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4 19:04
为了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省蓬溪县政协于2009年5月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谱牒学专家胡传淮为中心主任。主要工作是:征集、收藏和研究蓬溪家谱 ;宣传、研究蓬溪“家族文化”;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
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有传承文化、资政存史、团结育人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作用。为了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研究蓬溪移民史,保护地方文化,延续蓬溪文脉,弘扬蓬溪精神,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决定成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2009年5月14日下午,在蓬溪县政协常委会议室召开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蓬溪县政协副主席杜尧宣读了县政协《关于同意成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通知》和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成员名单。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陈世松教授等被聘为中心顾问;胡传淮为中心主任;岳朝培、薛恒渊等36人聘为中心研究员。蓬溪县政协主席温勉双为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授牌授印并为受聘人员颁发了聘书。会上,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就家谱知识及家谱收成研究中心五年规划作了发言。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谱,不仅以其庞大、丰富、广阔的记事而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而且以其特有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功能,理所当然地发展成为与历史学、方志学并驾齐驱的一门独立学科——谱牒学。为了弘扬蓬溪文化,推动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蓬溪县政协于2009年5月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其近期(五年)工作规划如下:
征集、收藏和研究蓬溪家谱
本中心将广泛征集、复印和影印蓬溪县各姓氏之家谱资料,传授家谱知识,开办家谱讲座,指导修谱工作,编印《蓬溪家谱序跋集》、《蓬溪姓氏备征》(第二辑)等书刊。
宣传、研究蓬溪“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几千年来,巴蜀地区(四川省)先后出现了三家最有名的家族,即宋代眉山苏氏家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新都杨氏家族(杨廷和、杨慎)、清代遂宁黑柏沟(今属蓬溪)张氏家族(张鹏翮、张问陶)。张鹏翮号称名相,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政绩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其玄孙张问陶(船山)是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以张鹏翮、张问陶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余年,在政治上、文学上、书画上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家族,为清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书香门第。明清以来,黑柏沟张氏家族成员,中进士者5人、举人15人、贡生18人,为官者76人,1人入《中国通史》、1人入祀贤良祠、2人入《辞海》、2人入新修《清史·人物传》、3人入《清史稿·列传》、3人入《清代诗文集汇编》、4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7人祀入乡贤祠。清代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和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二人,把张氏家族声名推上了顶峰。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兄弟及其妻陈慧殊、林韵徵、杨古雪三妯娌分别被世人称为“三弟兄诗人”和“三妯娌诗人”,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张船山少年被喻为“青莲再世”,更因其诗、书、画造诣颇深,诗名满天下,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康熙、雍正两帝均亲为张家赠匾赐书甚夥,当时蜀中张家可谓荣光之至,享誉西南,名满天下。蓬溪拥有清代张氏“家族文化”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宣传研究、开发利用这一全省独有的家族文化资源,正逢其时。
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
回良玉副总理说:“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蓬溪具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号称“梓东邹鲁,文献名邦。”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将钩沉辑佚,摸清家底,编辑出版一套《蓬溪文献丛书》,为蓬溪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蓬溪文献丛书》第一辑共计编辑出版五种文献,即:
1、《张问陶研究文集》,胡传淮主编,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3、《张鹏翮研究》,胡传淮主编,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4、《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胡传淮编著,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加强家谱收藏研究 促进文化蓬溪建设
——在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蓬溪县政席主席 温勉双
(2009年5月14日)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老师和朋友: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召开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这是我县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蓬溪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蓬溪县政协向与会的各位老领导、各位朋友, 表示热烈欢迎和崇高敬意!向捐赠家谱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我们的倡议能得到大家的高度赞同,我们感到无比欣慰,这更增添了我们干好家谱搜集研究这项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借此机会,我想就成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意义、中心的运作方式和如何搞好研究谈三点想法,供大家研讨,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为什么要成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
