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9 23:04
自梳女,作为珠三角一种奇特的风俗和古老的现象,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自梳女的重要发源地--珠三角,她不仅是一种本地民俗的长期存在,更是近代中国女性寻求身心自由,独立自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一个多世纪前,在河汊纵横,桑田满目的珠三角,曾涌现出一个古老而独特,人数众多的群体--自梳女。这种兴于明代,盛于清末民初的风俗,以乡村妙龄少女结伴梳髻,拒绝婚嫁,奉行独身而名扬远近。
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自梳女是近代中国最早认识自身人生价值的女性群体,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断追求自我人格独立发展与完善,以及个性解放的先驱。虽然,为数不多的她们如今已步入人生晚秋,但她们早年用双脚走出的道路却在中国妇女史上留下一段段令人感喟的足迹,她们的独特人生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行行不可磨灭的印记。她们是近代中国女性的骄傲。
昔日的珠三角,未婚女子大多梳辫。只有出嫁前,才专门雇人梳髻,表示女子出阁成人妇。出嫁后,凡节日或喜丧,妇女出门皆束髻,以别未婚女子。约自明代中后期起,开始出现一些女性不甘封建礼法的束缚、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的现象,相继产生了自梳、金兰契、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使这些习俗得以延续、发展,至清末民初达到了高潮。因为这些决心不嫁的女子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并自行梳髻,因此俗称“自梳”,而这些女孩就称为“自梳女”。
导致女子自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首先是视婚姻为畏途。昔日女子做人家媳妇十分不易,既要侍候公婆,相夫教子,又要操劳家务农活,更要受公婆、丈夫、妯娌姑嫂的气,她们从小耳闻目睹,每每不寒而慄。此外,她们不时受到独身自立的自梳女的影响,因此,不少女孩少年时代就已相约不嫁。其次就是当时盲婚哑嫁。丈夫素未谋面,也不知人品才学,直到揭开面纱才得一睹,这如同赌博的婚姻,令当时不少女子宁愿自梳不嫁也不敢贸然跨向婚姻。
第三就是传统风俗。昔日顺德一带有“阻头不便,跨头不祥”的传统观念。当时,兄弟姐妹结婚时间严格按照长幼顺序进行。所谓“阻头”,就是兄姐不能按时婚娶导致弟妹婚期廷误;“跨头”,就是弟妹嫁娶先于兄姐。“阻头”和“跨头”在当时都为人所诟。因此,家中女孩子成年后,不想出嫁或尚未婚配,但又不想影响弟妹婚事,只好自梳。因为梳起已被视作出嫁,弟妹结婚也就不算“跨头”。
第四就是家境贫寒,父母需留女儿帮助料理农活和家务。有一些女孩则因父母早丧或体弱多病,弟妹年幼,在亲人劝说下自梳不嫁,留下来维持家中一切。
此外,还有不少日夜在缫丝厂工作的女孩,整天忙于缫丝,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终身大事,待到萌动此念时,却发现自己已进入大龄青年行列,她们也就不想花太多时间去谈婚论嫁,干脆相与挽发自梳。当然,也有一些貌丑体残的女子,乏人青睐,也只好自梳不嫁。
除自梳外,顺德一带的自梳女们还流行“不落夫家”和“金兰契”两种相关习俗。“不落夫家”是自梳女的一种假婚习俗。“金兰契”也叫“金兰恋”或“契相知”,是两位自梳女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自梳关系到一个女孩的一生。这虽是女孩自身的选择,但家人无不视作一件家庭大事。自梳形式更是一名女孩步向人生另一阶段的重要仪式,因此,无论是其家人还是女孩本身都十分注重仪式的过程和细节。
女孩告诉父母并征得他们同意后,家长便请人选择吉日举行自梳仪式。自梳前,用浸过黄皮叶的开水沐浴净身后,这女孩就在知心姊妹陪同下前往庵庙或请尼姑到家念经解难。当然早早准备好的簇新衣衫、鞋袜,梳镜、红头绳、活公鸡、烧猪肉、水果、元宝、香烛等须一应俱全。女孩在神灵或观音前摆开衣物、祭品、燃香点烛,三跪九叩,发誓终身不嫁,盟守不贰。然后由已梳起的自梳女解开这位少女从儿童时代一丝一缕留起的长长青丝,先是由女孩自己用梳子在前额头发上梳三下,暗暗默念保佑自己和全家大小安平无灾,然后由自梳女一边用梳子梳着头发并盘起髻子,一边念念有词:“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无穿无烂,七梳一帆风顺,八梳金兰姐妹相爱,九梳九九归一,十梳终身不嫁。”。梳发过程中,女孩闭目入定,让袅袅香和喃喃细语在身上耳畔萦绕……从此,她们就过上“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的自梳女生活。
发髻梳好后,新自梳女便换上祭过菩萨的新衣,叩谢神恩,然后接受姐妹们的祝福。当天晚上,殷实家庭一般会宴请宾客,摆酒祝贺,形同嫁女,十分热闹。不愿设宴的家庭,则由老姑婆代送祭品,分派亲友,如同喜糖,以作知照。
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也没有谈婚论嫁,到五六十岁时,拜祭天地成为自梳女,因而她们也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良辰吉日,待吉时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须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以示公众。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封建制度和习俗被彻底破除,自梳风俗已经式微。到了民国初年,整个中国的丝业崩溃,自梳女无以维生,部分人便去香港当“自梳住家女佣”,即妈姐;现香港北角东部的七姊妹,也是沿于自梳女。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必须洁身自爱,不能再与男子有任何瓜葛,违反之人便被视为伤风败俗,被乡党和姐妹所不容,轻则一辈子遭人白眼,重则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须由自梳姐妹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若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能由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自行付费与男性死者进行冥婚,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守墓清”是守节之意,有“墓白清”和“当尸首”两种形式。