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6:48
茶叶,一种茶叶一世情,每一种茶叶都有着她自己曲折离奇的身世故事,“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茶”、“冻顶乌龙茶”、“祁红茶”、“苏州茉莉花茶”等风行世界的名茶,每—种茶都写出它们的一世传奇!
茶与生活,将水煮开,置茶入壶,注汤入壶,将茶汤入杯……这一道道泡茶程序看似简单却蕴涵了如何取水、浇水、置茶的量、冲水的急慢多寡等等,都在细微中引动着茶香和滋味。
茶器。佳茗必有好器相配, 才能相得益彰。中国历代经典茶器中,有不少出自名窑,或在宫廷之内、或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把玩,亦成为令人收藏主题。本系列将以中国茶器为经、以时代为纬,系统地探究每一时代品茗风格与茶器的一段不解之缘。
茶风用一词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了茶在中国文化的多元变动因素中何脱颖而出,带给人们品饮艺术的一份清香!品茶可以是件轻松平凡的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口味。品茶要得好滋味,贵在好茶、好水之外,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地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和内涵!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既博大精深,又平凡朴素。它在儒,在道,在禅;在宫廷雅室,也在草庐柴舍。中国古人称喝茶为吃茶、饮茶、用茶,或品茶,那时对茶的谦卑的珍惜,说到底,是寄品格禀赋于茶,寄哲思与情爱于茶。我们对茶的认识与热爱,其实是对生命本体和大自然的认识与热爱,同时也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达观。仿佛一位谦谦君子,一位从容恬淡的智者,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神与本质。因而茶的高尚,也是人的高尚;茶的淡泊,也是人的淡泊。人沉浸在茶中,也即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我国历代历朝的文人士子,对茶多有著述,以至茶文化成为与诗书礼乐绘画等文化艺术息息相通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分著作,即唐代《茶经》和清代《续茶经》。
远古时代的饮茶,起源于神农的故事。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
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 坐禅饮茶。
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 。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 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 ,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 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 研膏团茶点茶法。 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 “斗茶”,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 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等系列内容。
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於是,人们不 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壶或 盏中沏泡饮用。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 推崇小壶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 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茶自被发现并利用以来,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如今,茶已成为全世界人们追求和平、安宁的一种媒介和精神寄托,并与各地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产生了紧密联系。茶的传播,无疑地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品质与内涵。成为人们日常消遣的必备品。可以清理肠道。
“茶为中国特产,或即原产地,后始传播于东西洋,先述东洋日本饮茶风俗之起源。中国茶未人日本之前,传说日本之高千穗椎叶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叶上妻,丰前之上毛由川,丰后之大野直人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为饮料与否及种植之与否?寂然无闻。日本之有茶种系自中国传人,当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诸帝之间,传教弘道之请益僧留学僧不断来唐,乃传人茶种。前引当时来唐之最澄上人,归国时,台州司马口口曾煮茶为之饯别,即携茶种至日,栽于江州阪本。或谓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携茶于参州药王府内,顾其种得自中国与否,则不敢断定。当茶种输人之始,日人种之固少,饮之尤少。当时,营公作诗虽有“东方明未睡,闷饮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仓时代约百八十年间,饮茶风气乃未开,它仅为贵族僧侣中之消费品。及仁安文治间,前后两次入宋,荣西禅师回国,茶树之栽植与饮茶之风气,始遍及全国。禅师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当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灵液,及秋归国。携茶以随,种于肥前之福冈佐贺县境雷振山坊前庭,称为岩上茶,同县三井郡山本材丰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园种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时,归国之船,先到长崎之平户苇浦,民部大辅清贯迎之建小庵,开道场,禅师即于庵之附近种茶,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产于长崎县之彼杆与佐贺县之东西嬉野。饮水思源,皆系荣西禅师之赐。禅师曾著《吃茶养生记》,并以茶医好当时诗人将军宫朝宿醉,有名于世。其后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种植既多,饮茶之风乃盛,上人曾说:“茶道之幽玄,复授北条泰时以治道俭素之要义。”间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响。自此而后,至德川八代吉宗将军时代,日本饮茶之风更盛,茶店林立,时人作诗曰:“随处开茶店,一钟是一钱,生涯唯简里,饥饱委天然。”足见当时风气矣。
