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9 23:48
美洲鹫目(学名:Cathartiformes):是脊索动物门、鸟纲的一目秃鹫。有2科,其中一个是已经灭绝的史前科,即畸鸟科(Teratornithidae);另一个是美洲鹫科,是大型猛禽,包括了5属7种,体长56-134厘米,体重0.85-15千克。美洲鹫的双翼呈宽大的长方形,翼展较高于鹰属猛禽。多数种类初级飞羽尖端张开形成翼指,它们的翅膀是最适合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的。双足发达,脚趾细长,可将动物尸体踩牢。
2014年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鸟类DNA系统树里指出,传统的隼形目中,只有“隼”事实上与其他成员偏离非常远,反而美洲鹫其实还是与大多数猛禽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当隼科被列为单独的新隼形目后,美洲鹫科与剩下的各科猛禽一起组成了新成立的鹰形目,位于目内的最基底位置。或者,美洲鹫也可单列成为美洲鹫目,此时即与核心地鹰形目成员形成姐妹群。由于美洲鹫尚有一些已经灭绝的史前近亲畸鸟科(Teratornithidae)i,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内部亲缘关系更为密切的分支,因此UP认为将美洲鹫单列比较合适。该分类的有效性得到了样本容量更大的2015年系统树的证明。
这群鸟类的祖先代表体型庞大,银色大翼展7米,平均体重80千克,是已知最大的飞鸟。最古老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法国、美国和巴西的渐新世。
美洲鹫目有2科,其中一个是已经灭绝的史前科,即畸鸟科(Teratornithidae)。可见于2500-1万年前的化石地层中,其下有6个化石属。与美洲鹫相对细弱,适合拆解尸体的喙不同,畸鸟科成员喙非常细长,高度拱形,似猛禽,呈钩状,其颅后骨骼与秃鹰的骨骼非常相似。因此被认为相当可能是积极的掠食者。(因此头部极大可能不是光秃秃无羽毛的)。当地真正美洲鹫化石的出现更加印证了生态位的错开。头部骨骼的化石证据,显示它们可能倾向于捕食小型猎物,然后直接吞下。
美洲鹫科是大型猛禽,包括了5属7种,体长56-134厘米,体重0.85-15千克。其中,小黄头美洲鹫和黑美洲鹫体型最小,而安第斯神鹫和加州兀鹫两个物种的体型最大,翼展都可超过3米。所有种类的美洲鹫头部和部分颈部都没有羽毛,完全裸露。在裸露区域有的像加州兀鹫和王鹫一样着色鲜艳,也有如黑美洲鹫一般着色暗淡的。裸露区与羽区的交界处是毛茸茸的翎颌。除了大体乳白色的王鹫以外,其他美洲鹫的体羽都是乌棕色的,幼鸟体色更暗,两性不存在体羽模式上的差异。但安第斯神鹫呈性二态,即成年雄性头部有高耸的肉冠,雌性则没有。
美洲鹫的双翼呈宽大的长方形,翼展较高于鹰属猛禽。多数种类初级飞羽尖端张开形成翼指,为非常典型的被动滑翔翼( passive soaring wing),在所有拥有此类结构翅膀的鸟中,美洲鹫的翅膀是最适合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的。它们双足发达,脚趾细长,可将动物尸体踩牢,但和各种掠食性猛禽相比的显著区别是,它们的角质指爪并不高度弯曲,双足也显得力量不足,并不适合从地面抓取猎物。
美洲鹫物种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虽然有些红头美洲鹫和黑美洲鹫会栖聚集在大型公共栖息地,但黄头美洲鹫和安第斯神鹫通常是独居的,或者只与少数其他个体一起活动。影响栖息和觅食行为的优势等级是由年龄或外表决定的。 美洲鹫通常不会迁徙,它们会在栖息地或巢穴周围的区域翱翔觅食,但会返回栖息地睡觉。结对在这个群体中很常见,并且通常是终生的,或者直到一个配偶去世。美洲鹫的大多数成员都会进行晒太阳的行为,每次翅膀展开并暴露在阳光下几分钟。
美洲鹫几乎只吃腐肉,它们很少以无法自卫的活体动物为食,也很少会杀死小型生物来取食。美洲鹫主要是肉食性的,但据记录,它们吃尸体消化系统中的植物物质。美洲鹫对尸体不挑剔,会吃野生和家养的猎物,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也有记录在资源稀缺时吃腐烂的植物物质,如南瓜等。
分布于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乌拉圭、牙买加、阿鲁巴、巴哈马、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古巴、多明尼加、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海地、波多黎各、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百慕大、墨西哥、美国、维尔京群岛、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百慕大、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
极危(CR)——1种;易危(VU)——1种;无危(LC)——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