“墓白清”又称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论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长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买成后,要举行“拍门”、“入门”仪式。所谓“拍门”,就是当自梳女来婆家认作媳妇时,婆家先把门关上,自梳女要拍打门,婆家在屋内提出种种难堪的问话,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吗”,“以后不反悔吗”等等,自梳女的回答须让婆家称心才可以开门。自梳女入了门就算被接纳为这家的媳妇,日后须经常在经济上贡纳给婆家。翁姑死时,也要前往执丧。另一种形式叫“当尸首”。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戴孝,守灵送葬。日后,若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再认作媳妇。
顺德冰玉堂
过去自梳女们到南洋打工,并不购置物业。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自梳女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1949年,新加坡的华侨成立同乡会,顺德的自梳女遂共同出钱,通过同乡会,在顺德修建起了冰玉堂。1950年秋落成。
1950年落成的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现居于此的自梳女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均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
在20世纪90年代,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后来无人居住的冰玉堂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每年七夕、中秋节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她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自梳女的晚年大多十分凄惨,如果年轻时没有存钱与其他姐妹共同买一间房子作为姑婆屋,死后便无地方停尸。
传闻”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进入”,冰玉堂北门左边的房间,供奉着黄姓祖先的牌位。姑太们解释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处,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说法。
自梳女都有牌位,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最显眼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黄月说,村子里只有20多个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几个,总共只有30多个自梳女了。
2000年12月,自梳女们集体立下遗嘱,死后产权移交给政府。
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挂牌成立,并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免费开放。这里将顺德自梳女的文化产物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顺德本地文化研究学者李建明说,冰玉堂是目前保存完整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最后的自梳女是研究“自梳女文化”的最珍贵化身,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对这一段历史完整地再现和还原。
东莞自梳女陈列馆位于常平镇南门街28号,由义和堂“十姊妹”屋修缮改造而成,分两层,面积约150平方米。修缮后的东莞自梳女陈列馆依旧保持老房子原来的青砖、木结构。
自梳女们的故事
姑太们介绍,早在100多年前,顺德就有女子远渡重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打工。由于重男轻女的缘故,出去的都是女性。那时,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水客”帮忙出境,“水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蛇头”。
当年,黄月的家境并不差,但是那时候当地的风气是女性更喜欢到南洋打工,都不愿意留下来,所以1936年,12岁的黄月和妈妈去了新加坡。当时,黄英有一个表姐在新加坡,因为家中无钱,于是先委托“水客”将黄英带到新加坡,由表姐代付费用,然后表姐在黄英后来的工资里扣钱。黄姑也是“水客”将其送到新加坡的,黄姑在新加坡的姐姐为此付了180元新币。
180元新币是什么概念呢?黄月回忆说,1936年,她姨妈给一家老板做女佣,每月工资是6元新币。那时候3分新币可以买猪肉,1个人1个月的吃住费用大概是3元新币。如果一个月能挣30元新币,家里就可以请两个工人。
对自梳女们在南洋的生活,黄英有着一段十分心酸的描述。
“12岁那年,我就去了新加坡,在渡口与妈妈分手时,妈妈哭了,舍不得我。但我没哭,因为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30多岁时,我回过一次家,在家里只住了两三天,就返回新加坡。妈妈送我时,没有再流泪,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而且已经抱了孙子。但这次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在南洋的自梳女们大多是做女佣(当地人称为“妈姐”),因此吃住都在老板家里。其他的人或者做小贩,或者开小店。这部分自梳女一般租住一间很大的房子,房子带有很多小房间,可以同时居住二三十人。
在24岁之前,黄月一直和其他姐妹住在一起。她说,姐妹们在一起很团结,很热闹。但做女佣很辛苦,一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两天休息,只有在那个时候,姐妹们才能团聚。
