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

更新时间:2024-09-25 15:30

太姥山,旧称才山。汉代名太母山,汉武帝时,改“母”为“姥”,因而改名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南部,属福建省东北部太姥山脉。指福鼎市市区南45公里太姥山镇(原秦屿镇)以覆鼎峰为中心的山地,也是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福鼎市正南,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

名称由来

太姥山,旧称才山。据《太姥山志》记载,轩辕黄帝时,道仙容成子尝栖之,并在此炼丹。今石峰下石井、石鼎、石臼尚存。汉代王烈《蟠桃记》载,尧时有老母种蓝于此,后仙去,因名太母山。据《福建通志》载,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太母山册封为三十六名山之首,改“母”为“姥”,封为西岳之神。因而改名太姥山。

位置境域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南部,属福建省东北部太姥山脉。指福鼎市市区南45公里太姥山镇(原秦屿镇)以覆鼎峰为中心的山地,也是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福鼎市正南,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

主要山峰

太姥山54座奇峰中,著名的有新月峰(覆鼎峰)、夫妻峰、莲花峰、笔架峰等。峰峦险峻,怪石峥嵘,洞窟幽致。覆鼎峰,太姥山脉主峰,海拔917.3米。

《三山志》记载:“先是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强、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怪石、二灵、抗天、捧玉、摘星、飞盖、灵龟、龙角、天圭。”宋著志书中后来还加上十四峰:仙掌、石虎、摩霄、悬钟、石笋、天柱、拨云、卓笔、琸子、莲花、石鸦、飞仙、棋盘、隐真。明布政使谢肇浙,在《修太姥山志引》中说:“太姥盘峙海陬,岩壑之胜甲天下。”他又加九峰:金峰、锦屏、钵盂、三台、叠石、曝龙石、三枝、三灵、和尚峰,因此说太姥共有四十五峰。

地质地貌

太姥山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陆缘地带,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东面经岛弧、海沟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在两大板块长期相对作用中形成。地层区划上华南地层区东南沿海地层分区,东北部属温州地层小区,余属青田漳州地层小区。

按地质构造,太姥山处在东亚大陆边缘濒太平洋新华夏系构造带中,位于闽东燕山火山岩断裂带北部。地质构造由多次构造运动迭加形成。构造线以北北东、北东走向为基本格架,主要表现为不同期(次)的岩浆岩沿构造线方向侵入和喷发,以及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的大断裂及其控制影响的地形、地势、水系特征。

据地质学家考证,太姥山整座山体由肉红色钾长粗粒花岗岩组成,是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产物,距今约有1亿年。在中生代侏罗纪中、晚期,这里便有大面积中酸性火山岩喷出,间有花岗岩浆侵入。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再次发生地壳运动,太姥山西侧有条长达40公里的北北东向大断裂,又从北东向断裂派生出近东西、南北向两组X裂断裂,叠加在花岗岩原生节理之上,使太姥山的花岗岩体交织成空间方格状裂隙网,而东西向的断裂又受南北向断裂及重力的影响,形成断块,从北向南,按梯形排列,层层下降,故险峰突兀,深谷幽邃,冈峦重叠,高矗入云。又因花岗岩系粒状结构,经长期风化、侵蚀和岩体崩塌,而形成浑圆状、球状、板状、柱状、锯齿状、城堡状等各种形态。经过大自然长期雕琢,塑造了引人入胜的花岗岩峰林景观和栩栩如生的怪石。花岗岩峰林内部,由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构造控制,发育了一系列大型走廊式裂隙岩洞,构成座座奇峰与块块怪石,以及纵横交错的洞窿,无不各具形态,堪称奇观。

地理环境

水文

赤溪,位于县境西南部的磻溪。主要河流有桑园溪、柴坪溪、叉溪口等3条。发源于柘荣县片洋的第一尖,流经石山、桑园、赤溪,汇入霞浦境内的牙城入海。流域面积287.2平方公里,主溪流长37.6公里,其中福鼎县境内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主溪流长23.3公里。

