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口镇

更新时间:2024-04-07 11:34

潜口镇,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地处徽州区中部,东与歙县郑村镇接壤,南与岩寺镇毗邻、西与西溪南镇相连、北与呈坎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39.0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潜口镇户籍人口为13362人。

历史沿革

唐代时期,属歙县为孝悌乡和睦里保宁社。

明代以前,潜口曾设用于管理贸易及收税的机构“务”,后因兵燹导致人烟稀少而废除。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十五都,辖五图、六图和十一图。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潜口成立黄山巡检司,此时歙县15都5图有潜口、陈村、潜坑、前门、金山下、吴家塘等村;17都5图有汪泗坞、琶塘等村。

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后,民间纠纷由董事或按族规来管理。

民国十五年(1926年),取消董事,实行“保甲制”,分设阮溪保、陶潜保、七贤保,属歙县第二区潜口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设潜口镇。

1952年3月,改乡。

1961年7月,成立潜口公社。

1983年10月,恢复改潜口乡。

1987年8月,成立地级黄山市,属市辖徽州区。

2002年4月,撤乡改潜口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潜口镇辖6个行政村:潜口、澄塘、坤沙、唐模、东山、蜀源,下设12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潜口镇辖6个行政村:潜口村、澄塘村、坤沙村、唐模村、东山村、蜀源村,镇人民政府驻潜口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潜口镇地处徽州区中部,东与歙县郑村镇接壤,南与岩寺镇毗邻、西与西溪南镇相连、北与呈坎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39.0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地形以丘陵和平畈区为主,平畈区平均海拔180米。最高点紫霞峰,海拔195米;最低点海拔175米。

气候

潜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主要降雨集中于早春和梅雨季节,伏秋多旱。多年平均气温17.2℃,年最低气温-11.7℃,年最高气温39.0℃。无霜期年平均224天。年平均降水量1498毫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55小时。

水文

潜口镇境内河流属新安江水系,丰乐河支流有阮溪、灵金河、筠溪等河流,流域面积1200亩,长6千米,年均流量4000平方米。

自然灾害

潜口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1998年1月22日,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冰雹灾害。因灾经济损失397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48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潜口镇有耕地面积9200亩;林地面积1878亩。

人口

2011年末,潜口镇总人口1326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20人,城镇化率5.4%。另有流动人口3702人。总人口中,男性6748人,占50.9%;女性6520人,占49.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3237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31人,占0.2%。2011年,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58.6人。

2017年末,潜口镇常住人口为13666人。

截至2019年末,潜口镇户籍人口为1336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潜口镇完成财政总收入3696万元,比上年增长8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78万元,比上年增长95.7%。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326万元,增值税361万元,企业所得税53万元。

2013年,潜口镇实现工业产值1.17亿元;财政收入跨上5000万元台阶,达5021.8万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6亿元,增长74.2%;旅游接待量达1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3.6亿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万元,增长13%。

2014年,潜口镇实现工业产值1.39亿元、财政收入5185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1万元,增长26.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增长50%。

2015年,潜口镇财政收入3720万元,年均增长13%;规上工业总产值6804万元,年均增长20.9%;旅游接待量148万人次,年均增长23.1%;旅游总收入4.8亿元,年均增长23.8%。农村经济总收入5.02亿元,年均增长1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5元,年均增长5.2%。

2016年,潜口镇实现财政收入6160万元、同比增65.6%,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同比增25.5%,规上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同比增122%,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同比增38.5%,旅游经济总收入5.47亿元、同比增12.2%。

2017年,潜口镇完成财政收入6621万元、同比增7%,规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27.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4.7万元、同比增26.7%,固定资产投资8.36亿元、同比增19.5%,外贸进出口总额145万美元、同比增10.3%,新签项目到位资金2.23亿元、同比增50.6%,旅游接待量188万人次、同比增12.2%,旅游经济总收入6.3亿元、同比增15.1%。

2019年,潜口镇有工业企业16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7个。

农业

2011年,潜口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1.7%。

2011年,潜口镇生产粮食4700吨,其中水稻4030吨,玉米230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4950亩,产量9900吨。

潜口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4990头,年末存栏10800头;牛饲养量2400头,年末存栏1400头;家禽饲养量4万羽。

工业

2011年,潜口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5%。工业企业16家,职工292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56.8%。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商业网点33个,职工513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6个,年成交额2亿元。2011年,出口1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潜口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867人,专任教师225人;小学5所,在校生1241人,专任教师8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2人,专任教师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1580万元。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潜口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6个,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各类文化专业协会3个,农家书屋6个,藏书2万多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84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0.3万户,入户率98.2%。

