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3 21:59
《琴断口》写了杨小北与米加珍的爱情,然而这爱情随着白水桥的垮塌而指向一个终结,桥的垮塌与杨小北无关,但恰是那天,他约米加珍的前男友蒋汉过河谈话,两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后落水,一伤一死。米加珍虽与杨小北结婚也深爱着他,但终是无法推开夹在他们两者之间的阴魂,关键是她已不爱蒋汉,但她无法躲避另一当事人、也爱过她的马元凯的谴责,她更不能拒绝来自心中的深深歉意与忏悔,她虽尽自己全部力量对加之于她身上的外力进行抗拒与反击,但那散开的命运的弹片仍然百发百中,被击中的当然包括杨小北,这两个伤痕累累的恋人之间爱的虹桥已悄然坍塌,他们全无激情,亦无欲望,数次挣扎,终致流产,失败的生活,爱情的脆弱,无处不在的阴影,使得两人最终劳燕纷飞,恰验证了马元凯的玫瑰不及杂草旺盛的理论。
琴断口是武汉的一个地名,这个地名背后有钟子期、俞伯牙这样的人物。方方很喜欢它的意味深长。一直都想把它作为一个小说的题目。很多年过去了,方方几乎忘了它,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则桥断了的消息,突然就唤起了她的记忆。于是就有了这篇《琴断口》的构思。原本是想写一个复杂的爱情故事,但写着写着,就变化了。后来方方想:人其实根本就由不得自己,尽管一切正常,尽管你也十分努力,但生活仍然不能让你如愿。
杨小北
白水桥断了,三人先后落水,首先落水的杨小北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人的本性趋利避害也驱使着他赶往医院离开那个让他险些失去生命的地方。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人的本能就是保护自己,这是无法抗拒的生理本能,无法直接评判他对抑或是错。可他忘记了后面的蒋同样会面临死亡的威胁,是人性中的自私也是爱情的盲目让他忘了理性的大爱,他们的爱情沐浴着鲜血而生就注定会是一场悲剧。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也促使着人们想,是不是杨小北留在那里蒋汉就不会死了,在人的生理本能背后是否应该有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残酷的是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如果,人们却总是喜欢用如果来折磨自己折磨他人。世人用本不存在的如果让米加珍饱受愧疚和舆论的折磨,让杨小北身心俱疲最后只身离开南下漂泊。
杨小北拥有北方人油嘴滑舌的特质,因为这种特质,他和米加珍的相见也格外的具有戏剧性。以最为原始的方式——互呼喊彼此的名字,确定了彼此的身份。这种原始的方式也契合了杨小北心中那种纯粹的爱情理想。他相信爱情,相信爱能创造一切。他迷醉于爱情带来的狂热,拒斥爱情痛楚的一面。他的幸福感来源于爱情的全部表白和心灵之间水乳交融的沟通。因此,他的爱无法包容任何的瑕疵与缝隙。他所想象的爱情世界是两个人的天堂。与他人无关,与其他的家庭无关,无关于一切其他责任。由此显得他的爱过于偏狭与单薄。当他的爱情与蒋汉的死亡有所牵连时,他变得痛苦而伤痕累累。这多多少少有些尴尬,生活要求他对于自己的一切要自己选择与承担,却没有给予他充足的时间去变得成熟与大度。他因为爱忽略了其他的承担,他爱的只是爱情本身。当存在于人们意识里的道德判断开始质问他的爱情的合理性时,他表现出的是无以承担的脆弱与对爱情的失望。过多苛求爱的纯洁与给予,势必导致爱的脆弱与无能为力。他和米加珍戏剧性的相遇促成了必然性的分离,恰也证明了他想象的爱情不过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经不起现实的突变。
米加珍
米加珍是有张爱玲笔下的俗人气息的,跟了白玫瑰,白的就像是穿了多年的旧衣,苍白的连一点污渍也不剩,红的却是时光里最难忘的的一抹惊艳。当米加珍穿着灰白的旧衣遇到惊艳的杨小北时,她的心动了动,终究还是爱上了他。尽管蒋汉的好就像春天里的山花,温柔而烂漫,米加珍却觉得围绕她的尽是愁云惨淡。当米加珍第一次遇到杨小北时,爱情的悸动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润化在她嘴角的微笑中。她就像是张爱玲笔下的俗女人一般,沉侵在杂乱热情的世俗生活中,追求的是世俗的理想和欲望。然而她又不同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米加珍绝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女性奴性的悲剧命运,她敢于追求她的幸福,无论是爱情亦或是婚姻生活,尽管她享受着蒋汉如春风般的温柔,然而在杨小北勇敢的向她倾诉爱意的时候问她“你管的住自己的心吗?”米加珍知道她爱上了杨小北,杨小北让她兴奋让她战栗不安,这种感觉让她的生活变得激情,尽管她知道蒋汉没什么不好,只是,她爱上了杨小北。
米加珍比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要勇敢许多,她的勇敢贯穿在她与杨小北相识后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她宁愿成为一个“罪人”也要勇敢的追求爱情。有太多人在面临爱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面贪恋蒋汉无微不至的体贴和温柔,一面又渴望感受杨小北激情浪漫的爱情和心动。米加珍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看到蒋汉的短信,她的心剧烈的跳动中也有隐隐的痛和愧疚,但她还是很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杨小北,是爱情。他们选择了爱情,就要承担爱情带来的后果,无论是喜悦的泪水亦或是苦涩的微笑,米加珍从未想过逃避。她不是没有为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做出过努力。只是有时候人为的努力在命运面前太过于苍白和无奈。当她知道蒋汉的落水与杨小北有千丝万缕的纠葛,同时面对蒋汉离开的巨大悲伤时,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杨小北的方式:她和杨小北结婚了。尽管他们的婚姻中掺杂了太多的痛苦不幸和所谓的责任以及命运中无法摆脱的悲剧,尽管舆论的导向渐渐把她带离原来的生活轨道和信念。米加珍还是不顾一切选择和杨小北结婚,共同经营一个家庭,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他,放弃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哪怕是在她失去孩子的悲伤时刻,哪怕是杨小北决定南下离开她,放弃了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尽管她是平凡无知的俗女人,可还是比一般的女子要坚强勇敢许多的,承受着很多人难以接受的痛苦以及内心煎熬,她都没有放弃,可是曾经海誓山盟的杨小北却放弃了,米加珍对杨小北,以及他们的爱情大概也是失望的吧,她曾经坚信的爱情终究被现实打败了,她曾经深爱的人最后也离开了她,命运无情的击碎了米加珍的世俗理想与追求。