大家知道,蓬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蓬溪获得了五史之乡、中国民间特色文化(书法)之乡、洞经音乐发源地及革命老区等美誉。
尤为重要和独特的是:蓬溪是移民大县,作为历史文化基石之一的蓬溪家谱资料丰富、热心人士众多、家族文化研究己有基础。这些优势资源为我们成立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家谱是重要的基石和补充。家谱有时对厘清疑虑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胡传淮同志利用我县《张氏家谱》的有关史料,证明高鹗不是张问陶的妹夫,解开了红学研究中的一大悬案,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即是明证。盛世修志,盛世修谱。我们身逢盛世,有义务担负这份责任。
总之,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系统地搜集、研究和展示家谱文化,对于传承蓬溪优秀人文精神、团结凝聚各方人士、彰显蓬溪特色、繁荣蓬溪文化旅游,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成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得到了蓬溪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家谱中心成立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我概括为四个迫切需要。
首先,是推进“文化蓬溪”建设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包容了文化软实力的所有内容。家谱就是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没有文化,人类无异为低级动物, 酒囊饭袋。
多少年来,在历代蓬溪人,尤其是在座各位的辛勤努力下,我们蓬溪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蓬溪文化现象是大家公认的。正是基于这些,县委、县政府才提出了建设“文化蓬溪”、打造文化旅游的设想。
我们成立家谱研究中心,重视历史文化研究,传承蓬溪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正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县委、政府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旅游的具体体现,是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将蓬溪建设成为 “文化强县”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二,是搜集、保护、挖掘、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
千百年来,蓬溪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众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如奎阁、白塔寺、宝梵寺、赤城湖、高峰山道观建筑群等。
但是,随着开发建设,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被破坏,有的逐渐褪色,有的已经失传。特别是经历文革浩劫,家谱毁损、灭失严重,古人云:“六十年不修谱即为不孝。”再不抢救,将永成遗憾,成为罪人。
我们成立研究中心,就是为了挽救、搜集、挖掘家谱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和今后的历史长河中重放异彩。
其三,是彰显蓬溪地方特色的迫切需要。
一个地区经济实力主要看工业,社会影响力主要看文化。而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长久性、基础性。物质有可能昙花一现,而文化将永久不灭。
蓬溪的经济短期内难以强盛,但蓬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有相对优势。我们建立家谱研究中心,就是为了弘扬蓬溪的优秀历史文化,并在保护和利用中创造亮点,彰显特色,进一步激发蓬溪的文化活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有利的文化条件。
其四,是凝聚人心、构建和谐蓬溪的迫切需要。
各谱牒在《家训》中都要求修身正行,惩恶扬善,和睦邻里,奖励耕读等,这些都是对社会有益的规约。
目前,我县家谱研究热心人多,但分散行动,又苦无载体,缺乏平台。政协是统战组织,县政协文史委有责任、有义务把大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引导大家从事更有益的活动;开展家谱研究也是统战工作的需要。
二、中心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工作内容
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性质是地方性官民兼有的学术机构。组织机构挂靠县政协文史委,聘请社会各界热心于家谱编撰、家族文化研究的人士参与。今天到会的特聘研究员,是我们聘请的首批组成人员。今后将广纳贤才,尽可能将愿意入会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老干部等聘请进来,我们的队伍应不断壮大。
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主要是:
搜集保存整理家谱资料、开展移民和家族文化研究,承接对外咨询,宣传繁荣蓬溪文化。
经费来源:政协出钱和社会赞助相结合。所筹资金统统用于中心的支出,其中包括会务费、征集资料费、作品稿酬等。
我作为政协主要领导,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愿意为大家当好后勤部长。
三、如何做好家谱收藏研究工作
我向同志们提几点建议:
首先,要广泛征集,充实谱库。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中心初创阶段的首要工作是搜集、征集、抢救资料。专辟办公室,组建资料库。购置设备,复印资料。欢迎大家积极踊跃捐赠家谱。对捐赠老谱者,将颁证鼓励。
第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特别要依靠史志办、党研室、文史委、洞经会、文联、社科、档案、文化局等专业机构的力量。社会力量是中心的骨干和主力军。
蓬溪姓氏众多,谱牒资料丰富。按照先易后难,先集资后研究的原则,对有影响、资料翔实,有一定基础的张、席等大家族,可先开展搜集研究。
要编好《蓬溪姓氏备征·第二辑》、《张问陶研究文集》,搜集资料,为编印《蓬溪家谱目录》作准备。
第三,要注重展示,创造亮点。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集中展示和广泛宣传搜集研究成果,扩大影响。电视、报刊上要做专栏。要精心谋划,高水准举办陈列展览。
在中心成立后,要把对蓬溪家谱资料及研究成果展示作为重要任务,在不久的将来,要建立蓬溪名人馆,举办蓬溪历代名人展。要完善蓬溪博物馆,举办蓬溪历史文化、文物展览。
第四,要乐于奉献, 齐心协力。
保护蓬溪历史文化遗产、繁荣蓬溪文化,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更是泽被乡梓、造福子孙后代的崇高事业。多年来,各界有识之士克服重重困难,自觉、自发从事家谱搜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胡传淮、岳朝培、薛恒渊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我恳切希望大家发扬崇高的奉献精神,加强联系,精诚合作,辛勤耕耘,为我县家谱研究、历史文化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预祝家谱中心硕果累累!祝各位参会者身体健康、快乐长寿!