2011年末,潜口镇有体育场地4处。83%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潜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室6个。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9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潜口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户,人数22人,支出59480元,比上年增长22.8%,月人均225.3元,比上年增长28%;城市医疗救助5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93人次,共支出194000元,比上年增长108.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3户,人数520人,支出524313元,比上年增长10.3%,月人均84元,比上年增长6.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35236元,比上年增长27.5%。敬老院1家,床位24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1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706人,参保率98.7%。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潜口镇有邮政网点1个,代办所6个。征订报纸、期刊16.9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8个,固定电话用户2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96%;移动电话用户0.9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89%。宽带接入用户175户。

基础设施

2011末,潜口镇有自来水厂2座,深水井8眼及成套净化设备,日供生活用水200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交通运输

2011年,潜口镇境内205国道与岩寺至呈坎公路交会。合铜黄高速公路穿过境内。有徽州区岩寺镇至潜口村、塘模村、坤沙村、蜀源村4条公交车路线,8个公交站,日客运量达40人次。

历史文化

潜口镇因传晋陶渊明隐居于此而得名。

潜口塔

潜口塔,又称“潜口锥”。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是一座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古塔。潜口塔座落水口要处,造型别具,四面八角,外七而内四层。全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10.4米,以上逐层按94%递减,到顶层直径7.2米,形成立锥体。塔顶采用葫芦穹顶。

檀干园

檀干园位于徽州区西10千米的唐模村,始建于清初,乾隆年间修葺,曾是唐模村许氏文会馆旧址,2019年10月,檀干园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唐模村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是一个古村落,徽文化底蕴厚重,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2007年5月31日,唐模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黄山市唐模景区位于潜口镇唐模村,是一个集水口园林、徽派建筑、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古村落风景区,景区旅游线路全长约1.5华里,贯穿整个唐模村。东至村东水口,西与邻村坤沙交接,南有天马山,北倚灵金山。2006年12月,唐模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蜀源景区位于黄山南麓的蜀源村,四面环山、古木参天,一水环绕似玉带贯穿全村,因地形酷像四川盆地,故名为蜀源;又因村口观音山上遍植昙花、桃花,故有“优昙谷”、“小桃花源”之赞誉。其中罕见的“古全景西湖图”门罩砖雕堪称绝佳精品。还有古桥六重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和尚寺尼姑庵都天庙、天灯阁、虎栅、观音庙、仑麓泉、板桥仙迹等又为蜀源增添了一份神秘。村内还存有乾隆年间刘镛的墨迹,历代文人名士迭出。建国以前,七品以上的官员57人。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原座落在唐贝村东,遵照国家文物保护规划迁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潜口民宅内集中保护。红石单孔拱桥,石灰砌筑,两头桥墩各有镇水兽神龛。桥面略呈弧形,有石砌栏杆。两头各有阶级。桥长2.7米,宽2.45米,拱高1米。下游桥梁额石上嵌匾,上刻“荫秀桥”三个大字和“嘉靖甲寅夏”五个小字。“荫秀桥”三字娟秀有神,“荫”字与“秀”字上半个为阴刻,“桥”字与“秀”字下半个为阳刻。据查,唐贝村对面山原有座尼姑庵,尼姑为出入方便,捐资建造此桥,所以桥铭一半阴刻,一半阳刻。

该宅高雅古朴,二进三开间,正面为三开间柱式门厅,厅的两侧多有门房,前后进间设有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乐善堂天井两侧都有廊室,正堂20根大柱巍然挺立,横梁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气势不凡。

乐善堂北面毗连着“曹门厅”,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原为潜口镇汪曹(其先人曾任宋代漕运使)后裔支祠,此厅檐罩高悬,九开间的门庭一字形展开,八根献柱整齐划列,庄严肃穆。建筑宏伟,为一般视祠堂所不及。

穿过曹门厅门前石坪顺势而下,有“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原坐落于潜口村,系明永乐初进士汪善孙辈祭祖所建宗祠,为明厅式的文化型建筑。第内设天井。四周绕以石柱,中架单孔石拱小桥,直通正厅,厅上设石座寝室,供奉神位,该第构架用料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梁、斗拱雕刻精美,显示了明代建筑风格。此第原是明永乐初进士、谏官、吏部给事中汪善的孙辈,为祭祖所建的家祠。

方观田宅位于山庄北侧,始建于明中叶,原坐落歙县坑日乡沦潭村,是一座明代徽州普通农民住宅,该宅为一进二层三间两厢式,小青瓦马头墙、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护缝制装饰,楼下青砖铺地,大门有门罩保护、门内罩饰有霸王拳。

潜口明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紫霞峰南麓。此地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毁于兵火。1984年起,将原散见于潜日、许村等地11座较典型又不宣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它包括山门一套,石桥、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拆迁复原过程中,严格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保持了建筑物的原时貌。山庄占地17000多平方米,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门厅建于明中叶,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六顺堂残留部分。入门有一不大的院落,中间立有3间五楼茶园石牌坊,为明嘉靖年间(1552年—1566年)郑绮所建。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潜口镇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2020年6月30日,潜口镇入选安徽省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乡镇名单。

2021年4月28日,潜口镇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1年5月8日,潜口镇被安徽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命名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