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1 23:34
琴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瑰宝,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三皇五帝时即已起始
按琴界先德的记述,中国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三四千年。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另有《琴操》等多种琴学著作都认为伏羲、神农、黄帝时,已有制琴之说。如果按此说法,琴文化发展到现在已有五六千年了。另外《礼记·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如果按此说法,琴文化起自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舜,发展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了。传说先古之琴原为五弦,后周文王、周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所以,以后的琴为七弦。关于先古历史,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因为当时没有文字),都为口耳相传。关于琴文化的起始,有多种传说,这不足为奇。但不管按哪种说法,都说明琴文化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在《诗经》中,有很多处都有琴的记载。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刘籍曾在《琴议篇》中称赞:“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
“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等等。而且,有关琴的记载在《诗经》的《小雅》中屡屡出现。可见当时(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琴的演奏在民间已十分普遍了。这也就是说,距今三千年前,琴文化已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期,琴的演奏在列国中已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关于琴的传说也很多。如:伯牙移情作《水仙操》、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钟仪不忘故土楚国感动晋侯、孔子游列国作《幽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话。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伯牙、孔子、师旷、师襄等一批著名琴家。琴文化在当时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1)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著名琴家有司马相如,其《凤求凰》、《长门怨》等琴曲都是传世佳作。在这一时期,刘向着《琴说》,论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此时期的著名琴着还有桓谭的《新论.琴道篇》。西汉时期流行的琴曲主要有:《幽兰》、《白雪》、《双凤离鸾》、《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等。
(2)东汉、魏、西晋时期
东汉、魏、西晋时,琴文化又得到很大发展。此一时期的著名琴家主要有:蔡邕、蔡琰、阮籍、嵇康、左思、刘琨等。这一时期的著名琴学著作有:蔡邕的《琴赋》、《琴操》;嵇康的《琴赋》等。这一时期的著名琴曲主有:蔡邕所作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琴赋》幽居》、《坐愁》、《秋思》)、蔡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阮籍所作的《酒狂》、嵇康所作的《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左思所作的《招隐》、刘琨所作的《胡笳五弄》(包括《登垅》、《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另外还流行《广陵散》、《东武泰山》、《王昭君》、《白雪》、《尧畅》、《微子》、《飞龙》、《鹿鸣》、《游弦》等。
(3)东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琴文化仍有发展。这一时期的著名琴家主要有:谢安、宗炳、谢庄、萧衍、丘明、柳恽、陈仲儒、赵耶利等。另外大文学家陶潜的著作对琴学有相当影响,如其《归去来辞》等。这一时期的著名琴着主要有:谢庄所作的《琴论》、萧衍所作的《琴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曲谱、柳恽所作的《清调论》及《乐议》、陈仲儒所作的《琴用指法》、赵耶利所作的《弹琴左手法》等。其中《碣石调.幽兰》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乐谱。另外,东晋的斫琴艺术也非常高超。这一点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斫琴图》上可以请楚地反应出来。
(1)唐朝时期
