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3 11:17
王尧山同志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时候,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力量。
红军长征胜利后,王尧山和战友们一起设法与中央恢复联系,并根据中央指示,与刘晓、冯雪峰等人负责重建和恢复中共上海地下党的工作,为上海党组织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他推动救国会组织的建立,领导上海群众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组织干部转进华中党校学习,保存了上海干部力量,并率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组成接管班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尧山同志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忘我工作,为加强和推动上海党风廉政建设不遗余力。解放初期,他坚决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筹备和领导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期间,他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尧山同志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时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始终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1983年兼任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为编纂《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倾注了心血。
王尧山同志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他重视调查研究,注意体察民情。他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严于律己,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高风亮节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
2010年7月9日,纪念王尧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董君舒出席并讲话。
王尧山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委员、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
罗世谦、王尧山夫人赵先等老同志、老领导,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与王尧山同志一起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代表,王尧山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的代表等80余人出席座谈会。
王尧山,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内设立的中共党团成员、组织部长。上海“教联”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华中局组织部科长,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1955年因冤案影响遭迫害,1959年被开除党籍,下放到淮海中学任副校长。
“文革”中王尧山同志再遭迫害,被迫退休。
1979年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后任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副组长、组长,1984年至1985年任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5年退居二线。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王尧山同志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从1983年开始,王尧山同志一直兼任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
1998年3月11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全市党史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五年党史工作规划。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孟建柱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尧山到会并讲话。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邵有民作专题发言。
2005年11月10日,王尧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王尧山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张立昌、陈良宇、贺国强、王刚、朱镕基、尉健行、何勇、徐匡迪等同志以各种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王尧山文稿选》现已出版,汇集了王尧山1933年至1999年撰写的文学习作、评论、随感、杂文、工作报告、史书序言、历史回忆等,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足迹。
其妻赵先是原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主任;王尧山的三哥是林枫(原名宋书常,原杭州市委书记、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王尧山的妹妹叫宋依梅,丈夫是何占春(资深媒体人,长期为陈云同志提供评弹节目)。
王尧山,原名宋书模,1910年7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1927年秋,王尧山随大哥来到上海当学徒,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历经艰难曲折无怨无悔,真正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
在上海当学徒的王尧山同志,目睹上海这个帝国主义的“冒险家乐园”的黑暗现实,苦闷、彷徨。他的哥哥、共产党员林枫同志指导他阅读鲁迅先生的著作。正如王尧山所说:“先生的著作,有如一把把解剖刀,把旧社会的肺腑内脏、血肉神经,一层层地都解开了。”使他渐渐觉悟到投身革命才是方向,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在他的脑子中萌芽。1931年10月,在浦东电气公司当职员的王尧山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86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时,王尧山同志曾撰文纪念,感慨万分地说:“鲁迅著作有如万丈光芒的指路明灯,引导我找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使我投向革命,毫不反顾,并为献身革命感到无限的幸福。”
1932年,经何谷天同志介绍,王尧山同志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左联”党组织中工作。在“左联”盟员的鼓励下,王尧山开始学习创作,以式加、奴天、卢天、路丁等笔名在《中流》、《海燕》、《文学》等左翼报刊上发表反映社会现实、鞭挞社会黑暗的小说、诗歌、散文。让王尧山同志终身感佩的是,鲁迅先生曾为他逐字逐句修改文章,具体指导他写作。1934年秋,王尧山同志担任了“左联”组织部长,并参加“左联”党团工作,负责“左联”各个区的工作和党员的组织生活,组织“左联”成员深入到广大工人、职员、学生、教师中,以文艺为手段,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左联”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的红色堡垒,也是一座革命斗争的大熔炉。王尧山同志在这里工作、生活,经受了风雨考验,锻炼了革命意志,积累了斗争经验。
1931年至1935年,受国民党白色恐怖和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损失严重,失去了和党中央的联系。在这危急时候,王尧山同志和战友们想尽办法,从敌人的报纸等渠道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联系实际,依靠群众,保护革命力量,坚持地下斗争。
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同志到上海,通过鲁迅,与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王尧山同志与冯雪峰同志接上了关系。此后半年多时间,王尧山担任了上海和党中央之间的政治交通工作,经常往返于上海与西安之间,将上海党组织的文件送达党中央,再将党中央的指示和文件带回来。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广平先生将鲁迅先生生前藏在银行保险库中的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狱中文稿和给党中央的信,交给了冯雪峰,王尧山同志亲自将它们送到了党中央。
