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2:52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西里等国。
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迁徙。由于班图人的迁徙,迫使原来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则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三支。向东迁徙的班图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于11世纪到达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后来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迁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于西非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来,占据了北起刚果河以北和喀麦隆南部,南至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北部的辽阔地区。中间的一支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有学者认为班图人在该地区的定居和繁衍是导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法国发展研究所考古学家和生物考古学家分析数据发现,非洲中部地区的森林退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非人为因素所致。
研究者解释称,第一次森林面积大规模减少约发生在4000年前,几内亚湾海水的表面温度下降导致季风降雨减少,但此次森林面积缩减还未波及非洲中部森林的中心地带。第二次森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则发生在2500年前,受雨季时间缩短等因素的影响,非洲地区的干燥范围从赤道边缘的萨赫勒地区蔓延开来,森林中心地带受到干旱影响,开始出现大规模退化现象。
研究者对班图人遗留的石器、陶器以及铁质工具等进行放射性碳元素鉴定,推断认为班图人大规模定居非洲中部刚果河流域开始于2000年前,并在1600—1900年前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比森林大规模退化的发生晚了大约500年。在班图人定居的初期,他们仅是利用森林资源,以使自己能够更容易在此定居。因此,研究者认为,班图人的农耕与如今人类活动相比规模非常小,尚不足以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班图人的大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大迁徙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便利吸收先进文化,先后形成了一些文明国家,重要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
约有8,500万人,操500多种尼日-刚果语系班图语支(参阅班图诸语言〔Bantu languages〕条)的不同语言,大都分布在非洲大陆南端全境。由于班图语各族的文化类型极为不同,民族依据语言区分。但这种语言上的联系,也引起了一种班图诸民族源于一共同地区的说法,语言有力地证明这个地区就是今喀麦隆和尼日利亚交界地区。
学术界认为,非洲大陆现今约有1/3的地方居住着班图人,而这些地方在大约2,000年前曾是另外一些群体的聚居区。因之,后来班图人迁徙的原因及其路线曾引起几位人类学者的重视。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eorge P. Murdock)认为,班图人之扩张与他们希望获得某些马来西亚粮食作物如香蕉、芋头及薯蓣之类有关,这些作物在班图人迁徙之际也正向西传播于非洲大陆各地。默多克指出,这些作物使班图人赖以存活并穿过赤道非洲的热带雨林而散布到非洲南部。不过,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班图人的迁徙路线是向东延伸,越过苏丹南部,再往南行穿过东北部大湖地区。
各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形色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住地广阔。其传代血统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组织的差异也很大。
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又称班图尼格罗人,按1999年统计数字估算,总人口约为25056万,占全非人口的32%,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呈三角形的整个非洲大陆,包括刚果河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到肯尼亚与索马里的交界处(称作“班图线”);南界直达好望角。是赤道非洲10国和南部非洲10国的主要居民,共包括数百个族体。
按1998年统计资料估算,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有4个,依次为巴尼亚卢旺达人(1403万)、马夸人(1141万)、巴冈果人(1118万)和绍纳人(1037万);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14个,其中除以上4个外,依次还有隆边族、马拉维族、祖鲁族、科萨族、聪加族、尼亚姆韦齐族、蒙戈族、基库尤族和茨民纳族。班图各族所操语言相当接近,均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一刚果语族贝努埃一刚果语支,自成一个大的语群,旧称“班图语系”。
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渔牧混合经济。
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河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蓣、香蕉和豆类;在河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
班图人的生产方式被历史学家认定为混合农业,包括农业、牧业和金属冶炼业。班图人的农业耕作采取轮休方式,农业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主要的农作物是高粱,还种植谷米、南瓜、葫芦和烟草。狩猎在班图社会长期存在,为他们提供肉食和做衣服的兽皮。在班图人中,已出现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掌握了冶炼技术,炼铁已经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铁匠享有特殊地位。在班图人中,铁器主要用于生产,铜制品则用于装饰。班图人也会制作食盐。
班图人的社会组织在15世纪就已形成权力集中的酋长领地。但这些酋长领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相互之间的纽带是亲族关系。班图社会已形成富裕和贫穷的不同阶层。但是根据班图人的传统习惯,富人要借牲畜给穷人,使他们不至于饿死,形成一种依附关系。世袭的酋长制是班图人的政治单位,部落理事会是酋长管理族群事务的主要机构,通常在酋长家附近的大树下召开各家族的头领议事。在族群会议上,男人有发言权,有很大程度的平等权利。
男女结婚之前,双方家庭要经过复杂的谈判过程,并且交换财物,男方父母给女方父母若干头牛作为聘礼。实行一夫多妻制,富裕的班图人可取多房妻子。有权势的酋长可娶100多个妻子。男子在班图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有家室的年长男子控制整个家庭。男子的成年礼在社会中占重要地位,实行割礼。没有实行割礼的男人,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不能结婚,不能在宗教上做司仪。
班图人很看重家庭和亲情,尊重老人,照顾生病的亲属。在祖鲁族和科萨族当中,对家庭成员的爱护使入侵者很难从他们家族中买走奴隶。
班图人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 、东北班图 、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
班图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尼日尔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即西北班图、东北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东南班图和刚果班图。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最初可能起源于贝努埃河中游峡谷地带,后来扩展到东非的大湖区,再向南扩展到好望角。可以粗略地把班图诸语言分为中部班图语言、东南班图语言和西南班图语言3支。
其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第1支包括刚果语(使用于刚果、扎伊尔和安哥拉)、卢巴语(扎伊尔)、卢旺达语(卢旺达、扎伊尔)、隆迪语(布隆迪)、卢干达语(乌干达)、吉库犹语(肯尼亚)、斯瓦希里语(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昂加语〔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称契切瓦语)〕;
第2支包括绍纳语(津巴布韦)、聪加语(莫桑比克、南非德兰士瓦)、茨瓦纳语或称西索托语(博茨瓦纳、南非)、索托语(莱索托、南非)、祖鲁语、柯萨语(均在南非);
第3支有奥旺博语、赫拉罗语(纳米比亚)。应该指出,斯瓦希里语一直通用到刚果东部。另外还有几种混合型交际语或皮钦语,即林加拉语(刚果、扎伊尔)、山戈语(中非)、凡那加罗语(南非)。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