蒋汉
蒋汉身上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一方面他爱米加珍,不希望离开她,所以他才会应约希望有可以挽回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又正是因为他爱米加珍,这种爱使他愿意放弃一切让米加珍幸福,包括离开她成全她和杨小北的爱情。蒋汉纠结而痛苦,想要放手又难以割舍,矛盾的痛苦在那个大雾的早晨不仅蒙住了双眼也蒙住了他的心。
马元凯
落水的马元凯身上具有人性矛盾的典型性,马元凯并不是圣人,他不是没有在逃离和坚守中犹豫和挣扎,更是以为前一个落水的是杨小北而幸灾乐祸,但他还是选择冒着生命危险拦下后来过河的人。又因为自己一时的误判没有救得朋友,内心极度愧疚痛苦,用指责别人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痛苦。
命运悲剧
方方在其《琴断口》中不断上演的命运悲剧里,以不同的视野分析人性的矛盾、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世俗理想的追求。断桥背后人性的矛盾和舆论的导向性在命运的视角下阐释了米杨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以及世俗爱情在现实世界的脆弱与无奈。而米加珍作为俗女人表达她对世俗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体现着世俗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更有着宿命般的悲剧感。
社会思考
《琴断口》用一个特定的断桥事件将芸芸众生串联在一起,表现出现代人的困惑与迷茫,并关注由此而引发的人类潜在的精神危机。和很多进行道德追问的故事不一样的是,通过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性、复杂性深层的解读,并上升到对于生命、生存本身的追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人注定只能在别人的凝视下生存吗?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能够既享有自由的状态,又兼顾到别人的利益吗?正是因为进入到这种更有深度的人生追问,小说超越了道德叙述进入到审美境界,给人以深深的回味,从而获得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
哲学向度
方方是一位对生命有着强烈写作意识的作家。《琴断口》用这样一个关于爱情、生死、道德、命运的故事展列了普通男女在特定情境下的困惑与挣扎。作品中“外公”的话成为了一个巧妙的预言,预示了在远和近不同的距离里,知音与敌人角色的转变。琴断口、碎琴山;人不见,家未圆。所遇到的他人也从来不是温柔乡。此地、此景、此人、此境,文本中萦绕着一股“方方式”的悲苦气息,而作者像一个俯瞰的旁观者。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令人煎熬的故事,依然“冷静而恒久地去看山下那变幻无穷的最美丽的风景”。然而,“生活是不介意这样悲观和失望的,它依然以它固有的方式继续”。写作如昔,悲苦如斯。从《风景》到《琴断口》,悲苦成就了方方也限制了方方,使得其作品“忧伤悲苦有余,而解读空间狭隘,美学意蕴不足”。
2010年10月19日,《琴断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11年10月,《琴断口》获第九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小说题目“琴断口”是一个隐喻:是断桥表示年轻生命的夭折,还是人世知音从此成为绝响,抑或爱情走到了尽头彼此成为冤家?小说通过一个突发的断桥事故,面对人死了,婚姻结束了,爱情之琴断了三种情景,发出究竟是谁之错的问题。作家留给我们关于爱,道德,生死问题的深深思索。(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语)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而没做,这事影响了他的所有方面,爱情,婚姻,工作,甚至一生。这样的架构,是一种很高的立意。因为它写的是一种伦理,及对人的影响。(《十月》杂志副主编、作家宁肯评)
《琴断口》首次发表于《十月》2009年第3期,后收录至方方的小说集中。
方方,本名汪芳,生于南京市,祖籍江西彭泽,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当编辑。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1976年始发诗歌,大学期间转写小说。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成为“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软埋》《是无等等》,中篇小说《桃花灿烂》《中北路空无一人》《万箭穿心》《琴断口》《刀锋上的蚂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散文随笔《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上海政府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内重要奖项。已出版各类作品集一百多部,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意、葡、韩、泰、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在国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