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发姓

更新时间:2023-09-07 22:52

“秃发”不同于“拓跋”,但其部分起源与“拓跋”同宗同源。是少数民族姓氏的一种。

历史发展

姓氏渊源

出自汉朝时期鲜卑秃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或以指物为氏。 河西秃发鲜卑。

曹魏甘露元年~景元四年间(公元256~263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秃发鲜卑的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 今青海湖东,南至 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但六盘山一带仍然是秃发鲜卑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大凉国君主吕光,遣使拜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而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吕光的控制,便谢绝封爵。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了南凉国政权。 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乞伏氏鲜卑的西秦国所统治,后西秦国为郝连氏鲜卑的夏国所灭,而夏国又亡于慕容氏鲜卑的吐谷浑部,西秦国领域大部分皆入于吐谷浑部,最后,吐谷浑部领域又为拓跋氏鲜卑的北魏王朝所占有:历史转了一个大圈,随后,其他诸部鲜卑如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等,均成为北魏王朝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此后,随着北魏孝文帝坚决的汉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平民的秃发氏等鲜卑族人,主体被融入汉族,剩余的一小部分演化为柔然族。 柔然族人后来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族人和契丹族人。室韦族人与白狄族人融合为蒙古族,而契丹族主体曾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后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契丹族人向西大陆逃到中亚地区,在历史演进中与当地土著人融合,成为中亚人(今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一部分。 至 今,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依然生息繁衍着古老的秃发氏汉族后裔。

而在南凉国灭亡之后,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离开故地,辗转投奔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接纳了他,并对他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赐他汉姓源氏、名贺,晋封他为西平侯,从此秃发破羌改称源贺。源贺,就是今 天源氏一族的始祖,世代相传至 今。

秃发氏的汉族后裔孙氏、源氏尊奉秃发阗立为肇姓始祖。

得姓始祖

拓跋匹孤、秃发阗立。

迁徙分布

秦、汉初期(公元前209~前206年),强大的匈奴袭破了东胡,东胡人的一部分残余被迫向北败退,越过西拉木伦河之后分成两支:一支逃向科尔沁草原西北退保乌桓山,称之为乌桓人;另一支游牧于科尔沁草原的东北,称之为鲜卑族人。史籍《后汉书·鲜卑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与中国焉。”著名的清朝史学家张穆认为,鲜卑山就是现今内蒙古科右中旗西北约十五公里的大罕山,当地人称为蒙格罕山。此山位于霍林河西南岸,位于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间。东西宽约十公里,南北长约十三公里,由蒙格罕山、奥斯克吐、芒尔得高乌拉,哈夫特嗄乌拉,莫达板乌拉,模模乌拉,道劳哈马尔,柴拉切楞等数座相连山峰组成。主峰大罕山海拔高度为七百二十一米,山中松、桦、柞、榆、枫、杏等树木繁茂,山的东北有条山谷,名为查干扎拉(蒙语,意为“清澈的山溪”),有一条清溪沿山谷流出。山谷两侧群峰竞秀,树木葱郁,并有几处人工开凿的山洞高悬于峭壁之上,这更给古鲜卑山增加几分神秘色彩。今考古学家认为,鲜卑山就在今东北辽宁、黑龙江与内蒙古、蒙古交界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段,蜒至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嘎仙洞。嘎仙洞是鄂伦春旗阿里河西北十公里处的一个大山洞,洞长一百米,宽二十七米,洞边有一铭文,二百零一个字,记载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来这里祭祖的经过,因为鲜卑族没有文字,铭文用的是汉字。这阕铭文证实了该处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鲜卑族的发源地。呼伦贝尔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东胡及其后裔拓跋鲜卑就起源于大兴安岭。拓跋鲜卑由这里开始发展壮大,进而南迁,东晋太元十一年~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公元386~534年),拓跋鲜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鲜卑族人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始与中原王朝相沟通。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附汉,东汉政府乘机联络鲜卑,实行孤立和打击北匈奴的政策。封、赏鲜卑各部大人,“每年竞耗费二亿七千万钱”,以达到“保塞无事”的目的。

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东汉政府击败。政权瓦解,单于西迁余众多附鲜卑。自此鲜卑逐步强大起来,并经常“寇掠东汉北方诸郡”。当时以居住在科尔沁草原东部的辽西鲜卑大人其至鞬最为强盛,并为鲜卑各部的盟主,直至东汉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其至鞬死去,鲜卑各部统领失驭。东汉政府多次组织大军会同乌桓、南匈奴共同进讨,于是鲜卑势力被逐步减弱。

东汉后期(汉桓帝时,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族中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首领名叫檀石槐(公元156~181年在位),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为鲜卑大人。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设营,兵马甚盛,鲜卑各部在他的统领之下,南抄缘边,北拒零丁,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并建立起了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檀石槐把他控制的地区划分为三部,自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扶余为东部;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统领,总属于檀石槐。此时,由于东汉王朝内乱频频,许多汉族人逃往边地投靠鲜卑,为檀石槐出谋划策,加之鲜卑骑兵进退神速,战斗力获得充分发挥,“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作战中“来如飞鸟,去如绝弦”,不断入侵东汉边郡,杀掠吏民,劫夺财产。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鲜卑复寇三边,一岁中竟达三十余次”。鲜卑族人在此期间靠战争和掠夺取得了不少的财富,但自身的生产力却很低下,农业、畜牧业经济都不发达,人口的剧增使得鲜卑各部之间除了军事联盟之外,并无过多经济往来。加之政治上除以军事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协作之外,整体的组织机构也十分松散,故而在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逝世后,鲜卑族诸部的军事联盟迅速瓦解。此后,盘据太原雁门一带的“小种鲜卑”首领轲比能曾依附于曹魏政权,短暂地统治了鲜卑各部。

传统文化

西河郡

乐都县

西平郡

武威郡

武威堂

历史名人

秃发寿阗

(公元?~252年待考),鲜卑族,拓跋匹孤之子;河西人。著名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231~252年为期二十一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务丸

(公元?~308年待考),鲜卑族,秃发树机能之孙;河西人。著名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279~308年为期二十九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推斤

(公元?~340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务丸之子;河西人。著名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308~340年为期三十二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思复鞬

(公元?~397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务丸曾孙;河西人。著名西晋时期秃发鲜卑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340~397年为期五十七年,终年岁数待考。

秃发叔素

(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秃发保周

(公元?~440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秃发虎台

(生卒年待考),鲜卑族,一称秃发武台,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秃发覆龙

(生卒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北魏王朝一统中国北方地区后,晋封秃发覆龙为酒泉公。

秃发副周

(生卒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北魏王朝一统中国北方地区后,晋封秃发副周为永平公。

秃发承钵

(生卒年待考),鲜卑族,秃发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 北魏王朝一统中国北方地区后,晋封秃发承钵为昌松公。

秃发破羌

(公元407~479年),鲜卑族,一名源贺,秃发乌孤之孙;河西人。著名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将领、北魏大臣,源氏鼻祖。

秃发乌孤

(公元?~399年待考),鲜卑族;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建立者,南凉武王,南凉烈祖。

秃发利鹿孤

(公元?~402年待考),鲜卑族,秃发乌孤之弟;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第二代君王,南凉康王

秃发傉檀

(公元365年~公元415年),鲜卑族,秃发利鹿孤之弟;河西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南凉国末代君王,南凉景王

秃发树机能

(?-公元279) 西晋鲜卑族起义首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