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鹫

更新时间:2024-09-28 08:01

蛇鹫,是鹰形目蛇鹫科蛇鹫属一种。蛇鹫头钩喙似鹰,长腿似鹤,头顶羽冠;羽冠低垂,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上身披洁白羽毛,翅膀后部和尾部则覆盖着黑色羽毛;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羽毛极长,达60多厘米,坚硬向后竖;腿像鹤腿修长挺拔,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蛇鹫别称:秘书鸟。

动物学史

命名

国际鸟盟已指定“秘书鸟”(Secretarybird)为蛇鹫的英文通用名称。1780年,法国博学家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建议选择“秘书”(secretary/secrétaire)这个名字,因为该鸟的脖子顶部有长长的羽毛,让人想起古代抄写员在工作休息时懒洋洋地塞在耳朵上的那些鹅毛笔。1977年,阿伯丁大学的C.希拉里·弗莱(C.Hilary Fry)认为“secretary”来自法语secrétaire,是阿拉伯语صقر الطير saqr et-tair的变体,意思是“半沙漠之鹰”或“会飞的鹰”。格伦(Glenn)驳斥了这个词源,理由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名字来自法语,而是支持布冯(Buffon's)的词源说;也就是说,这个词来自荷兰的secaris “secretary”,被南非的定居者使用。

荷兰博物学家阿诺特·沃斯梅尔(Arnout Vosmaer)在1769年,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官员从好望角送到荷兰的活体标本,在1769年描述了这种秘书鸟。沃斯梅尔认为该物种被荷兰定居者称为“射手座”,因为它的步态被认为类似于弓箭手的步态。他还提到该物种被驯养鸟类以对抗家园周围害兽的农民称为“secretarius”,并提出“秘书”一词可能是对“射手座”的一种曲解。自由州大学的伊恩·格伦(Ian Glenn)认为,沃斯梅尔Vosmaer的“射手座”是对“秘书”的一种误读或抄写错误的形式,而不是相反。

1779年,英国插画家约翰·弗雷德里克·米勒(John Frederick Miller)在他的《动物和植物的图画》(Icones animalium et plantarum)中加入了一只彩色的蛇鹫,并创造了二项式名称Falco serpentariusSagittarius”。属名Sagittarius是拉丁语中“弓箭手”的意思,具体的加词serpentarius来自拉丁语serpens,意思是“蛇”或“蛇”。米勒版画的第二版于1796年作为“Cimelia physica”出版,并由英国博物学家乔治·肖添加了文字,他将其命名为Vultur serpentarius。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于1798年建立了Serpentarius属,和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卡尔·威廉·伊里格(Johann Karl WilhelmIlliger)于1811年从古希腊词gyps“秃鹫”和geranos“鹤”建立了同义Gypogeranus属。

分类

1835年,爱尔兰博物学家威廉·奥吉尔比(William Ogilby)在伦敦动物学会的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提出了三种蛇鹫,将它们与塞内甘比亚(Senegambia)区别开来,因为它们的冠羽比南非的冠羽更宽,并根据皮埃尔·索纳特(Pierre Sonnerat)在《新几内亚之旅》(Voyage a la Nouvelle Guinée)中的著作报道了菲律宾的蛇鹫。没有其他证据表明该物种存在物种单元分化。尽管分布的范围很大,蛇鹫被认为是单型的,没有亚种被识别。

蛇鹫与其他猛禽的进化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鸟类学家。该物种通常被归入隼形目中的蛇鹫科。2008年发表的一项大型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蛇鹫是一个进化枝的姐妹,该进化枝包含鹗科鱼鹰鹰科。同一项研究发现,隼形目中的猎鹰只与其他昼行性猛禽有远亲关系。因此,美洲鹫科、蛇鹫科、鹗科和鹰科从隼形目转移到复活的鹰形目(Accipitriformes)。2015年发表的一项后来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证实了这些关系。

进化

与蛇鹫科相关的最早化石是Pelargopappus属的两个物种。这两个物种,分别来自渐新世中新世,是在法国发现的。这些化石中的脚更像鹰科的脚。有人认为这些特征是科家族内的原始特征。尽管它们的年龄很久远,但这两个物种被认为不是蛇鹫的祖先。虽然与现代蛇鹫有很强的融合性,但已灭绝的猛禽“Apatosagittarius”被认为是鹰嘴龙。

