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11:39
摇光,也称为瑶光,英文名:Alkaid、η UMa,中文又名破军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位于北斗七星斗柄形状的最末端,也是北斗七星中相对位置最东边的一颗星,位于大熊座。摇光的视星等达到了1.86等,是全天第39亮星,北斗七星中的第三亮星,光谱型为B3V,是一颗蓝白色的主序星。
在古代中国,摇光又被称为北斗七、破军星,并被视为象征祥瑞的星之一。其中“破军星”的称呼是中国民间阴阳五行学说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有浓厚的占卜和算命的成分。
在西方文化中,这颗星习惯上被称为Alkaid(也称Elkeid,源自阿拉伯语القايد القائد)或Benetnasch。Alkaid来源于阿拉伯语短语。在阿拉伯文化中,是一个领袖的女儿在父亲的棺材旁忧伤的形象。同样作为这个领袖的女儿的还有北斗七星勺柄的另两颗星:开阳、玉衡。而作为北斗七星勺口的四颗星,即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则被认为是那个领袖的棺材。201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恒星命名小组(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 ,WGSN),对恒星的专有名称进行编目和标准化。WGSN于2016年7月发布了第一份报告,包括了其批准的前两批恒星名称的一份表格,其中就有Alkaid。
印度教徒将这颗星称为 Marīci,是七个吠陀(Rishis)之一。
在韩国和日本,摇光被称为Hagunsei和Mukokseong,分别意为“破军星”和“最角落的星”,这两个意思都来自于古代中国。
在拜耳命名法中,摇光被命名为大熊座η(η UMa)。
摇光是一颗1000万岁的B型主序星,光谱型为B3 V。自1943年以来,这颗恒星的光谱一直是其他恒星分类的稳定锚定点之一。摇光的质量是太阳的6倍,半径为太阳的3.4倍,光度是太阳的594倍左右。它的外层大气温度大约为15540K,这让它具有B型主序星的蓝白色调。摇光还是一个X射线发射源,该波段光度达到了9.3 × 1028 erg·s−1。
摇光被列为B3 V光谱型的标准星。它的自转速度很快,由此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使吸收线变宽,这在这类恒星中并不罕见。然而,这些线有非常轻微的扭动和变化,这可能是快速旋转产生的一个薄薄的物质圆盘的一些辐射造成的。
摇光的视星等达到了1.86等,属于较为明亮的星,只要远离光污染很容易就能观测到。寻找摇光也很容易,只要向北方能找到北斗七星,勺柄的那颗就是摇光。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北斗七星的高度角整体较低,摇光又是此时其中离北天极最远的一颗,因此秋季不太适合观测。摇光的赤纬为+49°18′47.7602″,因此理论上说整个北半球和南纬40°以北的地区都能观测到摇光。
1989年,依巴谷卫星( Hipparcos astrometry satellite)发射升空,用于对约10万颗恒星使用三角视差法测量它们离地球的距离,摇光就是其中之一,天文学家因此获得了一些它的数据。据其观测,摇光距离太阳大约104.3±0.4光年。
由于是北斗七星勺柄起数的第一颗星,摇光(瑶光)在多处诗文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