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更新时间:2024-02-25 14:4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属于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介绍

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2004年6月吴岗获得博士学位后作为人才引进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事基因工程和转基因安全研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973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基因载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重要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生长激素的分离纯化及检测、重要功能蛋白的体外表达纯化等。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工作后,参加油菜脂肪酸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099 )“油料作物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分离与序列比较研究”和国家科技部“转基因油料作物研究与产业化项目” (编号JY04-B-1)。在中国率先将CRE-LOXP无标记载体转化系统引入油菜转基因育种,搭建了无标记油菜RNAi载体构建技术平台。

原文欣赏

分段

(1-3)罗布泊的神秘

(4-8)过去罗布泊之景

(9-25)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26-27)其他地方面临的问题

(28)结尾,发出拯救的呼声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去。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2002年)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七百五十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2002年)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地理情况

罗布泊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罗布泊现状[1]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2-5]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且末、和田、阿克塞、肃北、瓜州、尉犁、民丰、于田、墨玉、玉门、铁门关等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6-7]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经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生字词

注音

顷(qǐng)

泵(bèng)

掘(jué)

肋(lèi)

堤(dī)

庇护(bì hù)

张骞(zhāng qiān)

萧瑟(xiāo sè)

和煦(hé xù)

干涸(gān hé )

吞噬(tūn shì )

裸露(luǒ lù)

戈壁滩(gē bì tān)

沧海桑田( cāng hǎi sāng tián)

解释

一望无际: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延绵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萧瑟:形容词,形容景色凄凉。

和煦:温暖。

碧波荡漾:碧:青绿色。波:波浪。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干涸:干枯匮乏,形容河里没有水的样子。指夏季的浅塘干涸现象。

吞噬:比喻消溶,湮灭。

裸露:暴露在外;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海变桑田,桑田变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戈壁滩:戈壁在蒙古语的原意是指“土地干燥和沙砾的广阔沙漠”。

庇护:袒护,保护。

浑然一体:合为一体,不可割裂。

繁衍生息:逐渐地增多或增广.也作蕃衍

近在咫尺:距离非常近,通常与得不到连用,有点触手可及但又得不到的意思。

整体感知

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人口过多”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土地沙漠化报告文学,作者引用相关史料,结合详实数据,既回顾了罗布泊美丽富饶的历史,又描绘了它荒凉恐怖的现状。通过今昔对比,把人类破坏环境而引发的悲剧触目惊心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强烈的呼声警示世人,呼唤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内容中心

文章通过中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迅速干涸为沙漠的悲惨现实,探索这一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自然,人类必然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本文说明了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来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

从文体上看,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本文的真实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真实的再现眼前的所见所闻。文章从第十五自然段开始,引领我们看到“号称千年不倒的胡杨林”,看到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引领我们来到罗布泊的边缘,看到“大地裸露的胸膛”,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在作者的心被深深刺痛的同时,我们的心何尝不被深深刺痛?另一方面真实性表现在资料来源准确,内容准确无误,有一定的权威性。文章引用了中国了《汉书·西域传》及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两书中的有关资料。对比眼前的事实,我们只有痛苦:昨日的仙湖成了永远的、遥远的仙境,成了无法重温的梦……

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它应该是是富有文学性的。而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必须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重温历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及对比等修辞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胡杨林痛苦的呻吟,看到胡杨林无奈的挣扎。多想伸一下手,使出全身的气力,抓住那“求救的手”。然而,历史已然造就,除了深刻的反思,积极的努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裸露的胸膛,那是怎样的赤字之心啊?踏在这血肉之躯上,我们的心里涌动是无尽的罪过感。作者通过这些文学手段的运用,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既让我们感受到罗布泊今昔的巨大差别,令人痛惜。一气呵成的排比、强烈的对比、富有情感的拟人化描写,让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内心深处感受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活中的“朋友”的悲哀。篇末,作者大声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罗布泊百年之沧桑,月泉之悲,古有之咽,久萦绕以吾之心……

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该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先看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站在罗布泊边缘,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3.作者为什么强调罗布泊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

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作者以此强调,这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失了,成了沙漠。

4.为什么说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今的罗布泊: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中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里是生命的禁区,那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恐惧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5.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说作者引用这些数据的目的?

作者引用这些数据,目的在于通过详实的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罗布泊的今昔,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盲目、贪婪造成的后果。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振聋发聩,令人震撼。

6.作者写胡杨林的用意

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

具有防沙卫士、绿色长城、营造绿洲的作用,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

作者用意:

作用如此重要且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林竟遭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既是胡杨的悲剧,又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亲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正因如此,才引发了作者深重的忧虑,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该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真实),另一个特点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练习说明

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当今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归纳能力。问题的三个方面,提示了整体把握的入手处,启示学生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先要把课文内容分析为几个基本的方面,然后分别提要。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至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二、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本题抓住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作了适当提示,让学生揣摩富有表达效果的句子。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又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又如“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引用数据的句子更多,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三、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本题与第一题可谓同工而异曲,第一题要求用概括的语言扼要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示例:

若羌县境内东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有中国的一个湖泊-罗布泊。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自20世纪初一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次进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我是罗布泊人。我们民族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族,我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我们是一个单一食鱼的民族,喝罗布麻茶,穿罗布麻衣,丰富的营养使许多人都很长寿。

