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3 23:01
王希钟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岛县。从小逃荒到东北,在织布厂当学徒。1948年抱着当明星的梦想,以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一首十足的胶东腔的诗朗诵,考入东北电影制造厂(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久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考虑到他出身好,人也聪明,就被录取参加该厂四期培训班和化装训练班学习。1950年调到北影厂,直到1991年离休。
解放初期,北影厂主要是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每年只拍少量的故事片。王希中参与化装的有《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智取华山》等。为了学习彩色电影的制作,1954年,老厂长汪洋率中国电影赴苏实习团学习,王希钟有幸随团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学习了15个月。这为他一生艺术生涯的辉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革”期间,王希钟参与了八个样板戏电影中的4个半的化装造型工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鹊山》《龙江颂》,那半个是为八一电影制造厂拍摄的《红灯记》中李奶奶化装造型。“文革”后期,他参加了电影《海霞
在化装工作中,王希钟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勤奋钻研。在实践中,他创造和改进了许多化装方法,如塑型化装法、绢纱整复法、肤蜡雕塑法等几十种,为中国化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肖像化装造型做出贡献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电影电视事业空前发展,王希钟也迎来了自己化装艺术的高峰期,并于1991年获国家一级电影美术师职称,同时因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突出贡献而获国家特殊津贴。
“文革”之前,中国健在的中央领导人不容许在电影艺术片中出现。“文革”后,这条规定没有了。很多艺术家多少年来希望把为共和国建立做出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再现银屏上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了。王希钟又获得了一次极其珍贵的发展机遇。王希钟十分珍惜每一次机会,除了为影视的领袖人物进行肖像造型外,就是许多话剧组来请他帮忙,他都来者不拒,认真对待,从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
198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西安事变》,邀请北影艺术家成荫率领摄影师高洪涛和化装师王希钟等人赴西影协助拍摄工作。《西安事变》是中国电影史上出现领袖人物最多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十几个正反历史任务同时再现银屏的影片。当时领导要求所有历史人物都要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形似,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王希钟与西影化装师李恩德合作,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达到了形神兼备。《西安事变》于1982年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化装奖。王希钟成为中国首次获此殊荣的化装师。
1990年,王希钟听说丁荫楠要拍电影《周恩来》。王希钟怀着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主动争取参加该片的拍摄。正是这种感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王希钟全身心地投入,反复研究、雕琢、试装,用“心”刻画角色的外部形象。譬如在史诗性影片《周恩来》中王铁成饰演老年生病的周恩来,起初心里没有把握缺乏信心,找不到老年周总理的艺术感觉。王希钟在给其化装定型时很重视眉毛的处理。他说:“不要看这么小的地方,但却是表现周总理形似的最有特点的地方。周总理的眉毛方向变化不一样,边缘很淡,中间有几根朝上,为了做到浓淡虚实变化适度,也就是恰倒好处,我反复与照片比较,多一根少一根都别扭,真是根根计较。”同时把王铁成上眼皮略向上整治一下,在眼睑周围适当地画条线,鼻孔和上下颚粘了几片胶,或画或粘上一些老年斑等,使这一形象臻于准确、完善。专家们看后评价说:“一副会说话的眉毛和深邃、炯炯有神的眼睛使影片中的周恩来已经看不见铁成的影子了。”王铁成自己也找到了感觉,用“心”把周总理演活了,演得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王希钟于1992年两度荣获电影金鸡奖最佳化装奖。
周恩来在上海》《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等完成人物造型,为成功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来也很奇,凡是王希钟正式参与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极少有不成功的。2000年他还帮助他的学生崔洁完成电视剧《孙中山》中的孙中山的造型:2001年帮助他另外的两个学生徐广瑞和于宝忠完成电影《邓小平》中的邓小平(卢奇扮演)的造型,而且下面还有两部戏在等着他。
2000年,在电视剧《西游记续集》中担任人物造型。
