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20:11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长353米。《淳祐志》:“有井九十九眼”。楼宣献《武林山》诗:“吴越大筑缁黄庐,为穿百井以厌之。”《十国春秋》:宝正六年(931),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宋时地名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为兴贤坊,清名百井坊巷。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复百井坊巷名。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长353米。《淳祐志》:“有井九十九眼”。楼宣献《武林山》诗:“吴越大筑缁黄庐,为穿百井以厌之。”《十国春秋》:宝正六年(931),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宋时地名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为兴贤坊,清名百井坊巷。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复百井坊巷名。
吴越王钱于唐景福二年(893)筑罗城,营屯有六,即:白璧营、宝剑营、青字营、福州营、大路营、马家营,其中福州营驻梅家桥东,大路营驻褚家塘(今新华路北段),有两个兵营驻扎在此附近,饮水问题当然必须解决,凿井九十九眼,乃是为了供军民、僧尼饮食之用。
《康熙仁和志》:祥符井,在祥符桥南,吴越王开,有九十九眼,今湮塞,仅存三井,相去各数十步。沧海桑田,世事嬗变,钱王所凿九十九眼井现仅存一口,即延安路西侧行人道上的钱王井。1984年7月,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重修疏浚。发现原井圈盖板埋没地表大约20公分处,已多处冰裂,据专家鉴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和史载同治十二年(1873)疏浚钱王井、甃石四周围筑土墙相符。于是下城区政府立碑保护。
百井坊巷昔有养济院。据《咸淳志》:养济院,一在宝胜院,一在艮山门外。又有善化坊四所。先是,太守苏文忠公(苏轼)尝于城中创置病坊,名安乐。崇宁元年(1102)八月,诏诸路置安济坊,二年五月改病坊为安济。绍兴二年(1132),诏临安府置养济院。十三年(1143)十月,钱塘、仁和两县找近城寺院充安济坊。安置老疾贫乏不能自存及乞丐之人,自十一月一日起支常平钱米,每名日支米一升,钱十文,小儿半之,至次年二月终。二十九年(1159)以后,又屡降旨展半月,或再展,仍申严奉行灭裂之罚。
明代养济院具体执行方案、账目清晰透明,今昔可鉴。据《康熙仁和志》:仁和、钱塘两县,洪武初(1368)置养济院一所,洪武八年(1375)合建于观桥西北,以元贡院基为之(即百井坊巷养济院)。房屋四列,编字号四,每号百间,共四百间,东西各二百,作二门入,每列一井,共四井……沈朝宣曰:孤穷之在养济院者,生死去留无常,其数固消长不一。兹举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内数有可查者,互列以见例耳。弘治五年(1492)九月,民属孤穷男妇五十九人,月支米三斗,共米二百七十七石;每人每月支柴薪价银二分,共银一两一钱八分。甲头男妇一十人,每人支米三斗,共米十石;柴薪价银二分,共银二钱。冬夏各支布二匹,共布二百三十八匹。其月粮支给,预备仓存留其柴薪布匹,系本县里甲丁田银内支给。正德五年(1510),养济院民属孤男妇三百四十七人,每人支米三斗,共米九百一十四石一斗;每人支柴薪价银一分,共三两四钱一分;每人支布三丈,共布一千四十一丈,每人折布价银一钱六厘,共银三十六两七钱八分二厘。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养济院孤穷民属男妇三百八十六人,军孤穷一人,每人支米大尽三斗,小尽二斗九升;柴、薪、花布折银,分作二季,每人给银六钱。
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有《养济院唱书》一诗:“养济院中瞽者多,调弦拍板来唱歌。皇粮未足供一饱,舞态即当境潦倒。自食其力来娱人,恰胜笼袖称骄民。力戒淫盗劝忠孝,瞽蒙原以声音教。”
据孙壁文《考古录》载《香祖笔记》云:杭州养济院祀严嵩为土地神,说者谓嵩籍没后,寄食于养济院而死,故祀之于院。
《西湖游览志》:仁和县吴越时分自钱塘,置钱江县,在梅家桥西。宋初改仁和。绍兴三年(1133),县治徙建于此(招贤坊,即今百井坊巷,后养济院基)。高宗初入杭州,闻县名仁和,喜曰:“此京师(汴京)门名也。”盖太祖陈桥驿起兵,从仁和门入,以为吉兆,故驻跸之意始定矣。