百步溪,发源于管阳的王府山南麓,流经翁溪、叶莒、车洋、白琳,汇入沙埕港,流域面积122平方公里,主溪流长26.1公里。

溪头溪,位于县境西北部的管阳境内。主要河流有溪头溪、西阳溪等2条,属交溪水系。发源于柘荣县的乍洋,流经管阳、广化、乾头、楮楼,汇入福安交溪。流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主溪流长29.7公里,其中福鼎县境内流域面积115.3平方公里,溪流长4.2公里。

气候

太姥山区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季和内陆山区的冬季,持续时间均超过120天,其余各季均在70~90天之间,四季分明。全区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700~1900小时之间。各季风雨情况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按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干湿季明显。年平均雨量自沿海至山区逐渐增大,均在1600毫米以上,但西麓的柘荣超过2000毫米。东南临海,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上。历年3月份起进入雨季,雨日雨量剧增。5~6月年平均雨量占全年总雨量三分之一。10月至次年2月5个月干季的雨量仅占全年总雨量的20%,在干湿度和雨量分配上有明显的季节特点。

东西两麓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东麓为18.8℃(最热月出现在7月为28.6℃,最冷月出现在1月为8.9℃),西麓为15℃(最热月出现在7月为24.4℃,最冷月出现在1月为5.2℃),差3.8℃。达到同样积温量,东麓要130天,西麓要180天。气温的地域差别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型气候特点。

灾害性天气频繁。地处北回归线以北的低纬度地带,冷暖空气常在区境附近交汇,形成多种灾害性天气。大风是区内全年均可出现的经常性灾害性天气。台风则是下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平均每年影响区内的台风有4次左右,暴雨也是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全年均可出现,而以5~9月最为频繁,每年3~9月平均出现2~3次。此外,还有干旱和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

土壤

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其分布规律常受到地形和利用方式不同所制约。山地和丘陵中上部,由于植被破坏,土壤受侵蚀较严重,加上人口稀疏,多为荒山荒坡,分布着侵蚀性红壤、粗骨性红壤及酸性岩红壤;丘陵下部多垦为旱作区,分布着红泥土、红泥沙土。坡簏地带多为水田,分布着黄泥田等;山垄下部由于地下水受周围山地补给,水位较高,局部泉眼涌出水分布在冷侵田、烂泥田,而大面积山垄田为灰泥田土属。点头、桐城和管阳、贯岭、前岐的部分丘陵分布着紫色凝灰岩,其间分布有酸性紫色土、猪肝土和紫泥田。

植被

太姥山地区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归属于常年湿暖照叶林地带的常绿储类照叶林小区。原生植被由于长期受人为干预而逐渐被演替,大部分人工马尾松、杉木、油茶代替原有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天然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树种因长期择伐、破坏,变更群落组成;大部分乔木层损失,仅留下灌木、蕨类等荒山植被。森林植被区系成分随纬度地带性由南向北逐渐过渡呈规律性变化。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高度上限随纬度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渐低。

水平分布

太姥山东、南部海拔500米以下滨海丘陵平原地带该地带靠近南亚热带,分布含热带成分较多常绿叶、阔叶林种类。主要有桑科、豆科、大麻黄科、芸香科、无患子科、桃金娘科、木犀科、松科、杉科等区系成分,如榕树、台湾相思、银合欢、木麻黄、枳壳、黄皮果、龙眼、荔枝、番石榴、无花果、茉莉花、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小叶赤楠、桂木、黄瑞木、盐肤木等;草木层欠发达,芒萁、单叶新月蕨居多;海岸植被,主要有秋茄。

太姥山东北部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地带该地带靠近南温带,分布含温带成分较多的针、阔叶耐寒种数的森林植被。主要有松科的黄山松、马尾松、杉科的柳杉、水松,壳斗科的青冈栎、板栗,粗榧科的三尖杉,蔷薇科的梨等;灌木主要有杜鹃、乌饭、胡枝子、白栎、石斑木等;草本层不发达,主要为蕨类、野古草、芒草等。其间在海拔1200米以上地域,因气温较低,土壤瘠薄,乔木层不发达,形成灌丛、草丛植被,主要由马银花、红泡树、知风草、白芒、金脉金茅等组成。

