林虑郡,置淇阳县、临淇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改置岩州,淇阳县并入林虑县。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属魏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废岩州为县,属相州林虑县。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属中书省彰德路林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林县。
清:属河南省彰德府林县临淇集。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
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
1962年:属安阳专区林县临淇区。
1983年10月:属安阳林县临淇区。
1986年:属安阳林县临淇乡。
1988年12月:临淇乡撤乡建镇,属安阳林县临淇镇。
1994年1月24日至今: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辖,暂由安阳市代管。今属安阳林州市临淇镇。
郎城:西汉末年(公元24年),王昌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建城,俗称“郎城”或“郎子城”。
淇阳城:东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
淇阳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林虑郡,林虑县分置淇阳县;
淇阳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置岩州,淇阳县并入林虑县。
淇阳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撤销岩州,淇阳县,临淇县划入林虑县,属魏郡。
淇阳城原名郎城。民间传说,王郎(即赵汉皇帝王昌)当年追杀刘秀来到此地,见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决定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
东汉王朝建立后,当地官员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城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而在民间,郎城的村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至今已过去了1900多年,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是这样称呼。
淇阳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历年平均气温12.7一13.7℃。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7.4℃。全年平均气压1001.5毫巴。全年降雨量为606.1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是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林茂粮丰的好地方。
淇阳城位于今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
王郎是西汉末年一个政客,他的老巢在邯郸,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来到林州。当行至临淇盆地时,见这里山河壮丽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驻守建城,“郎城”地名由此而始。
东汉王朝建立后,人们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村庄位居淇河之北”之义(古称河北为阳),改名“淇阳城”。
历史上的淇阳城,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省(撤销),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
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至今。直到1970年,村西头劵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
太行根据地的抗日堡垒:抗击日伪的主战场
1938年8月,115师344旅由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调率领进驻林县淇阳城一带。344旅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击日军侵略,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旅部派民运科长王凤梧在淇阳城发展党员4名,建立了中共淇阳城党支部。接着成立了淇阳城农民抗日救国会。
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
1938年秋,八路军344旅政委黄克诚率344旅挺进林南地区,进驻临淇镇淇阳城村,组织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建立抗日根据地。黄部把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加以培养,先后发展了梁玉春、梁玉琪等6名党员,建立了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淇阳城党支部,为中共在林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组织基础。
淇阳城的主要语言为林州话,林州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行成了独立的方言,林州话与安阳其他县、河南话都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非当地人不容易听懂。
林州话,或称林州方言(原来的林县,即现在的林州),是一种汉语方言,属北方语系。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 。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
林州位于河南最北部,与河北邯郸接壤,是安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林州与安阳相隔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其口音却有着天壤之别,彼此用方言交流都难以领会,而且这种口音和正宗的河南方言听起来完全没有类似之处,于是,除了林州人自己,很少有人听得懂这种在北方语系里按理说应该很好理解的方言。
林州话和河南话不属于同一语系:典型的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而林州话则属于晋语。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林州话,放在河南话,或者放在晋语邯新片中都是非常晦涩的,甚至因此林州人受到河南人的嘲笑。