2011年,在电视剧《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中担任造型设计
2018年,在电视剧《换了人间》中担任造型设计。
2022年12月19日,王希钟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慧眼识人——自己扮演只有四个镜头的林彪
帽匠关心人头,鞋匠注意人脚,侩子手专盯人的脖子……。那么,化装师自然非常关注人的面孔,所以在电影开拍前,导演焦急地寻找演员时,由于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王希钟也不闲着。譬如,在《西安事变》马上就要开拍时,扮演主人公张学良的演员还没有找到,正在大家十分着急的时候,上海“儿艺”的演员金安歌来到西影。他是被选来演戴笠的。王希钟和导演一见到他,就感到他有可能化装成张学良,于是便请他来试一试。在化装室里,他们首先对照张学良的照片,用一小片假发贴在他前额的发尖上,使前额的发际轮廓改变;用肤蜡雕塑法,使鼻梁略呈拱形,用整形化装法使其眼型改变;用绘画法和粘贴法把眉毛修细、上挑。随着化装步骤逐渐完成,演员情绪也跟着变化,最后也激动起来。当化装完毕,演员自我感觉已宛如张学良了。他极其兴奋地说:“这才是真正的造型。”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持人黄薇是个挺低调、挺随和、挺温柔的人。她把节目主持、热线咨询电话、回复观众来信做的有滋有味。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台里同事们,谁都没有想到会有人邀请他去演邓颖超。早在三年以前,北影厂就筹拍《李知凡太太》。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化名李知凡。该片是邓颖超第一次在影视片中成为绝对的女主角。可是,开拍在即,就是找不到扮演邓颖超的合适人选,试了几位演员都不理想。就在全剧组的人被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王希钟看准了《夕阳红》栏目:主持人黄薇。当他一说出黄薇的名字,大家全部觉得挺像,于是黄薇从《夕阳红》栏目走上银幕,接着就又在《日出东方》和《长征》中扮演邓颖超。
此外还有《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将军的扮演者郑州话剧团的演员辛静、青年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张婉婷找到刘劲,邀请刘劲参加拍摄电影《宋家皇朝》,拍摄中巧逢造型大师王希钟,大师当时一句:“你还可以演周恩来。”着实吓了刘劲一跳。
在《西游记》中新法模拟造型上千个著书立说谢众人
模拟化装造型是通过化装手段,模拟现实和神话、童话、科幻等中的飞禽走兽、害鸟毒虫、妖魔鬼怪等为演员进行造型。在《西游记》中,王希钟几乎调动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大胆地提出用硫化乳胶制作假脸,用真假脸结合的办法塑造了活泼可爱、集人、神、猴一体的齐天大圣的造型;此外还有猪八戒的肚子,龙王爷的龙头都是用硫化乳胶做的,效果令人满意。
其他上千个人仙鬼怪造型,如仪表堂堂的唐僧、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还有白骨精、牛魔王、九头虫等屏幕造型,个个出神入化、独具情态。特别是诸如八百罗汉、神兵天将、妖魔鬼怪、鱼虫虾蟹等,数量大又不能雷同,也使王希钟绞尽了脑汁,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这些造型都被观众接受了,并且受到专家的好评。王希钟的劳动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1943年,15岁,由于家里的日子没法过,王希钟不得不藏起书包,跟山东长岛的同乡一道“闯关东”。在长春,王希钟进了一家织布厂当学徒,“用现在的话说,那时候我就是个打工仔”。背井离乡,总算有了个温饱,但就两年时间,工厂倒闭,王希钟又得另谋生路。老板人好,说给你两捆线当盘缠,你去沈阳吧。背起破行囊,王希钟奔向沈阳。到了大连他想起自己有个表哥在这里。于是,就投奔亲戚了。表哥说你别到处窜了,趁年轻就多学习学习吧。小学没毕业的王希钟再次走进课堂,在夜校识文断字。
学习着,偶然的机会,王希钟获悉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在招生。都20岁了,王希钟认为自己该做点什么了,看到这个消息,顿时来了精神,听起来拍电影很不错,“挺新鲜的,可以出风头”。于是就报名面试。操着一口胶东腔,他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段关于李自成的剧本片段。结果天上掉“馅饼”,他被录取了。这个“馅饼”怎么会砸到自己头上呢?王希钟想不出个子丑寅卯。他有时候暗暗琢磨:大概当时自己出身比较好吧,看上去还算单纯。
尽管出身好人单纯,但演员的头衔还是没给王希钟,他被分配去学化装。虽然有点遗憾,但乐天知命,王希钟没言语,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分配。
刚学了三个月,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拍故事片,需要化装的。一纸调令,王希钟和三个同学受命前往北京。此时是1950年2月。四个人开始硬干,学中干,干中学。今天的胡子粘得密,明天可能就稀疏得不行。不过,大伙儿有的是干劲,喜欢钻研业务,一听说有什么新的化装方法,赶紧模仿起来,只是有时候差点儿捅出大娄子。
听说可以用石膏涂在脸上翻模子,大家来了兴趣。王希钟自告奋勇,躺到箱子里,让同学往他脸上抹石膏。大伙儿都没经验,不知道怎么和石膏,弄一点就搅一搅,然后往王希钟脸上灌。实在憋不住,他就把石膏揭下来,揭得还算顺利,无大碍。只是后来一想,一身冷汗!幸亏有这么一搅,石膏都凝固了,要不然就出大麻烦了。
就这么慢慢摸索着,终于在1954年有了转机,王希钟被派往莫斯科系统学习化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他基本掌握了人物化装规律和肤色质感描绘等多种化装造型技法,对化装的认识一下子提高到了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