形态特征

蛇鹫体形高大,雌鸟和雄鸟长得十分相似,平时体高1.2米,直立时体高近1.5米,体长1.25-1.5米,翼展1.2-1.35米,体重2.3-4.27千克。外貌奇特,头钩喙似鹰,长腿似鹤,头顶羽冠,有20根黑色冠羽。羽冠在平时如发辫般低垂,而被激怒或者紧张时会高高竖起。颈背上有十几根扁平锥形的黑色羽毛,长10-20厘米,垂在翅膀上,随着风或步态的摆动不断摇晃。喙短粗带钩,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类似美洲的长腿冠鹰。上身披洁白至浅灰色羽毛,翅膀后部和尾部飞羽则覆盖有黑色羽毛,有白色羽纹。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饰羽长达60多厘米,坚硬地向后方竖起,仿佛一把戳向身后的长矛。

蛇鹫的腿像鹤腿一样修长挺拔,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看起来好像穿着一条马裤。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使其行走于灌木丛或捕蛇时脚部不会受到伤害。

蛇鹫的腿在所有猛禽中最长,以至在进食或者饮水的时候,它必须弯曲双腿蹲在地上才行。长长的双腿看上去虽然纤细伶仃,却威力巨大。

栖息环境

蛇鹫通常栖息于热带开阔的大草原和稀树草原,也生活于半沙漠地区或者林地中长满草的开放空地。通常它们不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及密林覆盖之地。即使在草原,蛇鹫通常也是选择草的高度低于一米的地区。它们也生活在农业地区,尤其是种植谷物的农田。生长海拔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3000米。

冬季在在天然灌木林或欧石南丛生的荒野(Fynbos生物群系)中记录的个体中,有高达50%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发现的。

生活习性

活动

蛇鹫通常独来独往,但也经常有成对或者五只个体组成的家庭一起活动。大的蛇鹫可以聚合起附近的资源,但它们的群体并不在一起很久。蛇鹫在太阳升起后开始活动,因为草地已经没有了朝露。它们在外面各处行走觅食,直到傍晚回巢。蛇鹫宁愿步行而不是飞行,平均一天走20-30千米,只有当它们遇到威胁时才会起飞飞行,一般喜欢飞行在高处。

捕食

蛇鹫捕蛇不像其他很多猛禽那样以蛮力取胜,而是智取。蛇鹫在发现蛇之后,并不像其他猛禽那样马上俯冲下去开始战斗,而是运用自己灵活的步法与蛇周旋:蛇鹫站在地上,居高临下,将蛇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它凭借自己对蛇行动的敏锐判断,不紧不慢地在蛇的附近徘徊、跳跃、寻衅,像一个步法灵活的武侠高手用“凌波微步”迷惑对手。蛇鹫的双翅虽然不能像蛇雕那样作“霹雳掌”使用,但剧烈的不断开合的拍打却起着不可或缺的平衡作用。此外,蛇鹫还占据了很大的身体优势:它的长腿使蛇很难缠住自己的身体,而脚表面上很厚的角质鳞片如同一层厚厚的“铠甲”,即使是毒蛇的利齿也无法穿透。避开蛇的正面攻击,跳到其背后进行攻击,也是蛇鹫的拿手好戏。最后,等蛇精疲力竭的时候,它才下手最后一击:用利爪抓住蛇的要害,使其毙命。有时,蛇太大,不能一举使之毙命,蛇鹫便叼起蛇飞向天空,在高空中松开嘴,让蛇摔到坚硬的地面,然后把死蛇扯成一截一截的再慢慢享用。

食物主要为大型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包括野兔、猫鼬、老鼠、松鼠、蛇、蜥蜴类、两栖类、淡水蟹类和鸟类以及它们的卵。

鸣叫

蛇鹫通常是一只沉默的鸟。它发出一种短而嘶哑的低强度声音。但在求偶、激动或愤怒时,才会从喉咙里发出一种类似乌鸦的“呱、呱、呱”的怪声。

分布范围

留鸟: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洪都拉斯、吉布提、厄立特里亚、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游荡:利比里亚和卢旺达。