淇阳城方言特殊词汇
秀子【妻子】 姥姥【外婆】
淇阳城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
由于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淇阳城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淇阳城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淇阳城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现在配菜主要有:白菜、豆角、海带、香菇、金针、木耳、粉条、粉皮、皮渣、豆腐、红烧肉块等组成,做成后油而不腻,咸淡可口,大大增强人的食欲。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主食,在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是,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现在淇阳城大烩菜已成为淇阳城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在淇阳城,卤面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
在淇阳城,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现在淇阳城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
淇阳城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水开后,将面条下到锅内,用筷子搅散,等锅再次滚上来时,加以适量凉水,如此加水反复三次,面条煮好,即可捞面出锅。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在淇阳城,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介绍几种淇阳城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在淇阳城,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淇阳城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淇阳城常见的晚饭。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淇阳城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安阳(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临漳(东魏置。)成安(后齐置。)灵泉(后周置。有龙山。)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洹水(后周置。)滏阳(后周置。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临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十六年置岩州。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有林虑<谷共>、仙人台、洹水。)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
《清史稿》
柯劭忞等 志三十七 地理九 △河南
彰德府:林繁。府西南百十里。林虑山,西二十里,太行支。其异目:西黄华、天平、玉泉,西南谼峪、栖霞,西北鲁般门、倚阳,皆林虑之异名者也。浊漳自山西潞城入,缘涉界,左会清漳为漳水,东入河内。水经注所谓“迳葛公亭、磻阳城北合沧溪”者。其南,洹水自黎城伏入,复出为大河头,迳城北,左合史家河、陵阳河,至龙头山复伏。西南:淇水自辉入,迳石城、淇阳城,右会淅水,入汤阴。县驿一。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虑县。又阳城,在县西北八十里。或曰:石赵时置县于此。有沧溪水,经城西北隅入于漳水。又有石城,《括地志》:在县西南九十里。秦惠文王十一年,伐赵,拔石城,即此。
《水经注疏》
(北魏)郦道元撰
○淇水 《隋志》魏郡林虑县下,开皇初,分置淇阳县,不名沾阳也。
又东迳冯都垒南,(会贞按:《名胜志》引此,冯作洪,云在林县南七十里。此句指淇水。)世谓之淇阳城,(守敬按:《隋志》灵泉下,开皇初,分置淇阳县,大业初废,盖即因此城为名。《彰德府志》,淇阳城在林县南七十二里,俗呼郎子城。)在西北三十里。(会贞按:上言淇水迳垒南,则此当作在北,西字衍。)
《水经注》
淇水
《水经》讲: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杞州改称滑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滑州易名滑县。
同年,废林虑郡,林虑县分置淇阳县。
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内黄县,隶相州。
开皇十年(590年),邺县北迁邺城旧址,于安阳旧城东北洹水南岸重置安阳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林虑县置岩州。大业初废州,临淇县、淇阳县并入林虑县。
《传世藏书》
传世藏书书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海国图志 季羡林, 侯仁之, 史念海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第1014页
明洪武三年,以林虑县省入州,又降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五里。〇淇阳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并入林虑县。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隋代卷 - 第 319 页 周振鹤, 施和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 585页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第 1062 页 魏嵩山,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
1374页
淇阳县降胥开皇初分林虑县置,治所在今河南林县南。大业初废。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史为乐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2438页
隋开皇初置,属相州。治所在今河南林州市南七十二里淇阳城。大业初废。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淇阳县】古县名。隋开皇初分林虑县置,治今河南省林州市南。属岩州。大业初废。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
第 4 卷 - 第 394 页 谭其骧,浙江人民出版社
