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6 06:59
古人有言,清则用野云孤飞的形象来比喻白石(即宋人姜夔)词的意境,喻白石词的风格。这无疑是对白石词深有体会后的精妙的比喻。
“野云孤飞”比喻白石词的清峭拔俗,“去留无迹”,则说白石词的空灵澹宕;而二者又不可分,从而构成了白石词意境风格完整性的特点。玉田却就白石词的已经风格以野云为喻,其独到之处在于清空,取神遗貌而达到词的清空骚雅的意境风格。这无疑揭示了清空论的实质。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说,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是最后的一个音节,是最后的一声歌唱。由于他的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声音,也就是南宋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写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分。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
姜夔著有《白石诗集》,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标举白石词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就是仰承与追随这种词风。
白石词的基本风格是“清空”,要“清空”,就要有一种冲冷的胸怀,不让七情六欲无节制地发展,从 而达到一种超逸空灵的境界。对情词来说,就不能热 情过度,因热情过度容易形成痴迷状态,要用冷笔处理。
昔人评论姜的词,认为清远空灵是其基本特色。张炎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姜的词之所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原因在于作者有着丰富的美感经验,能够在感受、记忆、思考、想象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然后选用清新秀逸的言辞,把它化作动人的意象。这类意象或意境总有些迷离恍惚,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唯其如此,言外之意,画外之境才更加繁富,更加耐人寻味。这首词就大量采用比拟、双关的修辞手法,以物拟人,写物兼写人。
遗貌取神,离形得似,这大概就是构成清空高远境界的一种有效手段。
1、明朗的天空。 宋 苏轼《庐山二胜·开先漱玉亭》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2、犹洁净。 宋 苏轼 《书王定国所藏》诗:“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西游补》第十六回:“ 沙僧 道:‘妖魔扫尽,世界清空。’”
3、谓中无所有。 郁达夫 《临平登山记》:“ 临平山 虽则不高,但走走究竟也有点吃力,喘气喘得多了,肚子里自然会感到一种清空。”
4、空灵神韵。谓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特指词的境界。 宋 张炎 《词源·清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清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词之难工,以属事遣词,纯以清空出之……所贵清空者,曰骨气而已。” 蔡嵩云 《引言》:“ 张氏 尊 白石 ,以其古雅峭拔,特辟清空一境。”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十章:“清空是 张炎 提出来的词的最高境界……他所说的清空就是空灵神韵,同 严羽 讨论的意见相同。”
意指人们即将开始一段事情或者告别一段往事时,将心中的所有顾虑、回忆、想法等等因素全部抛空,以不受任何原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