垂直分布

太姥山区由于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区内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海拔400~499米的红壤分布区,多为人工栽培植被带。该植被带因人口密集,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严重,植被层次简单,种类少。主要人工植被有马尾松、杉木及小叶赤楠、黄瑞木、氊木、胡枝子、芒萁、五节芒、桃金娘等。粮食经济作物有水稻、甘薯、油菜、茶叶、茉莉花、油茶、油桐、柑桔、龙眼、荔枝等。

海拔400~1000米的红壤、黄壤分布区为照叶林带。主要植被为壳斗科的槠栲类及毛竹林等。乔木层以米槠、甜槠、罗浮栲、木荷、红粟栲、青岗栎、红钩栲、细柄阿丁枫、毛竹等,偶有落叶种拟赤扬和枫香。灌木层以冬青科、杜鹃科、山茶科及竹亚科为主。草本层以蕨类占主导地位。此外,还有油茶、淡竹叶及藤本植物等。该植被带内还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人工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

海拔900~1400米的黄壤分布区以为黄山松针叶林带。乔木层以黄山松为连群种,伴生马尾松、木荷等。灌木层由映山红、乌饭、胡枝子、白栎、石斑木等组成。草木层不发育,主要为蕨类、野古草和芒萁等。

海拔1200米以上的黄壤、山地草甸土分布区为中山灌丛、草丛带。因山高风大,水土冲刷严重,土质瘠薄,多形成低矮灌丛和中山草丛。灌木主要为映山红、马银花、红泡树。草木为野古草、芒草、金脉金茅、毛野古草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福鼎县山区储藏有:铅锌、铜(福鼎银峒)、银(福鼎银峒)、硫铁矿(福鼎银峒、福鼎里楼)。福鼎银峒铅锌矿为伴生银矿,是福建省同类矿床中储量最大的一处,其余银矿主要赋存于铅锌矿的多金属矿中,多数品位偏低、规模小、价值不大。全区银储量0.2万吨。

生物资源

太姥山有艳花异草、珍禽异兽等生物资源,尤以花、竹见长。仅杜鹃花就有红、白、紫等五色10余种。春季,山坡杜鹃烂漫,目不暇接;夏季空谷兰花吐艳,香溢幽谷。石壁古藤缠绕,岩花朵朵;云雾草长须垂挂,贴壁而生;夏席草钻壁而长,酷似龙须。罕见的竹类,有斑竹、黑竹、紫竹、方竹、倒枝竹等20余种。珍稀的药材有金银花、蛇不见、何首乌等50余种。还有锦鸡、提壶鸟、玉面狸、狐鼠、蝾螈(四足鱼)、蛇头鹰嘴龟、白色鲤鱼等飞禽走兽和奇异水族。

景点景观

太姥山岳景区距秦屿镇15公里,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之精华所在。其面积为24.6平方公里,东达太姥洋,西至白琳镇、五峰桥,南至面头山顶,北抵八尺门港。山势傲岸秀拔,恢宏磅礴,山海奇景,天造地设。太姥山景区有54峰、45奇岩怪石、100多个岩洞,共360余景。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著称于世。

太姥山54座奇峰中,著名的有新月峰(覆鼎峰)、夫妻峰、莲花峰、笔架峰等。峰峦险峻,怪石峥嵘,洞窟幽致。覆鼎峰高917.3米,登上绝顶,远眺东海,水在天际流,峰从海中出,大小岛屿、点点星帆尽收眼底,山海奇观,壮丽无比。明朝陈仲溱《太姥山记》云:“余尝看日于泰山,日观天台华顶,所见各异,而遥天旷海,此为第一。”若遇下雪,千峰素裹。而此时山下田畴大海,却碧波粼粼,春意盎然。山上山下,两个世界。太姥山千峰竞秀,争奇斗峭,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又具搜险探奇之情。