小时候,家就住在罗布泊湖畔,那时候,罗布泊碧波万顷,我跟小伙伴常常撑小船在湖面上转悠呢。我们看野鸭在水面嬉耍,我们听小鸟在空中歌唱,啊,那时候,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听老人说,塔克拉玛干沙漠多么可怕,那还远着呢,我们这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一排排胡杨林,像绿色的长城,遍地绿草,牛马成群,夏熟时节,田野里翻滚着金黄的麦浪,家家过得挺殷实,新疆是个好地方,咱罗布泊也是个好地方。

可是好景不长,1925年,国民党政府不知为什么,偏要将塔里木河改道,让河水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那年头,我年轻力壮,也被拉去当工人,又打坝,又开河。塔里木河改道了,我们庄上断了水,风沙飞扬,田没法种了,日子没法过了,只得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新疆解放了,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听说我老家那一带又好了一阵。你问我如今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唉,那会儿人傻呀,根本不知道什么生态,建设边疆,热情是挺高的,队伍浩浩荡荡开来,地质队又发现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许多矿藏,开垦农田,开矿办厂,好不热闹,耕地要水,开矿要水,这里修水库,那里修引水渠,河水哗哗流淌,流向农田,流向矿山,真有欣欣向荣的气象。

可想不到,塔里木河下游遭了殃,罗布泊水域一天天缩小,最后完枯干了。至今罗布泊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更不要说胡杨林了,望着成片倒塌的胡杨林,望着茫茫沙漠……

四、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有关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塔里木河“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田地”“种田”。中国最大内陆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源有三:阿克苏河源出天山,叶尔羌河及和田河源出喀喇昆仑山,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里木河,东流到铁干里克尉犁县东南)为中游,下游折向东南注入台特马湖。从叶尔羌河源起算,全长2 138公里(肖夹克以下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河水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河水渗漏蒸发,且由于灌溉,水量愈往下游愈小。下游河道迁徙无定,过去曾多次同孔雀河合流入罗布泊。1952年在尉犁县筑坝,同孔雀河分离,河水复经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马湖(现已干涸)。上、中游建有小海子、上游等水库。1971年建有塔里木拦河闸。

2.胡杨杨柳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叶形多变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的叶全缘或疏生锯齿;卵形、扁卵形、肾形的叶具缺刻或全缘,无毛,带灰色或淡绿色。分布于中国新疆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地区,多生于水源附近。耐盐碱,生长较快。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及造纸等用,树干、枝、叶可提胡杨碱,为西北河流两岸或水位较高地方的重要造林树种。

3.荒漠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气温变化急剧,特别是地面温度变化导致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多盐碱土。只能生长根深叶小或无叶的旱生或盐生植物。动物具有穴居、夏眠、善疾走等特性。分布于大陆内部或低纬度大陆两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分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以沙漠分布最广,次为砾漠(又称戈壁)。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引起的生理干旱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称寒漠。高山和极地冰雪地带则称为冰漠。

二、生态环境常识

1.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因子有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类等。在自然界,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地对人类与生物发生作用,而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起着作用。

2.环境资源指作为资源总和的环境整体。各种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产等和它们组合的各种状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环境资源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例如水资源短缺和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壤沙漠化、森林面积锐减、部分珍稀物种和矿物濒临枯竭等,都会给人类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必须遵循持续、协调发展的方针。

3.生态因素亦称“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性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可分为(1)气候条件,光、热、降水和大气等因子;(2)土壤条件,土壤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特性,如质地、酸碱度、土壤水和营养元素等;(3)生物条件,地面和土壤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4)地理条件,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地形起伏、地质历史条件等;(5)人为条件,开垦、采伐、引种、栽培等。地理条件与人为条件,常通过引起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变化,对生物发生影响。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本编者注:只是资料,跟原文无关。)

点击答案

一、基本积累

1、(1)惊呆

(2)浑然一体

(3)伸出

2、萧瑟:寂寞凄凉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大

3、用、截、引、抽

二 萧浑

三 略。

四 第四至八段描写已消逝的美景,表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与后文的沙漠形成对比,表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五 文章开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塔里木河的断流导致塔里木下游沙化严重,致使罗布泊被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

六 略。

七 第二十二段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罗布泊边缘荒凉的气氛,衬托作者心中的悲凉和无能为力的无奈、悲伤。

举例子。写出青海湖的颓势,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不要再让青海湖消逝。

九 消逝的罗布泊为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以罗布泊为说明对象。同时,消逝与仙湖形成对比,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如此美丽的湖泊却因人类的盲目用水所消亡,警醒世人,唤醒人类的保护意识。

十 废弃是被动的,由于客观原因而弃置不用。抛弃是主动的,由于主观原因而荒废、丢弃。在文中是因为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所弃之不用,不能用抛弃。

崩塌强调崩坏的过程,崩裂而倒塌。倒塌只是单纯的塌陷。所以崩塌更为具体,用崩塌更好。

感悟主旨

文章通过探索我国西部著名的罗布泊从如“仙湖”的广阔水域到迅速干涸为沙漠的过程和原因,批判指责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若还不以此为戒、保护和抢救大自然,人类必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惩罚。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