女佣是不能和老板平等对话的,长期的独处形成了自梳女自我封闭的个性。黄荷说:“我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朋友,因为一个人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新加坡政府也给予了她们一些待遇,如新加坡国籍和相应的福利。姑太们说,在新加坡,有女无儿的,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10元新币就可以租到1房1厅。无子女的老人,政府给他们免费分房。平时有社团帮助她们做饭,5毛钱新币就可以吃一餐饭。如果老人生病住院了,医药费、床位费都只收正常价位的1/4。
“可惜的是,我们在新加坡没有亲人。而且新加坡有规定,一套房子只能住两到四个人。所以白天有人陪着聊天、打牌,晚上老人们就很孤独。”黄冰说,“我们还听说有的老人死在房子里,无人知晓,所以姑太们都选择了回国。”
黄月告诉记者,如今80%的自梳女都已经回国。大概还有十几个没有回来,那是因为她们在村子里已没有亲人了。
早年回来的自梳女,按照旧俗还是不能死在村里,只有住在冰玉堂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冰玉堂里住了很多自梳女,最多时有30多个。随着时世更替,自梳女不能死在村里的规矩逐渐消失了,因此,她们能回到亲人身旁生活。
暮年回乡形单影只
黄月说,以前在新加坡买房很容易,但由于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大家都没有购置物业。
1992年,黄冰回到故乡。因为决定不再回去了,所以黄冰几乎用双手拎回了她在新加坡的所有家当。她说,还剩下一台电风扇没拿,太重了。
黄英说,在40岁以前,自己没有攒过一分钱,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了;40岁之后,才自己攒钱,因为这时候家里已经不需要她再寄钱了。
中国的古训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梳女们为家庭(严格地说,是哥哥的家庭或弟弟的家庭)默默奉献了几十年,因此,当她们回归故里时,理所当然地受到家人的尊敬。
如今,黄英和弟弟的孙子同住。黄英说,侄孙子对自己很好。但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的黄英还是自己做饭吃。她说,一个人吃饭很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精明的黄姑早在30年前就为自己铺了一条后路。黄姑在寄钱给弟弟的同时,嘱咐弟弟为她建一座房子,以便日后回乡居住。黄姑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一个院子,摆满了花草,还有独立的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房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如同黄姑整齐的仪表。
“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自梳了就意味着不能结婚,年迈时需要别人的子女照顾,自梳女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呢?黄月说,当时有人担心老公不好,会挨打挨骂,所以干脆不结婚;有人觉得结了婚,还要带小孩,不自由;也有人认为,不结婚很自由,很独立,和很多姐妹们在一起很开心,而且她们又有钱,不依靠任何人;还有人因为家里有弟妹,如果弟妹要结婚,但你还没有中意的人,你就必须自梳,否则,其他弟妹就不能结婚。
黄姑不结婚的理由非常简单: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如果女子买“门口”,男子拒绝,女子就会自杀。因此,父母一般不干涉女儿的决定。过去结婚的只是少数,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了。“这里姓黄的女子都不结婚,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荷说,她22岁离家,58岁才自梳。她父母早逝,家里有2个弟弟,1个姐姐,父母去世前叮嘱她,要好好照顾弟弟。因此,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好弟弟,她和姐姐都没有结婚。
而黄荷所说的自由,就是可以随便买什么吃的、穿的,想看电影就看电影。但实际上,姑太们的生活十分简单。
黄英说,姑太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人追求过,但是她们已经自梳了,所以就不吭声,不理会他们,日子久了,追求的男人就不来了。“但是她们对男人并不憎恨。”
自梳了也有人结婚
冰玉堂东面的花园里,有一棵树外形奇特,树高数十米,笔直的树干直刺苍穹,到树冠才有一簇枝叶。黄英说,这种树叫“桄榔树”,以前有两棵,是自梳女亲手种的,表示“一心一意不嫁人”。但现在一棵树已经倒了,原因不明。黄英说,也许是因为姐妹们当中有人“变节”的缘故吧。
自梳女中到底有多少人“变节”过呢?姑太们说,不多,以前自梳女结婚,就会遭到其他姐妹的排斥,亲姐妹也会不再来往。
但是年纪大了,姑太们的心境平和了,那些曾经结了婚的人和其他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在一起聊天,一起打麻将。但面对外人,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东西。
黄月在24岁的时候,嫁给新加坡当地的一个华裔,后来生下一个女儿,她的外孙已经上大学了。黄月自称没有自梳,但是在冰玉堂自梳女的牌位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黄月的名字。我们从侧面了解到,黄月在11岁时就已经自梳了。因为黄月自己隐瞒了实情,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她自梳的原因、如何恋爱和自梳后嫁人的心情。
百岁自梳女恢复中国国籍
上世纪30年代,不少东莞籍女性前往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打工,由于一直未婚,这些“自梳女”并未融入当地社会,在年老体衰之后回到了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她们没有中国国籍,无法享受社保、医疗等福利,生活困难。据了解,东莞有40多名这样的自梳女,普遍年龄都在80岁以上。
2024年以来,广东省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积极为这40余名自梳女恢复国籍而努力。据了解,已经有33名莞籍自梳女恢复国籍申请的受理工作完成,有关部门在2011年7月底将材料上报了公安部,东莞已有首批4人获准恢复中国国籍,其中一名已百岁高龄,另外一名95岁。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