到了唐朝,琴文化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唐朝琴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斫琴艺术的发展。另外,在这一时期,大琴家辈出,曲谱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推出了一些代表性名曲,琴学著述也颇丰,而且在对外影响上也有发展。在斫琴方面,涌现出雷氏世家、郭谅、张越、沈镣等斫琴名家。其中尤以雷、张之琴最为著名。“唐贤所重,惟雷、张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琴苑要录》)。而斫琴名家之矫矫者,当推蜀中雷氏世家。雷氏一门,名家众多,其最著名者,有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九人。而其中又以雷威最为有名。著名的唐琴“春雷”、“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玉玲珑”等,都为雷氏所制。而其中以雷威所制的“春雷”为传世古琴之最珍贵者。
这一时期的著名琴家主要有:董庭兰、曹柔、薜易简、白居易、柳宗元、颜师古、陈康士、陈拙等。在这一时期,曹柔在前人的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使古琴曲谱得到进一步完善。这种减字谱,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时期著名的琴着主要有:薜易简所作的《琴诀》、陈康士所辑的《琴书正声》及《琴调》、陈拙所作的《大唐正声新征琴谱》及《琴籍》及《琴法数勾剔谱》等。在这一时期,一些古曲被重新修订完善,如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到唐朝时已分为《高山》、《流水》两首琴曲。也问世了部分有特色的唐曲,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阳关三叠》(当时名为《渭城曲》)等。这一时期,古琴与其他音乐也不断进行融合与借鉴,因而出现了一些由其他乐种移植的琴曲。如颜师古将笛子曲《梅花三弄》移植为古琴曲《梅花三弄》等。此外,当时流行的琴曲主要还有:《大胡笳》、《小胡笳》、《凤云游》、《乌夜啼》、《白雪》、《秋思》、《广陵散》、《南风》、《文王操》等。在这一时期,琴文化广泛地向外传播,尤其是日本,琴文化受到其国很大重视,对当地文化形成了一定影响。
(2)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琴文化的另一重要时期。琴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宋时朝廷对琴文化非常重视。宋徽宗赵佶曾设万琴堂,搜罗天下名琴,而且赵佶本人也是很好的琴家。在斫琴艺术方面,政府“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斫”(《格古要论》)。其时的斫琴名家主要有:北宋的蔡睿、僧智仁、卫中正、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等;南宋的金渊、金公路、陈亨道、高宗朝等。宋琴的外型也一改唐琴圆拱的特点,变得较扁,形成“唐圆宋扁”之风格。另外,宋琴在用料上也有一定改革。
两宋时期著名琴家很多,其主要有:朱文济、唐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僧夷中、僧知白、僧义海、朱长文、赵佶、姜夔、郭楚望、徐天民、毛敏仲等。两宋时期的著名琴着主要有:苏轼所作的《杂书琴事》、朱长文所作的《琴史》等。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琴曲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有郭楚望所作的《潇湘水云》;毛敏仲所作的《樵歌》、《渔歌》等。另外,当时流行的琴曲主要还有:《履霜操》、《醉翁吟》、《古琴吟》、《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古怨》、《泛沧浪》、《步月》、《秋雨》、《山居吟》等。
元朝虽是蒙古族当政,但琴文化同样得到了发展。当时的著名斫琴师主要有:严古清、施溪云、朱致远等。元朝时的著名琴家主要有:苗秀实、万松老人、耶律楚材、陈敏子等。元朝的著名琴着主要有:苗秀实所作的《琴辨》、陈敏子所作的《琴学发微》等。
明朝时期,琴文化特别受到重视。上自皇帝,下至普通文人,都对古琴十分热爱。在斫琴方面,宗室官琴与民间野斫都十分兴盛。宗室之中,宁、衡、益、潞四王府皆善斫琴,尤其潞琴最多。而民间的斫琴名师主要有:万隆、惠祥、涂明河、涂嘉彦、汪舜卿、张敬修、张季修、张顺修、张睿修、张敏修等。在形制方面,明朝的琴形非常丰富,比前朝增加了很多。明朝的著名琴家主要有:冷谦、徐和仲、刘鸿、张用轸、朱权、黄献、汪芝、萧鸾、蒋克谦、杨伦、严征、韩昌、朱常淓、朱由检等。明朝的著名琴着主要有:冷谦所作的《琴声十六法》、明成祖敕造的《永乐琴书集成》、朱权撰辑的《太古遗音》及《神奇秘谱》、黄献所辑的《梧岗琴谱》、汪芝所辑的《西麓堂琴统》、蒋克谦所辑的《琴书大全》、杨伦所辑的《太古遗音》及《伯牙心法》、严征所辑的《松弦馆琴谱》、朱常淓的《古音正宗》等。明朝的琴曲特别丰富,在继承古曲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如《平沙落雁》等很多琴曲珍品。当时流行的琴曲主要有:《高山》、《流水》、《樵歌》、《渔歌》、《山居吟》、《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泛沧浪》、《阳关曲》、《渔樵问答》、《秋鸿》、《秋江夜泊》、《良宵引》、《释谈章》、《鸥鹭忘机》等。
清朝的琴文化同样十分发达。上自皇帝,下到平民,精于琴者皆多。在斫琴方面,这一时期的官琴较少,民间斫琴居多,由其是琴人自制琴器很多,其著名斫琴师有: 张之洞、龚庸礼、刘熙甫等。清朝的著名琴家主要有:庄臻凤、娄东、徐上瀛、程雄、郭玉斋、吴之振、云志高、徐祺、徐俊、王善、苏琴山、曹迁栋、戴长庚、毛式郇、吴灴、王溥长、王雩门、张椿、张孔山、黄勉之、祝桐君、周庆云、杨宗稷、张鹤、王宾鲁、秦维翰、唐松仙、释空尘等。清朝刊行的著名琴着主要有:庄臻凤所辑的《琴学心声谐谱》、娄东所辑的《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程雄所辑的《松风阁琴谱》、扬州徐氏所辑的《澄鉴堂琴谱》、吴之振所辑的《德音堂琴谱》、云志高所辑的《蓼怀堂琴谱》、徐祺和徐俊所作的《五知斋琴谱》、王善所作的《治心斋琴学练要》、苏琴山所辑的《春草堂琴谱》、戴长庚所作的《律话》、毛式郇所辑的《龙吟馆琴谱》、吴灴所辑的《自远堂琴谱》、张椿所辑的《张鞠田琴谱》、祝桐君所撰《与古斋琴谱》、杨宗稷所著的《琴学丛书》、张鹤所辑的《琴学入门》、秦维翰所辑的《蕉庵琴谱》、唐松仙所辑的《天闻阁琴谱》、释空尘所辑的《枯木禅琴谱》等。清朝流行的著名琴曲主要有:《梧叶舞秋风》、《空山磬》、《潇湘水云》、《墨子悲丝》、《胡笳十八拍》、《幽涧泉》、《精忠词》、《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乌夜啼》、《汉宫秋月》、《樵歌》、《四大景》、《渔樵问答》、《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梅花三弄》、《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
