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11:00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县总面积8807平方千米,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截至2022年,下辖5个镇、15个乡。
澜沧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一世纪中期以前,今澜沧地为古代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
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设永昌郡,永昌郡由汉朝派郡守与诏达光(哀牢王)共同治理;76年,诏达光与汉朝郡守发生矛盾、起兵反汉,汉朝军队与勐达光军队多次激战,部分傣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迁至勐达光南境与各种蛮族部落杂错而居;今澜沧地得到进一步开发。
299年,晋朝所辖永昌郡不韦县(今隆阳、施甸、昌宁等地)境内的傣族起兵反晋,永昌郡治由不韦县迁至永寿县(今镇康、永德、耿马、沧源等地),同时在永寿县南部增设南涪县(今西盟、澜沧、孟连、勐海、景洪等地);今澜沧地属永昌郡南涪县。
420年,东晋灭亡,之后的南朝宋、齐、梁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代梁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澜沧地的傣族先民以“勐”(盆地)为单位、各自形成独立小邦。
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 762年,勐舍龙在勐掌(保山盆地)设永昌节度,统辖澜沧江以西地区;今澜沧地属永昌节度。
937年,原勐舍龙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掌设永昌节度; 1096年,大理国废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调整八府、四郡、四镇;今澜沧地先属永昌节度、后属永昌府。
1254年,大蒙古国灭大理国后,忙于攻打南宋,无暇顾及大理国偏远地区;今澜沧地的傣族首领据地自治。
1289年,元朝(原大蒙古国)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在孟定路东南设木连路;今澜沧地属木连路。1329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原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所辖的木连路、银沙罗甸设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澜沧地属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1348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傣族联盟国家勐卯龙”汉译“麓川国”)吞并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澜沧地属勐卯龙。1355年,勐卯龙归附元朝、其控制区域设平缅宣慰司;今澜沧地属平缅宣慰司、仍由勐卯龙君长节制。
1384年,勐卯龙归附明朝,其控制区域设麓川平缅宣慰司;今澜沧地属麓川平缅宣慰司、仍由勐卯龙君长节制。1406年,明朝分麓川平缅宣慰司地设孟琏长官司(辖今萨尔温江以东的掸邦地及澜沧江以西的澜沧、孟连、西盟等地);今澜沧县境属孟琏长官司。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龙; 1439年,勐卯弄东征兼并孟琏长官司;今澜沧县境又属勐卯龙。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勐卯龙”(麓川国)政权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区(今缅甸克钦邦),孟琏长官司复置;今澜沧县境属孟琏长官司。1521年以后,孟琏长官司废置,“孟琏与孟养、孟密诸部仇杀数十年,司废”; 1585年,孟琏土官归附明朝、复设孟琏长官司; 1606年,孟琏土官归附东吁王朝;今澜沧县境随孟琏土官一起夹在明朝与东吁王朝之间。
1662年,孟琏土官归附清朝、其控制区域置孟连长官司;今澜沧县境属孟连长官司。1709年,孟连长官司升级为孟连宣抚司;今澜沧县境属孟连宣抚司。1764年,孟连宣抚司由永昌府划予顺宁府;今澜沧县境仍属孟连宣抚司。1799年以后,孟连宣抚司北境、勐勐巡检司南境的倮黑人逐渐脱离傣族土司掌控,武装夺取傣族土司的领地; 1888年,清朝出兵平定倮黑人后,将孟连宣抚司北境八土目辖地和勐勐巡检司析出设直隶镇边抚夷厅、由内地派出直隶同知管辖; 1891年,耿马宣抚司所属的勐董、勐角土目与耿马土司发生仇杀事件后,勐董、勐角由耿马宣抚司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 1892年,倮黑五佛主暴动,清朝镇压过程中招降“三佛主”李通明,承认他为西盟土目,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 1894年,孟连宣抚司由顺宁府划归直隶镇边抚夷厅,所属上允土把总、下允土千总析出由直隶镇边抚夷厅直辖;今澜沧县境属直隶镇边抚夷厅。1904年,勐勐巡检司土巡检被废黜。1905年,勐勐巡检司所属的勐勐坝区、四排山区划予缅宁厅,直隶镇边抚夷厅保留上改心山区。
1913年,民国政府裁直隶镇边抚夷厅,改设镇边县。
1915年,镇边县改为澜沧县。
1928年,澜沧县上改心县佐(上改心山区)与缅宁县四排山县佐(勐勐坝区、四排山区)由原隶属地划出设双江县。
澜沧属革命老区,1931年即建立地下党组织。
1937年,澜沧县所属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等土官地析出设沧源设治局。
1949年2月,中国共产党南边区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占领澜沧县,成立澜沧专员公署,下设澜沧县、上允县、东朗县、孟连县、溯涛(宁江)县等临时人民政府; 12月,澜沧区专员公署撤销,澜沧县、上允县、东朗县、孟连县合并为澜沧县,成立人民政府。
1953年4月,澜沧县分设准县级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7月,原宁江县所辖新营盘区、雅口区划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1954年5月,澜沧县所辖孟连区、南卡区合设准县级孟连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区。
1955年1月,澜沧县撤销,所辖西盟山区并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区。
1956年10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所辖西盟山区划出、设立西盟县。
1959年12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1999年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46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2001年8月,雅口乡改为糯扎渡乡。
2006年1月,东郎哈尼族乡与谦迈乡的看马山、布老、包麦地3个村民委员会并入勐朗镇;糯扎渡乡改为糯扎渡镇,谦迈乡的竜山、谦迈、落水洞3个村民委员会并入糯扎渡镇;新城乡并入谦六彝族乡。
2020年11月,澜沧县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贫困县。
2021年8月,入选云南省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截至2004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辖勐朗、上允2个镇和东回、拉巴、谦六、新城、东河、大山、南岭、糯扎渡、谦迈、酒井、惠民、竹塘、富邦、安康、文东、富东、雪林、木戛、发展河、糯福21个乡(其中民族乡8个),下设157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2年,澜沧县下辖5个镇(勐朗镇、上允镇、糯扎渡镇、惠民镇、东回镇),15个乡(发展河哈尼族乡、谦六彝族乡、糯福乡、东河乡、大山乡、南岭乡、雪林佤族乡、木戛乡、酒井哈尼族乡、拉巴乡、竹塘乡、富邦乡、安康佤族乡、文东佤族乡、富东乡)。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澜沧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座,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较大的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革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澜沧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时。