百井坊巷中段北侧,为百井坊新村。辛亥革命后杭州拆旗营、满城,贫困的满族百姓迁居集中在菩提寺路一带。后因建路,又迁百井坊巷定居,俗称十八间头。1930年,浙江省区救济院在下城百井坊巷建造第一贫民住宅200间。1980年,建住宅楼9幢,初名人民新村,后更名百井坊新村。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长353米。《淳祐志》:“有井九十九眼”。楼宣献《武林山》诗:“吴越大筑缁黄庐,为穿百井以厌之。”《十国春秋》:宝正六年(931),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宋时地名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为兴贤坊,清名百井坊巷。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复百井坊巷名。
百井坊巷不仅是杭州市武林商圈的最核心区域,更集中了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和古井,是反映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性地块之一。
据《杭州市志》记载,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明时称兴贤坊,清代始称百井坊巷。短短的几条弄堂与它交叉,虽是“一炮仗”路的短巷,却留存着独特的风景与记忆。
《杭城坊巷志》记载,吴越王钱镠开井九十九眼,后来多数湮塞,仅存三眼,相去各数十步,巷口的钱王井就是其中之一。这口井水源充足,虽大旱而不涸。1984年7月21日,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对此井重修。如今,由于整个城区地表下沉,盖板沉在地下约20厘米处。钱王井已经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
1860年,第一批外国传教士来到杭州的时候,当地官员将他们安置在天水桥一带,也就是百井坊巷、镜清里、耶稣堂弄一带。此后,太平天国攻杭州,在这里安营,战后屋毁田荒,传教士与信众花了十几年时间,建立了天主教堂“天水堂”,屋舍里弄也环绕周边。1876年,一个传教士的儿子在这儿出生,他就是司徒雷登。如今的司徒雷登故居很讲究,两层小楼,白墙黑瓦,风格上既保存了西式建筑的特色,又与江南建筑融为一体。
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工程
百井坊地块保存了杭州典型的坊巷里弄式传统格局,存有钱王井、基督教会天水堂、天主教堂、司徒雷登故居等具有历史价值及时代特点的建筑,世代居住的居民千余户。杭州市下城区政府非常清楚该地块的价值和保护难度,决心将百井坊工程打造成“阳光、和谐、快乐拆迁的典范,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
拆迁争议
该地块2007年被拍卖时,就曾被地产人士形容为“好得不得了”,因为这块地虽然面积小、建筑密度高,但由于地段好以及长期形成的商业氛围, “规划条件非常好,适合打造成一个有规模的高档商业中心。如果由有实力的商业公司竞得,能将地块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不料竞争的局面并没有发生,银泰百货就将地块拿走了。
百井坊的拆迁是为了整改,而整改工程并非全无共识。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提出将注重挖掘、保护古井文化,在这一区块还留存的古井,如乐善井、耶稣堂弄井等都将保留,同时拟恢复另外3处古井和五大古井群落,重现百井坊地区的古风遗韵。包括天主教堂、司徒雷登故居等在内的具有历史价值及时代特点的建筑,以及镜清里、百井坊巷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街巷格局都将按照“能保尽保”的原则保留。同时,古树名木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被纳入改造工程中。很多市民也认为,百井坊地区的房屋比较陈旧,结构及施工质量差,违章建筑到处都是,部分情况确实需要整改。但是对于整改方式,街区大部分居民表示不能接受。“我喜欢我住的地方,我也有权利住在这里。”居民张先生说,“我们维权的行动,很多老大爷老大妈都颤颤巍巍地来参加。我知道他们担心这里以后会面目全非,担心造起不真实没有生活的东西。”
2009年3月份筹备以来,下城区委、区政府选任年富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一批中青年干部担任指挥部负责人,并从区级机关各部门和相关街道抽调40余名精兵强将,经过系统培训后充实到一线动迁队伍,快速完成了机构筹建、城市设计、前期审批、政策制定、安置房源落实、银行融资等各项工作。朝晖六区、八区、九区,机场路里街新安铭苑、紫薇公寓等五处共计6.3万平方米的安置用房和25亿安置补偿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在拆迁工作开始后,该区又坚持推行阳光拆迁,主动公开拆迁事务,全面开展宣传动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截至12月,1335户被拆迁户中已完成评估890余户,腾房封门390余户。其中,373户被拆迁户选房序号通过摇号顺利产生。