近现代的发展
民国以后,同样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琴家,主要的有:王露生、夏一峰、章志荪、彭祉卿、徐元白、溥雪斋、查阜西、管平湖、徐立孙、姚丙炎、张子谦、刘少椿、杨荫浏、喻绍泽、吴景略、詹澄秋、许健、梅曰强、谢孝苹、成公亮、林友仁、吴钊、刘赤城、吴文光、陈长林、龚一、俞伯荪、李璠、郑珉中、曾成伟、张铜霞、李翔霆、戴晓莲、李凤云、一如行者等。近现代的著名琴着主要有:詹澄秋所辑的《玉鹤轩琴学摘要》、章志荪所著的《研易斋琴谱》、彭祉卿所作的《理琴轩谱》、徐元白所作的《天风琴谱》、查阜西等编辑的《琴曲集成》、管平湖所著的《古琴指法考》、张子谦等作《古琴初阶》、北京古琴研究会所辑的《古琴曲集》、龚一所著的《古琴演奏法》、张铜霞主编的《七弦琴音乐艺术》杂志等。近现代流行的著名琴曲主要有:《幽兰》、《高山》、《流水》、《长清》、《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欸乃》、《古怨》、《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水仙操》、《龙翔操》、《潇湘水云》、《秋江夜泊》、《春晓吟》、《普庵咒》、《良宵引》、《平沙落雁》、《鸥鹭忘机》、《梧叶舞秋风》、《捣衣》、《四大景》、《关山月》、《长门怨》、《忆故人》、《龙朔操》、《酒狂》、《广陵散》等。
现代中国的琴学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下,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会。该研究会在查阜西等名家的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对古琴文化的发掘、继承、改良活动,对古琴文化的继续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另外,现代在中国各地尚有很多琴学团体,其较著名的包括:上海今虞琴社、杭州西湖琴社、苏州吴门琴社、扬州广陵琴社、常熟虞山琴社、镇江梦溪琴社、天津春阳琴社、成都锦江琴社、成都东坡琴社、广东古琴研究会、徐州古琴研究会、福建劲草琴堂、香港新亚琴社、湖南潇湘琴社、合肥逍瑶琴社等。这些琴学团体,都在为古琴文化的发展,作出着非常大的贡献。
古琴属于平放弹弦类(zither)的乐器。共鸣箱由两块长约三尺六十的木板胶合而成,头宽尾略收窄,琴面为桐木而琴底为梓木。琴身全部上漆,琴面头部镶有一块称承露的硬木,木上有七孔的贯琴底以便穿琴弦,承露左面另一称岳山的硬木用以架弦。琴尾月牙形缺口处两端用红木镶嵌两片边饰称为焦尾(或称冠角),起系弦和使琴身垫平的作用,焦尾中间为龙龈。琴面镶嵌上十三个螺钿的圆点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近岳山的是一徽,中间较大的是七徽,近琴尾的为十二徽,徽位是根据琴面的长度分成若干等分来排定的。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琴底有两个长方形的孔作为共鸣,位于琴底的中央(约于琴面的四徽与七徽间)长六寸许的为龙池,而再下十寸多(位于琴面十征与十二徽之间)长约三寸的为凤沼,在凤沼之右另有足池以插上两只雁足。琴面的七条弦的头部系于绒头,绒头再系于琴轸,架在岳山上的弦直伸到龙龈,然后分别缠在琴背的两只雁足上。琴弦多用丝弦,一弦最粗、音最低、靠近徽位最近,依次渐细,一至四弦用缠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七弦最细、音最高。
在明清刊行的古琴专书里,其旨章、题辞或序,多将琴的发明和制作归功于神农、伏羲、舜等上古时期的先贤。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传说人物,当然不需要尽信,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看出琴乃是儒家所推许的圣贤的发明。既然是由圣贤所制,琴当然应该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琴的制作精神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可见其作的出发点本身已代表着一种高度文化。当然,儒家之名其实是战国才出现的,琴之由上述先贤所发明乃是后来琴书追记的传说。琴制确实可考是西汉以后的事情,不过,由此可见传统读书人对琴寄予的“载道”与“言志”的厚望“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汉的《白虎通》),可见琴本身的命名及其导引的目的亦不外乎儒家所重视的仁德与中正和平的思想。《乐托.魏文侯》篇说:“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就是企图以琴瑟丝弦乐器的温柔音色来联系到正直、敦厚的志义之臣。琴之所以如此命名亦因为它与禁谐音,以“琴”来隐喻禁止淫邪以存正气。所以琴被认为是圣人之乐,圣人之器。明代《神奇秘谱》的序里说:“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琴还可以正国风兴道德,它应该是读书人每天生活修养的一部份,所以古人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上述乃相传造琴之旨,实乃儒家一贯以音乐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
