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10-16 09:55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School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是西安交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07年,交通大学开设铁道工程专科班。

1913年,改为土木科。

1920年,调入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1929年,交通大学上海校部复设土木科,称土木工程学院。

1937年—1945年,以土木工程系分设沪渝两地。

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系并至交通大学土木系。

1952年,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

1983年,西安交通大学复建土木工程系。

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建筑与结构工程系,设置建筑学教研室。

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创办建筑学专业(本科四年制),隶属于原建筑与结构工程系。

1993年,建筑学专业改为本科五年制。

1994年,成立建筑学系,隶属于原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2001年,建筑学系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次年正式招生。

2002年,建筑学系成为学校直属系,本科招生规模扩大为2个班。

2005年4月8日,学校对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及环境科学与技术系(现为地球环境系)进行整合,组建成立了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孙九林院士担任创始院长。

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并获准建筑学专业学位授予权,同年土木工程专业首次通过住建部教育专业评估。

2008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成立地球环境科学系。

2010年,建筑学系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成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

2011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复评),同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首次通过住建部教育专业评估。

2018年,首创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地球环境科学系

本科专业:建筑学(含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地球)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教职工共148人,其中教师107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职员8人;教师队伍中教授24人,副教授50人,研究员5人,讲师28人,专职科研人员1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级杰出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5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学校青年拔尖人才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双聘)、周卫健(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双聘)、周丰峻(双聘)、王浩(双聘)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安芷生(双聘)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双聘)、周卫健(双聘)

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院士:程海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安芷生(双聘)、周卫健(双聘)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顾兆林

学科建设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B-,土木工程获得C+,建筑学获得C-;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球与人居环境科学及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清洁能源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建筑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环境工程、土木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

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人居环境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2008年和2011年建筑学专业学生在第23届和24届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学生设计竞赛中分别获得第1名、第4名和第2名,并赢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建筑师协会联席大奖;各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省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评选、CAR(中国制冷学会)-ASHRAE(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学生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设计实践活动,均取得一定成绩。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研究中心,5个校企共建研究院(中心),3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

国家级科研平台: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科技部)

省部级科研平台: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智能岩土与结构工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土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工业有机废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陕西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部级)

校企共建研究院: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中易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陕建-西安交通大学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联合研究中心(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西安泵阀-西安交大技术研究院(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共建)、水循环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陕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

校地共建研究中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子洲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建)、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气象局共建)、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保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共建)

科研成果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近年来在建筑学领域发表期刊论文40余篇,学术专著10余部;在土木工程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由程海教授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数10篇,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承担科技部基础专项项目1项,编制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调查系列规范”和“典型城市气候环境图集及规划建议图集”,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科技部基础专项项目:典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调查及城市气候环境图集编制

合作交流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置不同年级的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短期访学项目;本科四年级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计划;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双学位研究生培养本-硕贯通培养项目;与米兰理工大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院徽由内外两个同心圆组成,外圆上部为学院中文名称,下部为学院英文名称;中间部分为学院英文简称“XJTU HSCE”,以及代表人居、环境与建筑的房子图案。

社团文化

学院下设西安交通大学无止桥社团,这是一个旨在帮助中国贫困山区义务搭建人行便桥,解决当地居民出行问题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2005年—2016年,无止桥团队先后共有600余名交大学子加入,共为西部地区多地独立建设完成9座无止桥、2座村民活动中心,并同其他高校合作建设完成14座无止桥,直接受益人数达4万余人,获得了包括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内的多项公益奖项。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