2013年年初,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的通知》,随着“三改一拆”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下城区也正全力推进杭州市下城区百井坊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百井坊地区拆迁房屋近一半都是危旧房,如今大部分住户已外迁,危旧房已逐步拆除。截至2013年5月,该地块腾房封门已达1086户,占总户数的86.8%,其中安置737户。
2009年10月16日,一纸《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公告》张贴在百井坊几个小区的门口,居民才明白自己的家园要被拆迁了。杭州市房产管理局宣布10天后举行听证会,而此前,改造工程的规划方案从未以任何方式向社会公示。
参加听证会的傅国涌这样描述当日的情况:听证会于2009年10月26日举行,这一拆迁涉及1335户,只许选5个人作代表。时间匆忙又刚好是上班时间,许多人不知道,报名的也只有300来人,参与选举的有100多人,推选得票最多的不过20来票,最少的5票,根本缺乏代表性。代表和其他参与听证的街坊邻里以递交纸条等方式提出了大量意见,质疑拆迁的公正性,并要求再次举行听证,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最终,听证会草草收场,5个代表中有4个拒绝在听证会笔录上签名。
听证会后第三天,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就强行核发了《房屋拆迁许可证》,接着又发放了长达72页、印制精美的《拆迁补偿安置手册》。该手册提出“将百井坊地区打造成集商业、商务、旅游、娱乐和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新型城市综合体”。由此看出,整个工程的开发属于商业性质。杭州市发改委的文件也证明了这一点:“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金融和商业兼住宅用地。”
杭州百井坊地块是银泰商场与百货大楼之间的几条寻常巷陌,位于杭州的钻石地段——最成熟、最繁华的武林商圈一侧。2010年4月13日下午,百井坊居民、从事近现代史研究的傅国涌从警方针对2010年4月9日动迁冲突开展的协调会上回来,他穿过依旧人流如织的巷子,在层层糊满被撕烂的字纸的院墙边停留了一下,周边交错在一起的百井坊巷、耶稣堂弄、镜清里几条里弄一直萦绕在心头。他挂念2010年4月9日与动迁人员争执中心脏病发作的赵大娘,以及地块拆迁涉及的1335户居民的命运。因质疑百井坊地块拆迁许可程序的合法性,傅国涌与其他居民代表在申请行政复议遭冷遇后,已提起了行政诉讼。
百井坊地段的拆迁补偿被称为杭州“拆迁史上最优惠”的政策。其中规定回迁居民享受原面积1:1.25的优惠;货币安置每平方米 2.92万元;外迁至远离市中心的朝晖地区的面积补偿是1:1.6,而更偏远的闸弄口地块等更可以达到1:1.8;无论是回迁还是外迁,均可得到资金补贴用以扩大15%的置换面积。
但大部分居民经过多次维权和商议,对于提高优惠幅度,甚至不同性质的签约奖励,依然不能接受。
傅国涌对此做出解释:百井坊地块的回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眼下拆迁方的策略是先拆再说。居住在这一片的大都是老居民,收入水平一般,经新地产开发之后,根据附近楼盘的户型面积与预估价格,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回迁。拆迁实际上是将原有居民赶出了世代居住的坊巷里弄。而且补偿与签约奖励的区别标准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拆迁方的“志在必得”显露无遗。杭州市下城区委宣传部机关报《今日下城》2010年2月25日第9期头版头条刊登的《迎接新挑战,坚决打赢百井坊动迁工作攻坚战》一文中提到,《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即将出台,新的《条例》可能大大提高拆迁难度。因此下城区政府要求动迁组“白加黑,五加二”,“一幢一个工作组、一户一本宣传册、一户一张明白单”,加强力度,与时间赛跑。
“假如是公益拆迁,保护、整治老巷子和文物,那我们没话说,但如果是商业拆迁,用特殊手段把我们赶走,就不能接受了。”傅国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