太姥岩石,雕镂百态,各具匠心。肖人肖物,形神毕肖。肖人的有夫妻岩、二佛谈经、二仙对弈、弥勒坦腹、沙弥拜佛、罗汉岩、八戒石等;肖物的有九鲤朝天、仙人锯板、金龟爬壁、玉猴照镜、金猫扑鼠、玉兔听潮、歪嘴蛤蟆、金鸡报晓、一片瓦、牛背石等。还有具有神话色彩的太姥升天石、云标石、飞来石、望仙桥等。块块岩石千姿百态,且步移景异。可谓布列尽乎天巧,体制疑于人为,一眼便呼出其名。前人曾赞曰:“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尤其是“九鲤朝天”、“二佛谈经”两组景观,绵亘千米,气势雄伟。每逢雨过,山色如洗,水光潋艳,浪平如镜的大海托出深沉的巨岩,一明一暗,逆差强烈。曲折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起伏的山峦,组成顶天立地的水印木刻“山海大观”图,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刻。

奇洞,又是太姥山一大特色。经普查,太姥山岳景区有各种各样可供欣赏的岩洞达100多个。遍游诸洞,需时近一月。有的洞一进一出需一天时间。这些洞各具特色。有的向下直通海面,叫“通海洞”;有的往高处可达峰顶,曰“通天洞”;有的终年滴水,曰“滴水洞”;有的石块垒迭,洞内崛岩高低,进洞须躬身弯背,名为“三折腰”;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测,称之为“神仙洞”;有的双壁陡立上夹着坠石,曰“七星洞”;有的两岩如劈天漏一线,曰“一线天”。一线天,洞长60米、高37米,路曲且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仰望上空,漏下一线之天。有的洞中可观日,或观海。有的洞底存丹井,或蓄龙潭。洞小者仅容一人通过,或供几个人休憩;洞大者可纳千百余人,可建亭台楼阁。由于地质结构特殊,地表不易积水,而多渗入岩洞,洞中便有水滴、有泉流、有瀑布。听之观之,无不妙趣横生。更奇妙的是洞中气候,站立一处平伸双手,则冷暖各异。游玩这些岩洞,时伏、时蹲、时爬、时侧、时攀,有人戏谑这些动作为“太姥操”。

太姥山因临海而多雾,雾日年达100多天,山体常被云雾笼罩。云雾变幻,蔚为壮观。晴天之晨,海湾、山谷云雾铺展如练,缓缓升腾,如柔幔垂帘,缭绕山峰,时聚时散,瞬息多变。有时轻纱披体,更添秀丽;有时浓雾锁盖,惟闻钟磬悠悠天际间。春夏之交或雨后放霁,山岚弥漫,汇成茫茫云海,直展天际;群峰出没于万顷浪涛之中,时隐时现,时沉时浮。春冬两季,海雾奔涌而至,时似潮水逐涌谷间,时如飞瀑倾泻东海。

社会经济

茶叶生产

太姥山区植茶始自唐代,由零星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生产。柘荣县的茶园一般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地带,而福鼎、福安、霞浦等沿海县的茶园则多分布在100~400米的低海拔地带。明代,“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茶园几乎随处可见。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随着口岸开放,茶叶生产、外销增多,茶园遍布各县。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港口被日军封锁,茶叶出口受阻,茶市消沉,茶叶加工场倒闭,茶园大面积抛荒。茶园总面积大大缩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茶园,发展茶叶生产。

据1989年调查,福鼎茶区可划分为西北西南低山丘陵与东南沿海低丘两个类型。太姥山属东南沿海低丘茶区,包括前岐、店下、沙埕、嵛山4个镇的全部,硖门、秦屿、桐城3个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及贯岭镇的邦福村,计106个村、2个国营农(种)场、9个乡镇茶场、1989年茶园面积2.99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34.53%;茶叶产量920吨,占全县茶叶产量的25.35%。

