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致癌因子

更新时间:2023-04-28 14:47

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做病毒致癌因子。是三种致癌因子之一: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致癌机制

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他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之有关的核酸序列。它们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成为原病毒而起着癌基因的作用,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致癌病毒与细胞DNA相互作用可以引起细胞染色体改变,大多数致癌病毒都携带有癌基因。

致癌DNA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后,病毒的DNA有一定几率会被细胞的转座子机制整合到人体细胞的DNA上,DNA中的病毒癌基因表达,使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

致癌RNA病毒大部分都是逆转录病毒,含有依赖RNA的DNA多聚酶(逆转录酶),能以病毒的RNA作为模板,合成具有病毒遗传信息的DNA,即为前病毒。同时,逆转录病毒的LTR中含有很强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含有癌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经过逆转录后,其前病毒在病毒整合酶的作用下会主动与人体细胞DNA整合,之后病毒癌基因表达,使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不含有癌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如果其前病毒刚好整合到了细胞原癌基因的位置,原癌基因就会被LTR活化而异常表达,同样会导致细胞癌变

癌基因由致癌病毒或细胞本身携带,是一类能使人体细胞发生癌变的DNA序列,存在于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在人体免疫机能正常时,癌基因处于静止状态。人体的免疫监视是控制细胞突变的最主要方式。当人体免疫机能由于某种原因下降时,或者是受到致肿瘤病毒感染时,激活了癌基因,使其高效表达,产生大量转化蛋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所有肿瘤病毒引起肿瘤或细胞转化都是经过癌基因实现的。逆转录病毒中的癌基因原本来源于原癌基因。当逆转录病毒的DNA整合到细胞基因组,通过重排或重组,将细胞的原癌基因组转导至病毒的基因组,使原来的野生型病毒转变为携带转化癌基因病毒,从而获得了致癌性质。病毒因子的致癌作用,只发生在癌瘤发展的早期,细胞癌基因的表达和激活并不需要病毒的持续作用。人类肿瘤病毒致癌需要很长潜伏期,需要感染很多细胞,而且只有少数感染细胞变成肿瘤细胞。

关系

病毒因子致癌,是肿瘤基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现代已知DNA病毒中的乳头瘤病毒和人的宫颈癌有关;单纯疱疹病毒也和宫颈癌有关;EB病毒和某种淋巴瘤、鼻咽癌有关;乙肝病毒则和肝癌有关;而RNA病毒中的T细胞白血病病毒则和某些白血病有关;艾滋病的病毒,也和人的癌肿有关,丙肝病毒也和肝癌有关。

主要种类

1.RNA病毒

1.1 HTLV1型病毒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ATLL)。HTLV1型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NA致肿瘤病毒亚科,是一种外源性C型病毒。病毒RNA由9.0kb核苷酸组成,包括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和4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ORF),结构基因的序列为5′-gag-pol-env-px-3′。gag编码毒粒的结构蛋白,pol编码病毒的逆转录酶,env编码病毒的包膜蛋白,px编码调节蛋白。HTLV1型以前病毒DNA形式整合到宿主细胞DNA,病毒不含有癌基因,但能编码两种蛋白:tax和rex,由病毒表达和细胞转化而来。病毒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tax蛋白对病毒复制十分重要,因其通过对5′长末端重复片段(5LTR)的作用刺激病毒mRNA转录。tax蛋白也能激活宿主细胞基因的转录,如c-fos基因和c-sis基因等,直接引发T细胞增生。

HTLV1型病毒感染和ATLL有着密切的关系。癌细胞含有HTLV1型病毒基因组。ATLL是一种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损害、高血钙、骨囊肿和免疫缺陷等。HTLV1型病毒导致白血病,尚需第二致癌因子参与。HTLV1型病毒主要流行于日本西南部、北大洋洲和加勒比海域,日本有120万人受到感染。ATLL病人有80%~90%存在HTLV1型病毒抗体。感染HTLV1型病毒的人中只有1%~4%发展为ATLL,潜伏期为几十年。病人的预后很差,确诊后的生存期只有几个月。同一家庭内有多例病人发生,家庭内生活上密切接触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能性。HTLV1型病毒的传播可能存在多种形式,包括性接触、输血、节肢运动叮咬、注射和母婴间哺乳传播等。

1.2HIV与淋巴瘤(lymphoma)。HIV是一种人类逆转录病毒,包括HIV1型、HIV2型和HIV3型,有编码毒粒结构蛋白的gag、pol和env三个基因。env编码糖蛋白,成为gp41的跨膜蛋白和gp120的外膜蛋白。gp120蛋白能与T4抗原受体结合,嗜辅助性T4淋巴细胞,还能感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巨噬细胞产生淋巴组织增生的细胞因子如IL-6和IL-10等,使淋巴结内滤泡生发中心过度增生。机体免疫反应受到严重抑制,发生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1.3 HIV与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KS是一种多发性血管瘤,常累及内脏,导致病人窒息和胃肠出血而死亡,常在HIV感染的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人中见到。KS的发生尚需某种辅助因子的参与,内皮细胞所控制的某些因子也可能导致缺失,失去控制的内皮细胞通过非特异性刺激而激活和增殖。HIVtat基因产物tat蛋白作用于HIV感染细胞后,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也能加速KS生长。