截至到2007年,澜沧县有耕地面积318.2万亩,其中水田39.58万亩,雷响田4.55万亩,旱地273.9万亩,菜地0.11万亩,旱地中轮歇地占50%。有荒草地130.15万亩,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9.1%。
截至到2007年,澜沧县年降水总量135亿立方米,地表水总径流量62.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19.7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人均为1.77万立方米(2003年减为1.75万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有水2500立方米(2003年达6650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含澜沧江干流)25.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8.4万千瓦,已开发1.48万千瓦,国家正在兴建的585万千瓦的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就在澜沧县与翠云区交界处。有温泉40多处,一般水温40~50℃,最高99℃,只有县城附近的两处被开发利用。
截至到2007年,澜沧县有林业用地面积780万亩,森林覆盖率53.9%,活立木总蓄积量2784.4万立方米。
截至到2007年,澜沧县林木类主要有思茅松、水冬瓜、木荷和各种栎类、竹类,以思茅松和栎类为多,珍贵树种有三棱栎、铁力木、紫柚木、红椿、樟等。野生动物有野牛、马鹿、熊、豹、野猪、懒猴、岩羊、水獭、穿山甲、猫头鹰、孔雀、鹦鹉、白鹇、蟒蛇等。
截至到2007年,澜沧县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铅、锌、银、铜、锡、锰、金、煤、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等。以铁、铅、锌、褐煤为富,其中澜沧县铁矿储量达21.8亿吨(仅惠明铁矿储量就达11.27亿吨),占云南省铁矿储量的50%以上,位居第一;铅锌仅老厂铅锌矿储量就超过30万吨;褐煤储量1.03亿吨。
2013年,澜沧县常住人口达49.68万人,同比2012增长0.24%。其中,女性24.04万人,占总人口的48.39%。乡村人口37.8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6.09%和23.91%。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48万人,占总人口的79.46%;自然增长率达5.85‰;城镇化率达24.0%。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常住人口441455人。
截止2023年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常住人口43.01万人。
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
2013年,澜沧县实现生产总值47851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013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18914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2.0%;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51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8.3%。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184032万元,占澜沧县生产总值的38.5%,同比2012年增长10.0%。三次产业比重为31.8:39.5:28.7。
2020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120.07亿元(全市第3位),增长2.6%(全市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2%(全市第10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6.64亿元,增长50%(全市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3亿元(全市第2位),同比下降5.9%(全市第3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3亿元(全市第2位),同比增长10.71%(全市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01亿元(全市第1位),同比增长2.42%(全市第6位);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1元(全市第8位),同比增长5%(全市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9元(全市第9位),同比增长8.7%(全市第1位)。
2013年,澜沧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264353万元,比2012年增长11.1%,其中:种植业产值146697万元,增长10.0%;林业产值29194万元, 增长2.4%;畜牧业产值70024万元,增长12.8%;渔业产值14250万元,增长4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88万元,增长4.3%。
2013年,澜沧县粮食总产量达24.2万吨,比2012年增长8.2%,农民人均有粮达392公斤。2013年,澜沧县大牲畜存栏150869头,同比2012年增长9.7%,其中,黄牛106065头,同比2012年下降10.8%。生猪存栏头,同比2012年增长%,其中,能繁母猪507686头,同比增长32.5%;羊存栏27065只,同比2012年增长38.5%
2013年,澜沧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28183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5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94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9.3%,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同比2012年下降11.9%,重工业增加值同比2012年增长43.9%。
2013年,澜沧县内建筑企业6家,从业人员1220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36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3.7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8.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73万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35.4%;房屋竣工面积10.19万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35.6%。
2013年,澜沧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232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3.4%。按城乡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4659万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573万元,分别占零售总额的65.5%和34.5%。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6548万元,非公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22684万元,分别占零售总额的5.6%和94.9%。分行业看:批零业完成零售额114584万元,住餐业完成零售额14648万元,分别占零售总额88.7%和11.3%。
2013年,澜沧县外贸进出口总额6540万美元,同比2012年增长79.6%,其中,进口5768万美元,增长84.9%,出口772万美元,增长47.6%。
2013年,澜沧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25万人次,同比2012年增长7.8%,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83万人次,增长7.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7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6倍。