起源不确定:几内亚比绍。

繁殖方式

求偶

每年繁殖季节,激情澎湃的雄鸟向雌鸟作求偶婚飞。有时候,雄鸟忽地直冲天空,然后收起翅膀垂直降落,急剧地旋转着发出警报似的叫声,似乎失去控制就要摔在地上,可是在接近地面的一瞬间,它又灵巧地振翅飞起,直上高空;有时候,雄鸟将长长的腿和尾巴直伸向身后,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的亮相造型一样在高空中划出优美的圆弧,同时还发出奇怪的叫声。当雌鸟与雄鸟两情相悦时,就会在天空一起进行“波浪型”的飞翔:雄鸟在雌鸟的上空作水平翱翔,接着径直地向雌鸟俯冲过去,当雄鸟临近时,雌鸟突然翻过身来把脚爪伸向雄鸟,于是两只鸟翻着筋斗像两片落叶似的一起跌落,直跌到临近地面或水面的千钧一发之际才突然分开,腾空飞起。

筑巢

蛇鹫是终生一夫一妻制,雌雄蛇鹫配对后到死亡很少分开。窝通常建在矮树或者灌木上,尤其是阿拉伯橡胶树和金合欢树,因为该种树叶小、枝密、树冠平坦、适于建巢。树上视野开阔,便于蛇鹫发现猎物和敌情。蛇鹫的巢很大,直径约1.8米,深0.3米,架在树顶上像一只巨大的平盘。鸟巢完全是用嫩枝和细草编成,颜色和形状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因而虽然直径很大,却很难被人发现。他们把自己巢周围方圆50平方千米划为自己的领地,不容别的鸟进入半步——足够大的领域意味着足够多的食物,以便雏鸟能够营养充足地成长。

孵化

爱巢建好后雌蛇鹫开始产卵。一般一次产卵2~3枚,颜色白中泛绿。经42-46天孵化,雏鸟出壳。蛇鹫在食物丰富的雨季产卵,但雏鸟孵出时正赶上食物缺乏的旱季。由于非洲草原的旱季常发生荒火,大火过后那些被烧死、烧伤的小动物便为蛇鹫雏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蛇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了非洲稀树草原的环境。

幼鸟

小蛇鹫出生后头几天,“父母”用反刍出的液体或者部分消化的食物喂养幼鸟,随着幼鸟渐大便改为半消化的肉糜,喂养期通常持续65-106天。虽然一窝常常有两只幼鸟,但是和其他种类的幼鸟不同,蛇鹫的幼鸟之间的争斗非常少。幼鸟几周后长出蛇鹫特征性的笔状冠羽,之后幼鸟再与父母生活62-105天,渐渐羽翼丰满。待它们能够飞出巢时,全身已披上了同它们父母一样的羽衣。青年蛇鹫出巢以后即离开父母的领地,另辟疆土开始独立地生活,而父母则留在原来的巢区继续自己的生活。蛇鹫平均寿命18.6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

种群现状

虽然蛇鹫的种群分布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千米,但是蛇鹫的种群数量正由于生境退化、人类干扰、狩猎和非法捕捉贸易而快速下降,其种群数量不超过10000只,成熟个体数量是6,700-67,000只。而且在1980年前已经从西非完全消失。尽管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但调查的密度表明总种群规模不超过五位数。

趋势论证:据报道,在2001-2014年期间,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内出现大幅下降,包括马里、尼日尔和布基诺法索的萨赫勒地区、喀麦隆、肯尼亚、博茨瓦纳和南非。根据这一证据,推断该物种总体上正在迅速下降。

主要威胁

农业栽培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的日益扩张对蛇鹫构成威胁。部分地区的严重干旱,窝巢的破坏,含毒的水塘也是威胁因素。在1982年前后的南非,有个别蛇鹫发现中毒或受伤。森林砍伐以及过度燃烧的草原减少了种群的猎物,而密集放牧的牲畜也减少了其栖息地。非法捕捉贸易的数量虽然少,但尚不知其有多少死于囚禁和交通运输。

截至2012年,已经有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国家公园及蛇鹫的保护区,并提出了保育行动,提出了一个协调整个大陆的监测方案,以获得该物种最新的种群数量并跟踪其趋势。以及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监控和处理非法捕获和贸易的事件。

相关文化

蛇鹫是非洲国家邮票的共同主题,截至2012年,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80多张邮票使用了蛇鹫作为主题,包括安哥拉、布隆迪、中非、乍得、冈比亚、加纳、利比里亚、南非、苏丹、乌干达等。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发行濒危物种系列邮票,第七套由华人设计的四联邮票中就有蛇鹫的身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