太姥山是福鼎茶树品种的发源地,如从太姥山移种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均属良种。

福鼎大白茶,原产地在点头镇柏柳村,相传是该村陈焕(又一说是张阿河)于清光绪年间从太姥山发现移种的,后相继在白琳、翠郊、磻溪、黄冈、湖林等地传播栽培。该良种自1958年后逐渐向省内外茶区推广。1965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同21个地方品种首批向全国推荐。1984年,经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列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并做为红、绿、白茶的对照种。

福鼎大毫茶,相传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点头镇翁溪汪家洋村林圣松从太姥山麓五蒲岭发现移种的,时称“大号白毛茶”(简称“大号茶”),因产高质优而逐渐向全县重点茶区传播。50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科研人员调查茶树品种时,根据“大号茶”谐音定名为“大毫茶”。1984年,同“福鼎大白茶”一起,经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列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林业生产

太姥山区,利用林区干果生产油茶籽、油桐籽、乌桕籽等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福安、霞浦、福鼎等县是油桐的主产地,桐油销往香港。桐油主要产地为福安、福鼎、霞浦、寿宁等县。乌桕主产地是福鼎县,其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59.5%。

油桐籽。民国时期,福安、霞浦、福鼎、寿宁、宁德等县是油桐的主产地,桐油销往香港。民国26年,全区生产桐油350吨,其中福安县100吨。民国31年,全区生产桐油3314吨,油桐籽产量14243吨,其中霞浦5997吨、福安645吨、福鼎4132吨、屏南364吨、寿宁1725吨、古田12吨、宁德37吨、柘洋702吨、周墩629吨。1950年全区油桐籽产量为549.80吨,1959年全区油桐籽产量增至1787.93吨。桐油主要产地为福安、福鼎、霞浦、寿宁等县。1976年后,由于油桐树逐年抛荒,千年桐纯林产量降低,三年桐逐渐衰退,油桐生产呈递减趋势。全区油桐籽年产量在200~500吨之间。90年代开始回升,1992年全区油桐籽产量增至861吨。

历史上,太姥山区就有提炼林产品的历史。建国后,福安、福鼎等县曾经兴建醋石厂、樟脑油厂、炼油厂、人造石油厂等,生产醋石、松明子油、樟脑粉、樟脑油、酒精、乌药油、栲胶、胶合板、纤维板、活性炭、土碱等产品。由于各地多为土法上马,“一阵风”办厂,大多数厂由于设备简陋、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差,亏损严重而纷纷下马。此后,林产化工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历史文化

太姥山有36座寺院,其中天王寺、国兴寺、白云寺、灵峰寺、瑞云寺、天门寺等均为千年古刹。国兴寺(俗称下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由京都都督辛子言奉旨创建。寺宇宏伟,有石柱360根。宋时毁于大火。今中殿7根石柱屹立旧址,其余断横或埋没土中。寺内尚存唐石槽、石池、石刻等文物。寺的对面璇玑洞,为南宋理学家朱熹隐居、著书之处,水湖处留有晦翁碑记。摩霄峰顶有唐代石室,传为摩尼教遗址摩尼宫。山中历代摩崖石刻30余处。有汉朝东方朔题刻于摩霄顶的“天下第一山”,唐林嵩题镌于白云寺旁的“山海大观”,宋杨彦国题的“黄龙泉”,明崔微仲题的“云标石”,清福宁知府李拔题的“太姥摩霄第一峰”等。碑刻有传为唐玄宗赐题的“尧封太姥舍利塔”,明谢肇淛书刻的“岩洞庵碑”等。

太姥山留下历代名人骚客的足迹和不少墨宝,其中有:

唐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唐太子侍读薛令之(今福安市溪潭人),曾留下《太姥山》五言律诗:“扬龄穷海岛,选胜访神仙。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东瓯溟漠外,南越渺茫间。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长溪赤岸(今属霞浦县)人、唐金州刺史林嵩,咸通元年(860年)曾于太姥南麓灵山草堂书院就读,著有《太姥山记》。