让家谱文化传承光大
——专访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胡传淮
杨四海
家谱是记载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历史书籍,是囊括同宗共祖的血缘“证书”,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历史变迁的几千年里,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有“三十年一修”传统的家谱更是缺失了两至三代人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演变,家谱的逐渐丢失,让不少人为此而遗憾。
为了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研究蓬溪移民史、保护地方文化、延续蓬溪文脉、弘扬蓬溪精神、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蓬溪县政协于2009年5月14日,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这是四川省首个家谱收藏研究机构。该中心现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研究人员40余名,已收藏了张、杨、王、薛、岳、朱、温、冯近50个姓氏的家谱,其中有光绪年间的温氏家谱手抄本两册、道光十一年的冯氏手抄家谱一册,研究中心现已出版了由县政协文史委胡传淮先生主持编写的《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传承历史记忆,共建精神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透视当前民众中正在悄然兴起的文化寻根热的最佳个案。
谈及近几月的工作实践,“家谱研究中心”主任胡传淮体会颇深,他认为,家谱文化是蕴藏宏富、亟待开掘的丰厚文化遗产,它是人类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蕴含有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及人物传记和地方史料,其数量之巨大,内涵之丰富,不亚于正史、方志,因此它与正史、方志被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基于此,“家谱研究中心”把发展重点从当初的寻根服务拓展到开展文化交流、进行家族文化研究和加强学科建设。“老是轰轰烈烈也不行,总得有人来做基础性的工作。”胡传淮说,研究中心除了为一些家族提供大量的寻根服务之外,还将编纂一些高质量的书籍和论文。其中,在近五年内,“家谱研究中心”将广泛征集、复印和影印蓬溪县乃至全市各姓氏的家谱资料,传授家谱知识,开办家谱讲座,指导修谱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编印《蓬溪家谱目录》、《蓬溪姓氏备征》(第二辑),用以填补蓬溪家谱研究整理中的一大空白。在宣传、研究蓬溪“家族文化”上,“家谱研究中心”将以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蓬溪张鹏翮及其玄孙张问陶、张问安作为蓬溪张氏家族的文化资源,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全省独有的家族文化,家谱研究中心将编辑、出版《蓬溪文献丛书》,其中包括在2009年编辑出版《张问陶研究文集》;2010年出版《烬余录注》;2011年出版《张鹏翮研究》;2012年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3年出版《赤城春秋》。
近期,“家谱研究中心”又拟定了出版《蓬溪姓氏备征》(第二辑)丛书的选题规划和编撰大纲,为明年出书作好准备。这套具有知识性、普及性的丛书“以族谱为本,以正史为鉴”,纵贯蓬溪家谱文化,用以体现书中各姓氏在历史变迁中的文化内涵。
对于家谱的收藏,胡传淮谈到,“蓬溪县家谱研究中心”不只是收藏研究县内的家谱,只要有意愿的捐赠者,我们都将尽力为其收藏保管,现在我们已经收到好几十本捐赠来的家谱。“家谱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成绩很大,但困难也不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才短缺。家谱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人员要具有历史、文化、考古等多方面的知识。“家谱研究中心”期待着更多一些致力于家谱学研究的新型人才加盟,将家谱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原载】《遂宁广播电视报》2009-07-09
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成员名单
温勉双(蓬溪县政协主席)
陈世松(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胡传淮(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岳朝培(蓬山诗词学会副会长)
薛恒渊(西华乡农民、谱师)
蒲文常(县政协常委、大石红星彩瓦厂厂长)
王登杰(新会中学退休教师、谱师)
刘志强(蓬溪县政协秘书长)
李文国(蓬溪县志办主任)
王兴润(蓬溪党史办主任)
佘 武(县文联主席)
钟子宽(县政协办副主任)
任 彬(县文管所所长)
黄林泽(县卫生原局长)
邓家源(蓬溪县楹联学会会长)
贾极君(附西小学退休教师)
杨正义(县实验中学教师)
廖凯荣(县洞经音乐学会会长)
张 科(县水电局退休干部、谱师)
杨柳岸(赤城镇卫生院医生)
李端元(县邮政局科长)
李映海(文井小学原校长)
吴龙飞(县农机局退休干部、收藏家)
王登志(县农行干部)
杜伦德(下河小学教师、画家)
朱应武(新会小学退休教师)
何泽海(新会小学退休教师)
薛正顺(附南小学退休教师)
衡克义(高升小学退休教师、谱师)
蒲 海(鸣凤镇退休干部)
温良智(赤城镇退休干部)
敬伦玉(县粮食局退休干部)
赖显荣(县卫生协会原副会长)
冯顺祥(县经委退休干部)
冯元成(鸣凤下寺沟村谱师)
温火清(宝梵镇谱师)
漆正权(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张清廉(金桥乡翰林村谱师)
彭金全(任隆粮站退休干部)
陶如平(高升乡信用社退休干部)
衡克银(任隆镇红五村谱师)
岳全谱(文井小学退休教师)
葡其恩(大石镇退休干部)
杨贤普(县人大退休干部)
冯才裕(鸣凤镇文卫街谱师)
冯才胜(吉星乡库楼村八社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