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凝聚力

更新时间:2022-08-25 15:49

群体凝聚力是作用于群体成员使之保持在群体内的力量,是群体发展水平的指标。高凝聚力群体成员表现的心理感受是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产生的条件有:群体成员的目标一致、志趣相投、心理相容和互补,以及外界的压力与威胁等。对绩效的作用受到绩效规范的调节影响。

简介

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决定群体凝聚力大小的因素。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直接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强调凝聚力的情感成分。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运用群体中出现的沟通频率和强度来分析群体凝聚力。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则侧重在群体的共同活动上,强调凝聚力的认知因素,并把建立在共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群体团结性看作是群体凝聚力。

测量

测量群体凝聚力高低的心理学方法有几种。一种是让群众中的每一成员对其归属感

群体凝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这个公式可用于实际测定。

特征

研究表明,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1.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2.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3.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4.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群体丧失了凝聚力,不再能吸引它的成员,那么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影响因素

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的领导们有其各自的领导方式,而不同的领导方式又会对群体凝聚力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和怀特(White)等人经过试验发现,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态度更积极,群体凝聚力更高。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这里的一致性是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如果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兴趣爱好,则成员之间的行为表现容易达成一致,群体的凝聚力就更强。应该说,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是凝聚力的基础。

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群体规模过大,成员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则会相对减少,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淡薄,易造成意见分歧,从而降低群体的凝聚力。若群体规模过小,群体力量不足,又会影响任务的完成。因此,群体的规模,应既能保证群体的工作机能,又能维持群体的凝聚力。一般说,群体规模以7人左右为宜。

外部的影响因素

外部压力也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证明,当群体遭到外部压力时,群体成员会放弃前嫌,紧密地团结起来一起抵抗外来威胁,从而有利于增强群体成员的团结精神,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成员需求的满足

任何一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总希望群体能满足其一定的需求,既包括物质上的需求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群体满足个人需求越高,对成员的吸引力就越强。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群体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到群体的凝聚力。只强调个人成功,对个人进行奖励,势必造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矛盾。研究证明,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易增强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工作责任,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地位

某群体在诸群体中的地位、等级越高,其凝聚力就越强。如群体被人尊重,有较快的升迁机会,有更多的经济报酬,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等,群体凝聚力就大。

目标的达成

有效地达成目标会使其成员产生自豪感,增强凝聚力,而凝聚力反过来又会促进目标的达到。

信息的沟通

信息沟通渠道越畅通,凝聚力越高;相反,相互间越缺乏联系,则凝聚力越低。

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个好的群体,其凝聚力一定高,从而会有很高的士气,明确的动机和坚强的抗干扰的力量。群体成员彼此的吸引力越大,则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也越大,群体凝聚力就越高,增进成员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群体规模的大小与凝聚力通常成反比,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容易产生凝聚力。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对外来攻击的防御,群体成员之间的友谊,承担群体的任务等都可以表明群体凝聚力的高或低。凝聚力有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比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工作效率要高。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发现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高凝聚力组生产效率更高;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高凝聚力组的生产效率更低。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这说明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规范是决定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任何凝聚力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组织内的小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不一致。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则高凝聚力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群类型

自然凝聚力

来自归属的需要;

一般来说人们都有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单独生活,就会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回到群体中,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这就是说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人产生了一种吸引力,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就必然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人需要交际,需要友谊和爱,需要归属和尊重。但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而言确实太小了,力量太微弱,他必然依赖一定的群体,才能更好地生活。简而言之,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

人需要依赖工作而生存;

每个人都有获得良好工作的愿望,都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在现阶段,劳动还是作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必须依赖工作而求得生存、发展,这就是团结的自认凝聚力。

领导凝聚力

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在一个群体里,领导要经常和群体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群体所承担的任务,需要领导去组织、指挥,需要成员执行、完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凝集了。一个民主型的领导者,使群体内部的意见得到良好的沟通,群体人际关系和谐,成员心情舒畅,凝聚力就强。一个专制型的领导,群体内部就不易沟通,群体成员就会感到压抑,对工作也会感到乏味和无聊,因而群体凝聚力也差。放任型的领导,对群体成员无所约束,群体凝聚力也差。一个仁慈而专断的领导,事无巨细必定躬亲,结果将是领导在时凝聚力强,领导一旦离开这个群体,群体就会陷入瘫痪,凝聚力大大减弱。因此,领导是形成群体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凝聚力

一个群体的成员长期在一起工作和学习,朝夕相处,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这种群体存在着吸引力。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属于情感凝聚力力,协调融洽大大人际关系,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而且减轻了人们的紧张感。如果人们在工作中心情舒畅,就会同心协力以达到组织目标。相反,人际关系不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相互猜忌,彼此戒备,必然会内部矛盾多多,影响团队工作任务的完成,内耗增加。

作用

(1)促进成员之间的自信与安全

(2)控制和调整成员之间的关系

(3)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关系

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研究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目的在于运用和创造这些因素,增强群体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那么,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是否凝聚力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这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凝聚力高,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其关键在于群体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群体共同指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在一个凝聚力高的群体里,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群体规范的倾向。如果这个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率之间成负相关;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二者成正相关。前者凝聚力越高,生产率越低;后者凝聚力越高,生产率越高。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研究了群体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情况。沙赫特在有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凝聚力和诱导,因变量是生产率。设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分别给予4种不同的条件,即高、低凝聚力和积极、消极的诱导4种不同的结合。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更高;消极的诱导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最高的群体生产率最低。第二,凝聚力高的群体,若群体规范规定的生产标准很低,则会降低生产率。第三,对群体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只靠加强成员间感情联系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因此,管理者必须在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同时,提高群体的生产指标的规范水平,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克服群体中的消极因素,以使群体的凝聚力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