日本历代饮茶法: 平安时代:贵族茶--这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模仿中国唐代先进文化,受唐风饼茶煮饮法影响的风雅之事。镰仓时代:寺院茶--这是受中国宋代末茶点饮法影响,以寺院茶园为中心,视茶为药物,备受和尚推崇的饮料。室町时代:斗茶--源自中国宋代,但更富游艺性、娱乐性。武士、官员们借此聚会扩大交际,炫耀进口货及大吃大喝。书院茶--一扫斗茶的杂乱、拜物风气。渐追求典雅、沉静的艺术风格,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庄重的茶会,为日本茶道奠下基础。16世纪:村田珠光掀开日本茶道之序幕,之后由武野绍鸥继承,终於集大成者为千利休。
次述西洋饮茶之始。欧人知道茶叶,始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东来,而传人欧洲,约在十七世纪初期,欧洲之东洋贸易,着先鞭者,为葡萄牙人,根据地在广东澳门。澳门人,为欧人最初见到之饮茶之人。唯广东非产茶之地,其于茶之传播,殆无若何影响。后荷兰人继之东渡,达到中国南方之福州,亲见中国产茶之地,时为西历一六00年之事。欧人最初用茶,当作药品,斯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输极少之茶叶入欧洲,为西洋有茶叶之始,欧洲医学,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国人最初之饮茶。法国贵族,对中国之茶视作一宝,极珍贵之,且当时茶价昂贵,有以砖茶纳入黄金之箱,以作赠品之传说。英国之输入茶叶,约在西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于伦敦,大约亦于此时,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为内亲王皇后时,皇后之礼物中,即有茶叶。
茶在欧洲的传播:葡萄牙(1517年),(1560年) 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茶叶。传教士克鲁兹公开撰文推荐中国茶“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治病”。 荷兰(1610年) 荷兰与中国开始茶叶贸易,垅断西方市场。英国(1650年),(1669年) 荷兰将中国红茶转销英国。英国出现第一则茶叶广告,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售茶记录。第一批由英国直接进口的茶叶在伦敦上岸。法国(17世纪) 以开放态度接受英国式饮茶。德国、瑞典。挪威(清初) 美国从厦门、广州购运大量茶叶,相继销售到毗邻各国。法国(17世纪) 以开放态度接受英国式饮茶。
此为英国皇室与茶发生首次因缘。及后,饮茶之风次第及于民众。时有英人彼皮,受人赠予茶叶,且作日记云:“为中国人所饮之饮料,余未尝见之,此恐系药物学家巴苓帖尝谓有治感冒或脑充血症功效之药用饮料乎?”茶初作药用,中国日本四洋,前后如出一辙。其后,一六六四年,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当时茶价,一磅值六十先令,极为昂贵。咖啡之输人欧洲约在西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虽是先人为主,但在英国,后进之茶实有凌驾之势。至一七00年,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约在十四万磅。至一七八0年全欧输入五百五十万磅,而英一国突进至一千二百二十万磅,咖啡之输入瞠乎其后。继而英领印度,相竞植茶,与中国颉颃,以输入税之关系,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后茶。家居外出,默思会谈,皆不离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九磅,可谓“嗜茶之国民”也。
在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传播:美国(1626年) , (1773年) 、 (1784年) 荷兰把中国茶叶运销至其管辖之地。美国对英国发动,“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国与中国开始茶叶贸易。 巴西(1812年) 引进中国茶叶。阿根廷 (1824年) 输入中国茶籽。 摩洛哥(19世纪初) 种植茶树。肯尼亚(1925年) 开辟茶园,迅速成为世界第四大茶叶生产国。澳大利亚(20世纪中) 种植茶树。
茶之初生,不在英国,不在西洋诸国,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国。因此,中国古代不独精神文明举世闻名,即物质生活亦擅优长,所谓“大国文明”,其在斯乎?(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从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至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期间,郑和(公元1371—1435)率船队曾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并直达非洲东海岸,涉及30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
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的外传的地域范围,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同时,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欧人东来航海旅行,加上传教士的中西交往,把中国茶叶传往西方,为后来我国茶叶大量输入欧洲作了宣传和舆论准备。
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诸国,普遍通过以下三种渠道:
(一)由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进周边地区。
(二)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茶叶成为随带礼品或日用品。