2013年,澜沧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4430万元,比2012年末增长15.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692万元,增长17.7%。201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84098万元,比2012年末增长17.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3993万元,增长15.4%;中长期贷款余额210105万元,增长18.0%,其中个人消费贷款47672万元,增长36.6%。
2013年,澜沧县共有各类学校194所,同比2012年增长7.2%,各类在校学生人数56270人,同比2012年增长0.1%,其中,小学校155所,同比2012年增长6.9%,在校小学生31042人,同比2012年下降2.2%;普通中学20所,在校中学生15938人,同比2012年下降3.4%,其中完全中学4所,在校生2693人,同比2012年增长9.5%;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460人,同比2012年增长44.8%;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人数5137人。小学入学率达117.79%,初中入学率达106.45%。澜沧县职业中学专任教师68人,同比2012年下降51.8%,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76人,同比2012年增长13.5%,其中完全中学专任教师192人,同比2012年增长7.9%,小学专任教师1856人,同比2012年下降3.2%。
2020年5月19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入选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3年,澜沧县新农参合人数 396092人,参合率达96.83%。全年共有73.17万人次享受新农合减免补偿,减免补偿金额达11752.54万元。全年传染病发病率达264.87/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3.52%。
2013年,澜沧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14期6.9万人次;送电影下乡1900场,艺术演出112场,观众达20万人次;澜沧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3%和97%。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千年万亩古茶园
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位于县城东南的惠民乡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境内,距县城70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99°59′14″一100°33′55″,北纬22°08′14″一22°13′32″之间。古茶林山脉主要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古茶树分布范围包括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地,总面积2.8万亩,截至到2013年实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积1万余亩,年可产鲜叶200万公斤,制干茶500吨。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糯福乡基督教堂
糯福乡基督教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缅甸景栋教会派牧师到孟连东乃等地传教。民国五年(1916年),派撒腊比布到澜沧传教。民国九年(1920年),美国牧师主持糯福教务,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为澜沧、双江、沧源、耿马等地的基督教会总部。为便于传教,永伟业用拉丁字母为拉祜族创造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总面积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与当地民族建筑形式。198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歇场景区
大歇场景区位于糯扎渡镇雅口村,景区依托乡村博物馆、绝版木刻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体验、乡村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停留。2022年,大歇场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澜沧县一张生动的文旅名片。
左都古寨景区
左都古寨地处中缅边境,古寨的佤族民居建筑特色突出,佤族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较为完整,是佤族部落生活“活化石”。走进左都古寨,竹渠、石板路、鸡窝式茅草屋与身着佤族服饰的村民描绘出一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秘境佤乡图”。
2022年底,左都古寨正式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正在实现村落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用品变商品、手艺变技能、农民变演员的美丽蝶变。
澜沧县内拉祜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神话、诗歌、传说、舞蹈等,口头流传的诗歌以创世叙事长诗《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芦笙舞和摆舞最具民族特色。20世纪50年代曾拍摄过反映拉祜族生产生活、婚恋习俗和英勇斗争的电影《芦笙恋歌》,其主题曲《婚誓》在全国广为传唱。《斑坞拣谷子》《猎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后获全国优秀节目奖,县民族歌舞团曾被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式”先进集体。每年农历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节日“阿朋阿龙尼”(葫芦节)。
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和《拉祜族芦笙舞》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寨子内完整保留着拉祜族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完整保留着拉祜族传统竹编技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随处可见村民们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缝制衣物、挎包和各种竹编制品。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木耳、笋丝、菠萝蜜、薏仁、多依片、魔芋片等土特产。
大山乡有特产木耳、竹笋干、竹制品等。
雪林乡特产有核桃,水酒等。
糯扎渡镇特产有姬松茸,甜麻竹。
惠民哈尼族乡特产有茶叶,为普洱茶产地之一。
林下三七,是中药材回归山林、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点,对未来发展林下中药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民国时期,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鲁明轩、董寿亭、徐义元等少数几个中医。
李石开,拉祜族芦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岁起就跟着父辈及民间艺人学芦笙舞和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在外学习时,李石开看到有人弹吉他,就不断向老师请教,自己买了吉他,把吉他和拉祜族民歌结合起来弹唱。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1年2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2年3月25日,入选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名单。5月,入选第五届云南省文明城市候选名单。
2023年4月,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名单。
2023年11月,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