开皇初,分置淇阳县。在今林县南三十里。不名沾阳也。又汲郡魏县下:旧曰朝耿,开皇十六年置清淇县,大业初改朝歌曰卫,废清淇入焉。有淇水,不云有沾水也。
《二十五史补编》
第 4 卷,第 1 部分 - 第 56 页 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开皇初郡废】县^相州【又分置淇阳县】今林县南三十里
《水经注全译》
第 167 页 郦道元,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 726页
又东经冯都垒南边,一般称为淇阳城,在淇水西北三十里处。
《中国文化精华全集》
第 15 卷 王书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
第764页
沙沟水又东径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瑶曰:在怀县西南。又径殷城西,东南 ...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俩,炀波? ... 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鹤壁市大事记述》
第25页 鹤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 556页
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浼注于淇。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蛉下,西流径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亭亭极竣。其水西流,径注于淇。又东径冯都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邺都佚志辑校注》
第256页 陆[翽]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336页
郎子:故卫邑,俗称郎子城,隋开皇三年至大业二年置淇阳县治此,又称淇阳城。
民国至今皆作淇阳城。
《中原文物》 第 6 期
第62页 中原文物编辑部, 2005
淇阳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河南省》
第 6 卷,《河南省》编纂委员会 商务印书馆, 1993
第177页
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
第179页
淇阳城[ Qyángchéng ]在林县城关镇南 32 公里。属临淇乡。西汉末年,王浪守此。建郎子城, 俗名郎城。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废。因在淇河之 北,故名。村落呈矩形,东西、南北主街十字相交。
《林县志》
林县志编纂委员会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第8页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分置淇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岩州,辖林虑县、淇阳县、临淇县。陏大业元年(605)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
《林州市建筑志》
房其清 主编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第163页
四、其他城址
淇阳县城址:位于临淇镇淇阳城村,建于陏朝时期。
《林州文史资料 第15辑》
林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5
46页
淇阳城
临淇镇淇阳城村,民间俗称“郎城”。此名缘何而来?据考证,它和两汉末年一个叫王郎的人有关。
关于王郎其人,可参见110页“马刨泉”一节。他的老巢在邯郸,因追抓刘秀而来到林州。当行至临淇盆地时,看到当地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定居建城。“郎城”一名即此而生。
东汉工朝违立后,村民们嫌工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河位其村南(阳)”之意,改名“淇阳城”。
历史上的淇阳城村,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是淇阳县城的所在地。《隋书 地理志》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省(撤消),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由此可见,淇阳县仅存24年,但淇阳城和郎城的名称,却一直流传至今。
1970年以前,村西头券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
《河南省志 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4
178页
历史上,林县境内先后建有淇阳城、辅岩城等,其建置沿革情况大致如下:
淇阳城:在县南。隋初置淇阳县,属相州,大业初年并人林虑县。
辅岩城:在县东。本为安阳县的水冶村,金兴定三年(1219年)置为县,属相州,元朝废除该县建制。
《康熙林县志》
沿革·古迹
淇阳城 在县南七十二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林虑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废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郦道元《水经注》云:废淇阳故城。俗谓之郎子城。《地理志》云,即淇阳也;
《乾隆林县志》
疆域·沿革
隋开皇三年,郡再废,又析置淇阳县;十六年改置岩州;大业二年州废,复为县,并淇阳入县,属魏郡;其临淇县亦废入焉。
山川·古迹
淇阳城 在县南七十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俗呼郎子城。
山川·诸水
淇水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东北流迳淇阳故城,又东北迳石楼南,又东北迳冯都垒南入汤阴界,又东流三十余里入淇县界(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山海》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侧。”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沮洳山在辉县西。即卫诗所谓淇水是也)。
《顺治林县志》
沿革·古迹
淇阳城,在县南七十二里车辐社。隋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林虑,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废,省人林虑县。淇水在其南、郦道元《水经注》云:废淇阳故城,俗谓之郎子城,《地理志》云即淇阳也。
山水·诸水
淇水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东北流经淇阳故城,石城西北,城在源上,带涧枕淇。又东北经石楼南,又东北经冯都垒南,至河头村西南二里许,淅水注之(按《水经》云:淇水出河内林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云:淇出沮洳山,水出山侧,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沮洳山在辉县西,即卫诗所谓淇水是也)