2.DNA病毒

2.1 EBV与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BL是一种流行于非洲东部儿童颔部的肿瘤。大多数人都感染过EBV,为什么BL只在非洲局部地区流行?疟原虫感染可能是致癌的辅助因素,逆转录病毒(如HTLV1型和HTLV3型)在该地区传播也可能有关。因为疟疾损伤免疫监视和刺激网状内皮系统。EBV是双链线状DNA病毒,含有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等。EBV是一种亲淋巴性的疱疹病毒,经口传播。在多数人中,病毒长期隐匿感染,而无致癌危险。在肿瘤细胞中能发现EBV的DNA序列和编码蛋白质,80%肿瘤细胞有EBV核抗原,少数肿瘤细胞有EBV膜抗原。纯化的EBV对体外培养的正常淋巴细胞可诱导恶性转化,并将转化细胞接种于该细胞来源的动物,可引发恶性肿瘤。EBV与B细胞DNA整合可激活c-myc和HuBlym-1癌基因,c-myc和HuBlym-1的表达失控导致细胞无限增殖。EBV持续感染刺激细胞生长,更加剧癌细胞形成。

2.2 EBV与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NPC为上皮细胞癌,EBV在体内能感染咽喉部B淋巴细胞。从NPC病人的肿瘤细胞已分离出感染性EBV。组织病理学上无论是属于鳞状细胞癌、非角化癌,还是未分类癌,在NPC组织标本中均能检测到EBVDNA[3]。用EBVDNA作探针,C3d受体(C3dR)为EBV受体,EBV/C3dR的基因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长臂上。EBV一旦被激活,产生有感染性的EBV颗粒,可促使NPC发生。用转基因动物作研究,也证实了EBV为NPC的病因。将EBV感染人鼻咽粘膜细胞,并移植至裸鼠,在TPA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诱发出未分化癌,这是EBV能诱发人鼻咽部上皮细胞癌变的直接证据,表明EBV在鼻咽癌发生中起病因作用。

2.3 HBV与肝细胞癌(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HCC)。HHBV由外层脂蛋白包膜、核衣壳和3.2kb的DNA组成。包膜含有HBsAg,核衣壳由HBeAg组成,DNA为部分双链。双环的外环为长链(负链),与mRNA互补,有缺口,其5′末端有一共价蛋白。内环为短链(正链),只有长链的50%~75%,其3′末端与DNA多聚酶结合。在肝细胞内以游离和整合的形式存在。在HHBVDNA长链上有4个ORFS区(S基因)编码病毒表面包膜蛋白和HBsAg;C区(C基因)编码核衣壳的多肽——病毒核心蛋白、HBcAg和HBeAg;P区为模板,通过mRNA,编码DNA多聚酶;X区(X基因)为模板,编码的蛋白为154个氨基酸的X蛋白,X蛋白是病毒基因的转录调节因子,在体外细胞培养时能够调节病毒基因的表达,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突变或重排,使表达失常。并干扰宿主细胞生化代谢,影响细胞基因的正常表达,激活受染肝细胞原癌基因,而诱发HHCC。HHBV导致的肝损伤使肝细胞不断再生,这使其它致癌因素的作用增强。有半数HHCC病人发生染色体17p缺失,伴有p53基因突变,p53蛋白失活。因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从而导致HHCC发生。X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有反式激活作用。反式激活其它病毒基因和细胞基因,如HBV启动子和增强子,即c-myc、c-fos和c-jun启动子,故X蛋白为反式激活转录蛋白。X蛋白通过激活c-myc等多种细胞癌基因表达增强,刺激肝细胞生长。HHBV在体外难以培养,实验室都用土拨鼠、地松鼠和鸭研究HBV与HHCC的关系。

2.4 HPV与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HPV6、11、15、16、18、31、33、35、42、45、56、58和68型能感染女性生殖道,引发性传播,如尖锐湿疣,能引发皮肤和粘膜鳞状上皮增生及宫颈组织坏死。HPV16、18、31和45型与宫颈癌的关系甚为密切,85%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发现HPV16和18型的DNA序列,其中70%为鳞状细胞癌,15%为腺癌。HPV16或18型的DNA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用分子杂交技术从宫颈癌组织刮取的细胞和宫颈癌的细胞株均能检出HPV。HPV18型DNA在宫颈癌细胞株(SW756、C4-1、Hela细胞)中表达也获得了实验室证实。在人体细胞内存在一类与癌基因对立的抑癌基因,如RB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和p53基因 (p53基因位于人17p13-1q染色体上),相应编码Rb蛋白和p53蛋白,均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分化作用。HPV16和18型病毒E1、E6、E7基因编码的E1、E6、E7蛋白能与Rb蛋白、p53蛋白结合,使Rb蛋白和p53蛋白变性,失去对肿瘤抑制作用,从而促使细胞转化,导致细胞增殖和癌变。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仅在乳腺癌之下。宫颈癌的发生与性行为有关,多见于多性伴人群,肿瘤细胞侵袭子宫颈基质、子宫、阴道和子宫旁组织,沿淋巴转移至盆腔,沿血行转移至肺、肝、骨和脑。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的VLP(virus like particles)制成HPV疫苗前景良好。疫苗能有效预防HPV感染,对早期感染者也有治疗作用。HPV16型L1蛋白50μg肌注志愿者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