儒家的世界观为人为的、政治性的世界观,认为人应该善用其聪明来处理各种事物。所以,人首先应该团结,这就是为什么儒家提出仁这个观念,仁就是推己及人。中国人注重和合性,所以更重人伦,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人伦的基本是要两人和合才成伦的,重视人伦即重血统及尊卑的关系,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观念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着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征、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着,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共有三种音色。一为散音,即右手弹空弦所发的声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二为按音(实音),即右手弹弦,左手同时按弦所发的声音,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三为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而右手同时弹弦时所发清越的声音,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磐。在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古琴音域共四组又一个二度,计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和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纯律--将弦长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
简律(三分损益律)--将弦长分别以三分损(减)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历来为制琴家所重视,南宋芝翁的《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在存见的古琴中,最常见的为伏羲、仲尼、联珠、落霞和月型等式样,古琴型式虽多,但只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而已。宋代以来,琴制由大渐趋狭小。一般说来,《太古遗音》琴制为中琴,唐琴属于大琴二列。中国制琴历史极为悠久。唐、宋是古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造型美观、工艺精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的珍品。制作古琴最重视选材。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木制作。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总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古琴的制作已失传多年,一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琴,又多系演奏家自制,故各部件的位置、尺寸很不统一。古琴恢复制作是近几十年的事,所仿制的琴,也各有特点,但音量都较小,还不适合在演奏厅使用。近年来试制改良的宏音古琴,使它初步适于独奏、小型合奏或为歌唱伴奏。
鉴别古琴的优劣,主要从选材、工艺和发音等方面进行。在工艺上,琴面弧度平正、自然适度,不能有凹陷或不平现象。琴身端正,放于桌上应平稳。各部分加工须精细,胶合处严密牢固无缝隙。琴身油漆色调雅致,表面平滑光亮。琴弦应丝条均匀、质地光泽,洁白而拉力强。缠弦以紧密、均匀、明亮、光润为佳。在发音上,应音响纯净、音量宏大,各弦发音均匀,没有杂音,高音清晰,共鸣和传远效果好,音色优美、圆润、清脆,既不尖锐,也不钝拙。古琴上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这种特有的现象,是由于木质、漆底和振动性能等的不同,琴漆经过长年的振动而造成的。有断纹的古琴,不但琴音透澈,而且外表也很美观。北宋以来,琴人对此极为重视。断纹的形状较多,据《潜确类书》中载:“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此为最古;有牛毛断,其纹如发千百条者;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有龙纹断,其纹圆大;有龟纹,冰裂纹。”古琴历来以蛇腹断和梅花断最为名贵。辽宁博物馆珍藏的唐琴“九霄环佩”,就是蛇腹断的古琴。
于一百五十余种琴谱中共三千多曲,去其异名同曲者共六百多首,经打谱可弹奏的约一百首上下。极大部分为抒情的《文曲》,表达深远的意境或情思。传统表现激烈气氛的《武曲》有《广陵散》。其他风格较热烈的琴曲则有《风雷引》、《鸟夜啼》、《酒狂》等。从表达的内容分类有写景(如《流水》、《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写情(《长门怨》、《古怨》、《阳关三叠》、《忆故人》)和叙事(《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圯桥进履》)三大类。其实写景的琴曲中往往寓有写情,而琴曲又以借景抒情、托物喻人、融情人景等境界为最高。
主要为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组合如轮、锁、双弹、如一、叠涓、拨、刺、伏、撮、打圆、历、滚、拂等。