1936年底,根据中央指示,在冯雪峰同志领导下,王尧山同志与林枫、沙文汉同志一道组成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尧山同志担任书记,负责了解和整理上海各系统地下党的组织,为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做准备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到1937年5月,他们分别联系了工人临时工作委员会、学生临时工作委员会、救国会工作委员会和文化界、海关职员、巡捕3个党支部,以及个别党员的关系。加上冯雪峰同志直接领导的思想理论界和文艺界党员组成的两个特别委员会,各方面党员共有160人左右,各方面联系的积极分子约5000人。中共江苏省委就依靠这第一批力量恢复和重建上海地方党组织的工作。1937年6月,刘晓同志受党中央委派到上海,全面主持上海党的工作。7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王尧山同志与刘晓、冯雪峰同志组成了中共上海三人团,王尧山同志协助刘晓同志开展工作,并担任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尧山同志在《关于上海地下党重建的经过》一文中回忆:“考虑到上海地下党工作的需要,交给江苏省委的党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治上可靠,二是在上海有隐藏条件。这一部分党员,都是经过刘晓、刘长胜和我一个一个审查了解,分批接上党的关系的。”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正式成立,王尧山同志担任组织部长,负责党员管理、干部调配,联系“职委”等,同时做动员党员、群众支援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建立地下交通的工作。王尧山和同志们一道,动员了大批工人、技术员、干部、大学教授、医生、文化人、学生支援新四军根据地。七七事变后,作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海关————江海关开始被侵吞。日籍人士逐渐占据要职,处于“孤岛”中的江海关岌岌可危。193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全体海关华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海关华员反对接收》宣言,大呼誓死维护海关主权的决心。5月7日,在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组织部长王尧山的组织下,江海关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护关运动,粉碎了日伪谋取海关的企图。1939年下半年,江苏省委的刘晓同志派王尧山同志找卢绪章谈话。王尧山告诉卢绪章,组织上决定把“广大华行”作为党的一个秘密机关,在公开职业的掩护下开展工作。组织上要卢绪章立即去重庆,以“资本家”的公开身份,在大后方的工商界中活动。
在整理和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期间,王尧山同志勤于思索,善于总结,撰写了不少有关上海地下党组织建设和时事政论的文章,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探讨和指导。朴实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信念、顽强的作风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上海的秘密工作环境日益恶劣。根据党中央指示,1942年,中共江苏省委从上海转移到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王尧山同志随省委机关撤退到淮南。1943年春始,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组织部干部科长、组织科长。1945年秋,随华中局撤退到山东,11月,任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负责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地下党工作。
1949年初,王尧山同志受命参与组织和率领一支“南下干部纵队”,参加接管上海工作,他担任纵队政委。4月24日,王尧山同志等率队随华东局机关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到达江苏丹阳,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训练,做接管上海的各方面准备工作。王尧山同志夜以继日,学习政策、了解情况、配备干部、听取汇报,以便更好地完成接管上海的艰巨任务。5月25日,王尧山同志随陈毅、曾山、刘晓等同志一起进入上海。阔别七年后再回上海,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城市已经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一轮红日已经升起在大上海的地平线上,宣告着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的新生。”王尧山同志倍觉振奋,他迅速投入了繁重的接管工作。
上海解放后,王尧山同志担任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长,1952年至1955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上海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王尧山同志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干部政策,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改造旧上海,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等方面,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期间,他还作为副团长,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的“党的工作者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工作模式,以便更科学地开展党的组织工作。
1955年6月,因受潘汉年案牵连,王尧山同志被停职审查;1959年6月,被开除党籍后下放至淮海中学任副校长(王尧山拒绝指称潘是“内奸”“特务”,他的夫人(上海市妇联主任)赵先却为他向中央写申诉,信转到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手里,赵先即被打成右派,送至长兴岛农场劳动);1974年7月,被迫退休。
1979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为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恢复名誉、恢复工资待遇。在蒙受冤屈二十四年后,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坚信真理、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的王尧山同志终于迎来了平反的这一天。
1980年起,他先后担任了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组长,中纪委委员,中共上海市纪委书记,并兼任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重新获得了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机会,王尧山同志倍加珍惜,他废寝忘食,倾尽全力,在纪律检查和党史研究两个领域进行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筹备和领导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期间,王尧山同志倾心投入,为党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为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加强上海的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懈努力,在上海纪检事业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有着七十余年党龄,经历过党的历史上的辉煌与艰难、成功与曲折,王尧山同志深知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尧山同志深知自己肩负重任的份量。每次党史工作会议、每次重要纪念大会,他都反复强调党史工作者的重要性,强调做好党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细心校阅、认真审改党史资料与党史书刊;积极争取老同志的支持,充分发动各界人士奉献力量;获得了经验及时总结,取得了成绩热情鼓励。致力于上海的党史事业,王尧山同志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005年11月10日,王尧山同志在上海市华东医院走完了他九十五年的人生道路。王尧山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奋勇前行的一生。他的名字、他的功绩,他的情操、他的精神,将永远镌刻于上海的光荣史册,永远铭记在上海人民的心中。
2010年7月9日,纪念王尧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董君舒出席并讲话。
王尧山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委员、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
董君舒回顾了王尧山同志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上海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希望广大党员学习王尧山同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党的事业甘冒生命危险、勇敢斗争;学习他忘我工作的精神,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尽心尽责,为加强和推动上海党风廉政建设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学习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调查研究,注意体察民情,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学习他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精神,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
徐建刚、周克、孙卫国、陈元麟、石伟东分别代表王尧山同志生前并肩作战的战友、工作过的单位、昔日学生、家乡人民等先后发言,从不同侧面回顾了王尧山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的贡献,充分表达了对王尧山同志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罗世谦、王尧山夫人赵先等老同志、老领导,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市方志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与王尧山同志一起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代表,王尧山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的代表等80余人出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