《民国重修林县志》
地理上·山川·河流
又南有淇水:上源来自辉县之侯兆川(《山海经》谓淇水出沮洳山,《水经注》及《淮南子·地形训》为出大号山,沮洳、大号今皆未详所在,《一统志》谓即今之淇山)。入境东流过石城,亦名石楼,一石面水壁立,下有门如城楼(《水经注》有石城,为淇水所经。又有石楼,为淇水支流西流水所经。皆在淇阳城东,与此不合)。又东过淇阳故城,南苇涧河自南来注焉(水出淇山中)。
地理下·古迹
淇阳城 在县南七十里,俗呼郎子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废林虑郡,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省,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又《水经注》:“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经石楼南,又东经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按《水经》魏郦道元注,其时已有淇阳城,则筑城在先,置县在后矣。
地理上·沿革(文)
隋置岩州,今境分为三县:曰林虑,位淅水以北,即州治,今有其全境者也;曰淇阳,位淇水上游,今盖得其东境;曰临淇,位淅水下游,今盖得其西境。
地理上·沿革(表)
地理上·乡镇(村)
临淇区(县正南面积一千六百六十方里)
王昌(?-公元24年):又名王郎,汉愍帝,汉兴宗,赵汉愍帝。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卜相为业,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刘林率数百车骑入邯郸城,清晨在赵王宫殿,王昌即皇帝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这一政权为“赵汉”,以区分于玄汉、赤眉汉。王昌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王昌派军占领冀州、幽州,他利用民众依然思汉的心理,宣称新朝建立之前反对王莽的翟义没有死,而在拥护他,从而获得声望。赵国以北、辽东以西被王昌管辖。当即王昌颁布圣旨:“天下有得刘秀首级献于朕者,赏邑10万户。”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初,刘秀募兵壮大实力,刘植、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突击骑兵支援刘秀,王昌开始处于劣势。之后,王昌在河北各地连战连败。四月,刘秀进军邯郸,五月,邯郸城破,王昌乘夜逃出邯郸,途中被杀,至此,赵汉政权结束。
黄克诚(1902—1986),1938年8月,时任115师344旅政委,进驻林县淇阳城,建立了最早的淇阳城中共党支部。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1938年8月,旅长徐海东率领115师344旅进驻林县淇阳城一带,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击日军侵略,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王凤梧(1901—1985)少将,1938年,115师344旅派民运科长王凤梧在淇阳城发展党员4名,建立了中共淇阳城党支部。
淇阳城的民俗风情与临淇镇其他乡村差别不大,民间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象璀璨的明珠点缀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传统节日中,虽然存在一些落后和迷信的东西,但其主要作用在于丰富、调节人民的生活,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同时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厌恶情绪。正是这种内涵美,使一些传统节日久传不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与人民生活联系淡薄的节日逐渐被淘汰,有的节日内容不断更新,抛弃其落后迷信的份,发展其健康有益的内容,逐渐成为人民的生产劳动之余庆贺丰收,改善生活,游乐嬉戏,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动。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赏月赋诗,相沿成习。隋、唐、宋以来,盛极一时。
三月清明节这天,淇阳城流行祭祖的活动。它既有怀念先人,勉励后代之意,也可借此大量植树造林。这天在坟头植树,让先祖功德荫庇后代,也有百年树人之意。
淇阳城认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间。牛郎“河鼓二”,俗称“牵牛星”,织女即“天孙”。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男婚女嫁,为林州民间家庭一桩大事。从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创嫁娶,到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时逐渐有了套礼节。
淇阳城本地称“庙会”为“赶会”,庙会上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热闹非凡,是林州具有民俗风情的活动之一,每年的正月廿三为淇阳城村的庙会。
(在营、开业、在册)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林州市腾跃农林牧农民专业合作社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王氏种养示范园
林州市林盛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林州市伏喜农机专业合作社
林州市大自然食品保鲜有限公司
林州市桃园散热科技有限公司
林州市临淇镇相启干鲜百货超市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长海副食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玉梅副食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现军百货店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金生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增栓新合作超市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荣学百货店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志卫地板砖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兴河养猪场
林左市临淇镇晶云豆腐店
林州市临淇镇士伟面条店
林州市临淇镇国青面馆
林州市临淇镇现军养牛厂
林州市临淇镇美艺建筑队
