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7:27
胡孰地境,傍秦淮河而立,周围山脉绵亘,中为秦淮平原的圩田区,河湖交错纵横,宜猎、宜牧、宜渔、宜耕。
考古证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荆蛮族先民在这里定居生息,4000多年前,在这里聚居的原始居民已经相当稠密(到处都能发现遗址、遗迹)。
商王武乙(约前1147-约前1113年)未年,周国君主古公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位给三弟季历(即后来周文王的父亲),以赴衡山采药为由离国出走,从陕西岐山周原居地率领部分周人向东南迁徙,来到胡孰地境附近,断发文身,建立勾吴政权。
春秋末年战国初期,胡孰已成兴盛之地。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国,隶属秦国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隶属会稽郡江乘县。楚汉之际,分割会稽郡设鄣郡,隶属鄣郡江乘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隶属荆王刘贾的荆国江乘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叛汉,东击荆国,刘贾率兵御之,为英布军所杀。同年,英布被长沙哀王吴回(?-前187)诱杀。胡孰县先后隶属刘濞吴国、刘非江都国的鄣郡。元朔元年(前128),汉武帝刘彻采用“推恩”的办法,分封江都易王刘非的儿子刘胥行为胡孰侯,为胡孰侯国。元朔二年(前127),刘非死,刘非的长子刘建继承江都国王位。元狩元年(前122),刘建谋反失败自杀。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刘彻下令废除江都王国,降为广陵郡,同为侯国的江乘、秣陵、丹阳、淮陵先后复为县,但胡孰仍为侯国。武帝元鼎五年(前112),胡孰侯刘胥行去世,子刘圣继任胡孰侯,不久因罪被免,胡孰侯国降为县。
元封二年(前109),原隶属吴国或江都国的东阳郡(后改名广陵郡)、吴郡、鄣郡3郡53个县的诸侯以及隶属淮南国或六安国或衡山国的九江、衡山、庐江、豫章郡4郡所属县的诸侯,在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或因罪或因无后,相继削除诸侯国资格,分封制已名存实亡。于是,汉武帝刘彻下令撤销庐江郡和鄣郡,在江北组建新的庐江郡;在江南新建丹阳郡,郡治由鄣郡的鄣县,位于今浙江省安吉县安城镇古城村,迁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湖孰县隶属丹阳郡。东汉章帝刘旦建元年间,湖孰县更名湖熟县。
东汉未年军阀割据,汉献帝刘协兴平二年(195),史称“十八路诸侯之一的孙坚”之子--孙策借助袁术的兵马攻占湖熟县,平定江东,为日后孙权建立东吴奠定了基础。“策攻刘繇牛渚营,……又破繇别将于梅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进击繇于曲阿(《资治通鉴》)”。三国鼎立时期,由于吴国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长江沿线,军队的军粮供给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主孙权撤销了湖熟等长江沿岸的县,改置为典农都尉,实行屯田,一方面解决了驻军的军粮供给问题,减轻了全国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屯田来加强统治,保持整条长江防线的稳定;同时还可为驻军补充兵源。赤乌八年(245),吴大帝孙权(229-252年在位)下令拓宽秦淮河,开破岗渎等人工水道,将秦淮河和江南内河接通,太湖地区丰富的农产品可直接从湖熟经方山运到石头津。《隋书·食货》载:建康“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赋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查禁物及亡叛者。从三国至南朝时期,当时的湖熟航运极为发达,百舸争流,商旅云集。
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复置湖熟县。咸和三年(328)大司农苏峻以讨伐外戚庾亮为名起兵反晋,名将毛宝火烧苏峻积储在湖熟县、句容县的粮草,苏峻军队因缺乏军粮土气大衰。
《晋书》载:宝烧峻句容、湖孰积聚,峻颇乏食,侃(注:征西将军陶侃)遂留不去。湖熟县的千亩粮田也因此荒芜。刘宋元嘉年间,为安置从北朝越城和淮南迁徒的流民,重建“湖熟废田千余顷”,湖熟县再度重新繁盛了起来,并逐渐成为秦淮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域。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下诏“平陈”,废除原六朝所置江南郡县,湖熟县被并入江宁县,降格为湖熟镇。
《读史方舆纪要》载:湖熟县,汉县,属丹阳郡,武帝封江都易王子胥行为侯邑。后汉仍为湖熟县。孙吴省县,为典农都尉。晋复置县。宋、齐因之。隋废。《三国志》:孙策渡江,破刘繇党薛礼等于秣陵,又破繇别将于梅陵,转攻湖熟江乘,皆下之,进击刘繇于曲阿。晋咸康三年,毛宝以苏峻之乱,烧句容、湖熟积聚。义熙九年,罢临沂、湖熟脂泽田,以赐贫民。又宋元嘉二十三年,浚淮,起湖熟废田千余顷,是也。
南朝《宋书o州郡志》载:“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元和郡国志》云:湖熟县“在旧江宁县东南七十里,今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县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犹在。”清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记载:“旧有湖熟县,汉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