南宋理学家朱熹,庆元年间避难太姥山下潋城(今冷城)村,设石湖书院讲学,并注《楚辞》。后在太姥山璇玑洞、水湖等处注《中庸》。今尚存其草堂遗迹。

宋史学家郑樵游太姥山灵峰寺,留下《蒙井》五言绝句:“静函寒碧色,泻自翠微巅:品题当第一,不让惠山泉。”

福鼎冷城人、朱熹高足杨楫,宋进士,曾任湖南提刑,撰有《重建灵峰寺记》。幼年随父到福鼎秦屿定居、抗英名将张朝发,中英鸦片战争时任清定海总兵,殉国后葬于太姥山麓。

民国海军上将萨镇冰在太姥山修岭,山下筑堤,后人称之“萨公岭”、“萨公堤”。

太姥山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叶飞、粟裕、刘英等先后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山上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太姥洋村为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化部部长、文坛巨匠沈雁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为太姥山书写“太姥山”、“太姥胜景”的题词。著名画家周令钊、李硕卿、周仓米等先后到太姥山作画。1985年,郁风等到太姥山创作,其中一幅太姥娘娘画像被刻于一片瓦的石碑上。

景区建设

重建楞枷宝塔,此塔位于太姥山国兴寺附近,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年),毁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仅存塔基。1984年,经县文物部门多次挖掘、考证,该塔为八角、七层、实心、亭阁式石塔。为使唐塔重现风姿,由省文物部门捐资,1986年从山坡下收集原有遗石重建,并按比例造型,补齐塔顶、塔沿4块缺石,在原塔基上修复原状。

兴建观日台,为使游客能以最佳角度捕捉到东海日出的壮丽奇观,1987年6月,太姥山管理区在龙珠冈和乌龙冈分别兴建一、二号观日台。

整修将军十八洞,1984年12月对该洞勘探后,1985年4月全线开通。1988年4~7月,全面整修洞中通道。该洞与葫芦洞相衔接,全长1700米,其中黑暗地段60米。游程需1.5~2个小时。

开发通天洞,该洞长4000米。采用栈道式石阶构筑,于1993年开通。

开辟蓝溪涧洞,该洞长176米。采用碇步石阶式,沿道开辟,于1993年完工。

修建南天门洞,该洞由南天门景点,经九鲤朝天山峰,抵香山寺,全长730米。1995年修成。

建造涌翠亭此亭,在萨公岭处,为惠安籍旅港同胞林钰锟夫妇捐资,于1992年建造。

建云标亭、观海亭,1993年在云标石下建一亭,曰“云标亭”。同年在通往一片瓦景区的一块盘石上建一亭,可观浩瀚东海,曰“观海亭”。两亭之石料皆采用浙江省温岭的云白石。

铺建“绿色长廊”,1993年4月开始动工,在国兴寺至萨公岭路段构筑长达150米的“长廊”。并于次年春种植紫藤等,构成“绿色长廊”。

营造园林观赏区,1993年春,开始实施太姥山农业大观园第一期园林观赏工程,营造香山红叶观赏区和玉湖梅园观赏区,分别种植枫香林和梅花林各50亩,共6300余株。1995年4月,在九鲤溪瀑景区的赤溪游览点种植经济竹、观赏竹共100亩。

秦(屿)太(姥山)公路,1976年动工,全长14.5公里。但属简易砂石公路,路面较窄,路况差。1986、1992、1995年,先后进行3次改造拓宽,路况已大为改观。

太姥山停车场,地处太姥山国兴寺附近。1988年建成,总面积6800平方米。

景区石阶铺设,1979~1995年,太姥山岳景区先后铺设、改造、拓宽石阶步游道路,计长达15公里,并在险处增设安全护栏。

电讯安装,1988年,架设太姥山高压输变电专用线11公里,解决了太姥山岳景区的用电问题。1990年,安装太姥山转多点特高频电话。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

香山水库,位于太姥山岳景区的香山寺附近。1993年修建,蓄水量为6万立方米。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