林州市临淇镇相启干鲜百货超市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文拴副食店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社学鞋辅料加工坊
林州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百货门市部
林州市临淇供销合作社淇阳城分销店
林州市淇阳城金属冶炼有限公司
林州市淇阳城胶合板厂
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宏运沙厂
林州扬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淇阳城村地势东高西低,耕地面积1.45平方千米,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红薯、大豆、芝麻、棉花为辅。
地处太行山区,纬度较高,属于偏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生长周期长,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
提高教育质量,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临淇全镇“两免”学生2618人,发放资金179851.95元;“一补”学生1352人,发放资金13520元。
淇阳城村阳光幼儿园
淇阳城村中心小学
淇阳城山地面积1.72平方千米,多为郁郁葱葱的柏树,是炎热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玉皇庙位于古淇阳城村西,毗邻淇河,香火久远,该村于隋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建淇阳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正殿塑有玉帝神像,内部均装饰的金碧辉煌,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二零一二年中秋月 玉皇庙重修碑文记
日月转西,水归东,阴阳世界礼一同,雁飞南北春秋季,寒冬暑往分夏冬。
玉皇庙位于古淇阳城村西,毗邻淇河,香火久远,何时初建,幸有碑记与村史资料,该村于隋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建淇阳县,至今即有一千四百年历史。据石碑记,大明弘治(一四八八年)重修,万历(一五七三年)年间曾重修两次,大清光绪(一八七五年)有路维清同路聚奎重修一次,后因乱世动荡,几经摧残,夷为平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方有本村赵乃富、常水松、刘光明等人重新发起,率众乡民,日夜争建,因当时财力有限规模较小。
时逢盛世,应天时顺民意,于二零一一年有村善人贤士热心公益,舍家忘己,经多方努力,踊跃捐资三十八万余元,积极帮工,共行善事,重修玉皇庙,再塑金身,以示后人瞻望。
初具规模,映日生辉,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深得民心。愿神灵庇佑,风调雨顺,恩泽八方,传承中华古国文明。
为答谢各方善男信女慷慨捐资虔诚。繁衍万世,永铭千秋,特刻碑记。
公元二零零五年 重修淇阳城玉皇庙碑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神不在广,有求必应。
此庙神位甚奇灵显,据说在解放前夕,国民党匪军到处行凶霸道,无恶不作,欺压黎民百姓。有一恶徒在此庙侮辱神像,此时玉皇神威大振晴天霹雷,使恶棍命归阴。
无数善心良民求之必应,为民排忧解难不计其数,但不知其庙创修之始,又不知重修复修多少次数,解放后国家不信神鬼将神,庙一扫而光。
一九八零年,国家准许宗教信仰自由,全国各地城乡都是古庙重修,我村也不例外,对玉皇庙进行了群起群修,善心良民积极带头,集资捐款、贡粮、献力,只用了四五年时间,玉皇庙院建成竣工,以此为序。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指“天公”,有称“玉帝”或“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等尊称。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
玉皇大帝不但统辖人间,而且也统辖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以及天神、地祗、人鬼都归其管辖,包括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司命、三官大帝、五显大帝等。玉皇上帝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对于天地、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都得管,属下有管理学务的文昌帝君,管理商务的关圣帝君,管理工务的巧圣先师,管理农务的神农先帝,管理地方的有城隍爷、土地公,管理阴间的有酆都大帝和十殿阎王,而玉皇上帝为神中之神,神中至尊。
玉皇大帝是宇宙中最高无上的神灵,而所有神灵皆须听令于玉皇大帝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1938年秋,八路军344旅政委黄克诚率344旅挺进林南地区,进驻临淇镇淇阳城村,组织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建立了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淇阳城党支部,为中共在林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组织基础。
淇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淇河两岸的富饶沃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淇阳城的先民曾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演绎出一幕幕饱含深情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家国兴亡,烽火硝烟的人间传奇。
淇河水好,首在天然。淇河属于海河流域,是卫河支流,发源于深山区的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流经淇阳城总长为2.5公里。河谷狭窄,两岸峰峦叠嶂,河流、地下泉源多,在水文地质上多属奥陶系岩石溶裂隙水,造成河水清澈纯净,淇河河床上有大量的大鹅卵石和大沙,对水质的变化起着天然净化作用,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淇河秀美的风光,引得世世代代的人们赞美她歌颂她。《诗经》中的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诗经,淇河,让人向往,超越时光。
大尖脑位于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以东1.3公里处,海拔高度436米,山势秀丽,绿树成荫,怪石嶙峋,构成了奇特、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观,是一处休闲避暑养生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