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说

更新时间:2023-05-11 19:34

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 、谷鲁斯。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人类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有游戏说。

游戏说介绍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游戏说又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该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在他看来,各种再现性艺术和各种实用艺术之间的区别可以看做是游戏和一本正经之间的区别。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是,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什么现象标志这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席勒所说的游戏,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这种冲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动物那种无目的的本能活动中。“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不过,动物的游戏与人的游戏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想想借助于这种游戏,企图创造一个自由的形式,就最后一跃为审美的游戏了。”(第二十七封信)在审美游戏中,人只追求自由、享受自由。“对待现实性不关心,并对外观发生兴趣,这是人性的真正扩大,并且是走向文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第二十六封信)

席勒以游戏说对审美发生所作的阐释,既包含深刻的洞见也具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把游戏所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显然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表它根本忽视了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席勒的游戏说

”游戏说”虽然理论基础在康德那里,但却是席勒首先提出来的。

席勒简介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

出发点

席勒的美学研究是从人性论出发的。同康德一样,他将统一的具体的人性分为抽象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以及国家等级制度导致了这两方面的分裂,只有通过试图通过审美或游戏使二者重新统一,来重建人性的完善和和谐,使人性复归,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人的三种冲动

他认为,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可以分辨出人身上具有两种对立因素,即人格和状态。二者在绝对的存在、即理想中的人是统一的,但在有限的存在、即经验的人中却是分立的。人终究不是作为一般的、理想的人存在,相反,而是作为具体实在的人存在的,因此,理性和感性相互依存的本性促使产生两种相反的要求,即实在性和形式性。与这两种要求相适应,人具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的产生

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在人的身上同时起作用、或者说两者达到了统一时,便出现了一种新的冲动——游戏冲动。为什么游戏冲动能统一于两者呢。席勒是这样解释的:游戏冲动亦即审美冲动,以自由为其精髓。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所谓活的形象必须经由主体的感性和理性同时运作,既把握了对象的生命,又把握了对象的形象时,才能产生作为审美对象的之“活的形象”。简而言之,作为游戏的审美活动就是要创造出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美的形象。席勒毕生对其自身理论的追求和探讨都没有离开自由二字。可以说,之所以将“审美”命名为“游戏”,与其取意游戏的自由有关。他说:“当怀着情欲去拥抱一个理应被鄙视的人,他们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强制;当他们敌视一个他们不得不尊敬的人,就会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强制。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赢得别人的爱慕,又博得别人的尊敬,感觉的强迫以及理性的强迫就消失了,别人就开始爱他,就是说,同时既同他们的爱慕也同他们的尊敬一起游戏。”

游戏冲动的特性

由于感性冲动通过“自然法则”、形式冲动通过“精神法则”对人心予以强制,而游戏冲动中这两方面的同时作用,“因而也就扬弃了强制,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自由”。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即最广义的美,它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说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游戏这个名词通常说明凡是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是偶然而同时不受外在和内在压迫的事物。”“美是一种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间展开其自身自由的潜在的游戏冲动。”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能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强制,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达到自由,都达到和谐完善的发展,这就是审美的境界。

席勒的观点

席勒在一系列的论述后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第十五封信)。至此,审美游戏说进一步越升为强调人类精神自由和自我去蔽、自我解放功能的价值论命题。在某种意义上,它使美学与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这一目标联系起来。

评价

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