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按音有跪、带起、拳、推出、同声、爪起、掐起。滑音有吟、猱、绰、注、撞、逗、唤、上、下、淌、往来、进复、退复、分开等。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举例如下: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构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于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于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一句。)(摘自《碣石调.幽兰》谱第一段第一句)
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于指法谱(tablature)。一个字块通常可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表示左手指法及位置,下半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有时左下往往指示左手滑音的动作。以上字块可读作《名九注勾三》 ,即左手名指按第三弦八九徽间,右手中指同时勾三弦及左手滑向九徽。
指古琴的纯器乐独奏曲,可依其长度及段数分为小型、中型及大型者。
小型(长一、二分钟,二、三段的短曲):
《玉楼春晓》(约一分、三段)
《良宵引》(约一分、三段)
《耕辛钓渭》(约一分、一段)
中型(约长三分至七分钟,六至八段者)
《平沙落雁》(约五分、六、七段不等)
《梧叶舞秋风》(约三分、八段)
《醉渔唱晚》(约三分、七段)
《忆故人》(约七分、八段)
大型(约长七分至二十分钟,九段至四十段不等)
《潇湘水云》(约七分、十八段)
《水仙操》(约八分、十段)
《渔樵问答》(约七分、十段)
《幽兰》(约十分)
《流水》(约七分、八九段不等)
《岛夜啼》(约十分、十段)
《秋塞吟》(约八分、九段)
《秋鸿》(约十五分、卅六段)
《渔歌》(约十四分、十八段)
《广陵散》(约二十多分、四十二段)
附有歌词可供边弹边唱者如《黄莺吟》、《古琴吟》、《古怨》、《阳关三叠》、《湘江怨》、《胡前十八拍》、《凤凰台上忆吹箫》、《慨古引》、《凤求凰》、《秋风词》等。琴歌的体栽一般来说较琴曲为短小简单,因为要配合人声则不能如器乐曲般复杂。
通常以低沉深远的洞箫或琴箫吹奏来配合琴曲。
《诗经》里说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及《尚书》中的《搏拊琴瑟以咏》,都可看出古代琴瑟合奏的传统。清的庆瑞撰的《琴瑟合谱》,正是古代琴瑟合奏传统的最佳证明。
两张或以上(通常不超过四张)的古琴齐奏。
古书《周礼》、《仪礼》均有提及奏雅乐时琴与瑟、笙、排箫、钟、磬等乐器合奏。雅乐的合奏谱则可见于明.朱载育《乐律全书》中的《旋宫合乐谱》及清.高宗敕撰的《诗经乐谱》。
现代的演奏手法有运用现代配器、和声、对位等手法,将传统曲目改编为合奏、合唱及重奏等形式。近年来,欧美音乐界对中国的古琴音乐极为重视,研究、演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加拿大的一个华人音乐家,用电子计算机测试古琴音色的波形,然后采用手指在钢琴弦上括奏,辅以两支加弱音器的长号和一把中提琴演奏古琴曲,曾使西方世界为之倾倒,一度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有光彩的音乐。
共一百五十多种,主要为儒家琴曲,重要琴谱与琴书如下:唯一存见文字谱:唐初手抄卷《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存见最早减字谱: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存见最早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撰辑《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大音大全集》(1413),《西麓堂琴统》(1549)、谢琳《太古遗音》(1511)、《风宣玄品》(1539),《琴书大全》(1590),《松弦馆琴谱》(1614)。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1673),《松风阁琴谱》(1677),《德音堂琴谱》(1691)、《诚一堂琴谱》(1705)、《五知斋琴谱》(1721),《春草堂琴谱》(1744)、《自远堂琴谱》(1802)、《琴学入门》(1864),《蕉庵琴谱》 (1868),《天闻阁琴谱》(1876)、《枯木禅琴谱》(1893)、《琴学丛书》 (1911.31)。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1931)、《今虞琴刊》(1937)、《古琴曲汇编》(1957,五线谱、减字谱对照)、《琴曲集成》(1981,古谱影印集),《古琴曲集》(一、二册,1982,五线谱、减字谱对照)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师旷、先秦琴师伯牙、战国琴师雍门周、东汉琴家桓谭、汉末琴家蔡邕、汉末女琴家蔡琰、魏末琴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晋代琴家刘琨、隋代琴师贺若弼、唐代琴家薛易简、北宋琴家(僧人)义海、南宋琴师徐天民、明末琴家严征、明末琴家徐上瀛、清末民初著名琴家王宾鲁、清代琴家庄臻凤、清初琴家徐常遇、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彭庆涛、清代琴师徐祺、清代琴师吴虹、清代琴家祝凤喈、清代琴师张孔山、近代琴家杨宗稷等。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终南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
一弦属土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故三弦下八为此也。
四弦属火为征。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壑雷琴.落霞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