(三)通过贸易商务,将茶叶运销到国外。至今为止,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而消费国家和地区则达160个左右。
英国与中国同为饮茶大国,各具独特的茶文化,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饮茶风格。然而,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享誉天下。如今,无论英式红茶、香草茶还是水果茶,世界各地的人们皆对其兴趣盎然。“英式下午茶”已成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下午四点即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国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一首英国民谣就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英国人每天“Tea,time”非常多,使外来者感觉英国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消耗在饮茶之中了。清早刚一睁眼,即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High,tea”(下午五六点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真正是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每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并乐此不疲。此外,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真是花样百出。
17世纪 中国闽粤地区华人迁移马来西亚时,一并将饮茶习 惯带过来。19世纪 栽种茶树。 20世纪人们从新加坡转销茶到马来西亚,把茶当作解渴与 药用饮料。华人族群推崇“肉骨茶”饮食风俗,所谓肉骨茶,是选用新鲜排骨和猪蹄,配以党参、枸杞、熟地等 滋补药材和其他香料,进行烹调成为一道美味可口 茶肴,吃时规定必饮福建或广东乌龙茶。普遍风行全国的是一种“拉茶”饮用方式,可在任 何印裔回教徒经营的饮食小摊喝到。1987年 现代茶艺馆兴起,火速带动工夫茶品饮潮流,为马来西亚播下茶道种子。
土耳其,地处亚洲小亚细亚和欧洲巴尔干岛东南。茶是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早晨起床,未曾刷牙用餐,先得喝杯茶。在全国,无论是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到处都有茶馆,甚至点心店、小吃店也兼卖茶。别有情趣的是,凡在城市工作的人,只吹一吹口哨,附近茶馆的服务员,随即手托一个精致的茶盘,上放一杯热茶,给你送上。所以,在城市,不但茶馆星罗棋布,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有串街走巷,挨门挨户送茶的服务员。至于车船码头,还有专门卖茶的人,口中不断地喊着“刚煮的茶”来回卖茶给过往客人。在机关、公司、厂矿时,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和送茶。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里,还专门按有一个电铃,教师若要喝茶,只要一按电铃,就会有传人提着茶盘和杯子,将茶送去。就连学生,在课间也可去学校专门开设的茶室里喝茶。总之,茶已渗透到土耳其的每个角落,各个阶层,成为土耳其一道颇具特色的生活景观。
地处北非的摩洛哥人有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即一日三餐不离茶。摩洛哥人一日不吃饭行,但一日不喝茶不行。摩洛哥人爱喝绿茶,从清晨起来,就开始喝,一般要先喝完茶才开始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饭后有时还要喝三道茶,而且喝茶的量很大。摩洛哥人饮茶的习惯至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一直以来摩洛哥人的食物以牛羊肉和牛奶为主,喝绿茶,可以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因此喝茶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为社会习俗。摩洛哥人在招待亲朋好友时,会精心制作一杯飘着薄荷香味的清茶。摩洛哥人把这看作是招待来客的很高的礼节。在节日宴会和社交活动时等正式场合这种薄荷茶还可以可以代酒。制作一杯薄荷甜茶的方法十分讲究。需要把绿茶和新鲜的薄荷叶放在特制的铁壶里煮,直到汁水煮浓,再加入糖,一杯清香四溢的薄荷甜茶就制成了。香气扑鼻,沁人心肺。薄荷茶在摩洛哥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沙漠中的绿洲还是海边小镇,雪山餐馆还是城市街角,只要你留心,都可以看见翠绿的身影,闻见迷人的清香。摩洛哥风景如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杯摩洛哥翠绿的薄荷茶立时成为视觉图案的一部分,感官体验的点睛之笔。
法国如今是欧洲第四大饮茶国家,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法国人饮茶不太普遍,年输入茶叶约八千吨。近一二十年来茶叶消费量逐年上升,目前年增长约3%,年进口达14000吨。人均消费约0.25公斤。当前法国人对茶的认同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茶,正在法国逐渐风行。
《茶诗》
五代. 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茶》
唐——元稹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唐——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重过何氏五首》
唐——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对茶》
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武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茶》
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咏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卧听山城长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