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8 11:00
今之萧县者,夏殷之方国,春秋之萧国,书画之名乡,中国防腐第一县也。大心受封,萧国肇始,源远三十世纪;黄泛相继,国都易址,南徙十里三徙。嬴政置县,向为徐州府库;黄水灌域,析入皖省门户。山川形胜,地争南北诸朝,文教昌隆,风兼东西两楚。有北方之纯直,具南方之纤细,故南人以其为北方,北人曰其为南疆也。此地焉,北枕兵家名胜,南襟煤海之城。西接梨都,东肩京沪。二河环翠;三山拱卫。地扼淮海通衢之中枢,人善笔翰施绘之艺术。九水承露,黄河故道横贯;八方通途,合徐连霍纵穿。人文发祥,古器铮铮;山川留痕,汉画盈盈。数千年人文渊薮龙飞凤翥,二万里山川叠翠风清俗古。
皖地向杂北俗南风;萧人素习文韬武功。国脉三千载生生不息;丹青千百年代代传习。文献之邦史册彪炳;书画之乡俊采纷呈。石器遗址,沉积倒流河谷;淮海风云,运筹蔡凹草庐。鞭打芦花处,有孔门三贤故里;云遮黄桑洞,兆汉祚四百帝基。尊贤慕儒,有如春雨无声;临池挥毫,恰似秋云横空。文则显于青史,武则兴乎乱世。名流学者愤起于寒门;伟烈丰功建立于平民。
南朝宋武刘裕寄奴者,何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武夫?实开萧邑崇文尚武之河者也!其武也,虎威赫赫,称雄六合,尧日舜月;其文也,词采烁烁,尤善擎窠,龙藏虎卧。缙绅贤达濡沫词章;士子墨客驰情铺张。极一时之盛;历百代方兴。
宋之“三戴”,名显“宋绘天下”;明之“王许”,功在乡邑书画。魏晋之风气,邑人之所承。丹青之相习,百代而同风。
唐宋元明清,历代历朝,不乏翘楚;金石书画印,每业每项各臻化境。龙城画派,滥觞于清际,发达于民国而登峰于当代;画廊书斋,遍布乎城乡,琳琅乎萧城而蜚声乎海外。
王子云者,邑之先贤,国之至宝也。以留学日法,学贯中西而执艺坛牛耳。其桃李之夭夭,多成领军;功业之灼灼,鲜有其尊。先生开学堂,授乡徒,开一代新风,建百年奇功。
风习所向,乡人趋焉。国立杭州艺专,江北学子,六有其五焉。刘开渠、王朝闻、李可染、吴冠中、艾青、马海舟皆其门下;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刘梦笔、卢致远、许克书皆其乡徒。
改革开放,天下承平;国泰业兴,世昌文盛。古国龙城,忽如一夜春风;书画之乡,堪比万树葱茏。前波浩浩,开艺业之皇皇;后浪汤汤,乘东风以泱泱。老中青少,继先贤而启后来;秦汉晋唐,习古风而师造化。博古通今,享誉海外之前辈者,有王刘朱萧刘惠民以扛鼎;承前启后,独步华夏之名宿者,有吴卓冯阎郑⑴以纵横;守正出新,登峰殿堂之显达者,有郭葛欧薛祖以辉映;超群绝伦,纵情艺坛之劲旅者,有刘李魏韩董⑶以驰骋;出类拔萃,才露小荷之稚子者,有欧陈闫孙张以相承——噫!函绵邈于尺素者,何止千万;赋凌云于高堂者,岂分翁童。壮哉画乡!美哉画乡!
老城区内,井字街里,殿堂馆阁栉比,笔墨纸砚山积。文庙轩堂,四壁锦绣流光;长廊广庑,满目龙蛇飞彩。甲鼎之古拙,篆隶之浑朴,魏晋之气韵,唐楷之法度,林林总总,济济茀茀。客商接踵,展事相簇。挥毫之士,不分长幼女男;慕名之宾,来自西北东南。士农工学,无论白领蓝领发师搓工,善施丹青是同道,可高谈阔论于书斋市井,而专擅者逾二万也;书画印石,但凡内地外地联展个展,能因时事定合作,俱以功成业显乎名乡古城,而盛事者溢四季焉。一邑之内,一日之间,笔走龙蛇,墨研春山,秃笔成冢,而龙河尽染。客来焉,居此数年,丹青之情未尽;客往焉,去城十里,翰墨之香犹闻。官商士子,多是笔翰名流;僧道贩卒,不乏泼墨高手。萧邑之风,无书不成家,无堂不张画。谈兴浓时,定是文房话题;交往深处,必有书画逸事。商贸往来,需借书画为媒;婚庆嫁娶,更有卷轴增辉。
善哉萧县!乾清气朗,文明继昌;盛哉萧县!日新月异,;薪火传扬!天福吾民,瓜瓞绵长;地佑我土,黍稷穰穰。
书画之乡:1981年《中国青年报》以“之乡”集锦为题,
把“国画之乡——萧县”列为全国“十大之乡”之一。1993年被国家文化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大心: 春秋宋人,因平乱有功而封于萧地建立萧
国,称为“萧叔大心”,为宋国的附庸国。
十里三徙:古萧邑城在现城北五公里处,历史上因黄泛三次南迁。宋时因水患,于旧邑南半里筑新城,北连旧城,又称为南城。明万历五年( 1577年),黄河决口,迁今治。
析入皖省:为解决苏皖二省水利纠纷,徐州上四县之萧砀二县于1955年正式划入安徽省宿州市。
萧县蔡洼村是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驻地,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唯一的一次全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会议遗址。
该村全称为“鞭打芦花车牛返”,为全国最长的村名。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因孝名,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楚汉相争,刘邦曾避难于此。
王许:即王之麟、许辉祖。
吴卓冯阎郑,即吴燃、卓然、冯雨邨、阎梓昭、郑正⑵郭葛欧薛祖,即郭公达、葛庆友、欧阳龙、薛志云,
祖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