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21:38
隆中,古代地名,东汉时期隶属于南阳郡(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国务院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隆中诸葛亮故居位于襄樊(今湖北襄阳市),具体在襄阳市襄城区隆中大道461-1号古隆中景区内。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仅数丈,即其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王隐《蜀记》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北魏郦道元撰写《水经注》的时候,将三顾茅庐坐实: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南朝粱鲍至《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文选・出师表》李善《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日:‘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里(按:十上当有二字)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胡三省注日:“亮从父玄,为豫章太守,将亮之官。会汉朝以朱皓代玄,玄与亮往依刘表。《汉晋春秋》日:‘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按东坡诗万山西北古隆中也。故其《万山诗》云:‘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二: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旧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学业堂:孔明读书之所,谓之学业堂,在江之南。
《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苏轼诗‘万山西北古隆中’,亦谓此。
《武宗实录》卷12:(正德元年夏四月戊午)诏修诸葛亮庙。襄阳隆中亮所居之西,旧有祠,襄简王爱其地,择为茔,因迁祠于山左,制既陋小,久渐倾颓,且逼近王坟,长史林光以为非妥灵之所,请于隆中之东山谷中修建祠宇,春秋祭祀。礼部覆议。上日:“亮,汉忠臣,其许之。
《襄阳府志》卷一五《明朝御祭文》:矧藩封之近地,实龙卧之旧乡。祠庙既迁,礼文斯秩。兹值仲春(仲秋),式修荐事。
元代《大元一统志》:“卧龙岗,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明代《寰宇通志·南阳府》:“卧龙岗,在府城西南八里,汉诸葛孔明躬耕处。”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亦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草庐在其内。诸葛井,在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竟不能尽。”
四川“三国史研究中心”于1990年4月14日在四川大学成立。“研究中心”主任由史学界著名学者缪铖教授担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谭良啸、川大方北辰任副主任,吕一飞任秘书长。省市有关部门及《成都大学学报》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同时,组织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的专题学术讨论,探讨的主要问题,简述于下:
一、诸葛亮“躬耕之地”不应在南阳郡治宛,《三国志》载诸葛亮《出师表》中自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按照东汉末年的语言习惯,这个“南阳”应指的是南阳郡,不仅是指南阳郡治宛。持“南阳说”的同志若按当时可以用郡名呼郡治的话,将把“躬耕于南阳”说成是“躬耕于宛”,这势必造成逻辑上的错误。
二、 诸葛亮故宅遗址在襄阳而不在南阳,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史籍中,根本没有见到过南阳宛城有诸葛亮故宅和遗址的记载。但是王隐的《蜀记》、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注等众多该时期的史籍中,确对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宅遗迹的记述甚详,这些史料是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力证。
三、“ 三顾茅庐” 只能在襄阳隆中。东汉末年,各方军阀混战,宛(即今南阳)曾先后在袁术、刘表、张绣、曹操之间几度易手。 刘表所据荆州为东汉末年难得的静域,且他又提 倡儒学、海内人士纷纷避难襄阳。诸葛亮结交众多家住襄阳或在襄阳活动的名士,如庞德公、黄承彦、徐庶、孟公威、司马徽等。他与这些人友谊深厚,经常会面。宛县、襄阳相距一百二十公里,路途如此之遥远,再加上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若诸葛亮居住宛且而非襄阳,那么上述的社全关系便很难成立。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分析,学者们一致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只能在襄阳隆中,不可能在南阳宛县。但同时也指出,需要把史学研究与保护文化遗址、发展旅游事业加以妥善的区别对待。两地的三国历史遗迹都是中华大地上驰名遐迩的历史胜迹与游览胜地。
1990年3月15日,华东师大史学所与复旦大学文博系联合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史学所简修炜教授主持,谭其骧、吴泽、方诗铭等上海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十余人应邀参加,《文汇报》、《上海旅游报》、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编辑、记者也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广征博引,热烈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认为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综合学者们在会议上阐述的意见,主要理由是:
一、从史料的角度来看,《汉晋春秋》等史籍的记载无可置疑。二、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隆中属南阳郡邓县。三、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及人口流向等方面看,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阳隆中。四、《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部分)的荆州刺史部中,今隆中一带被明显地划在南郡辖区之内,谭其骧先生声明此处不精确,不清楚,再版会改正。
经过热烈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从历史事实看,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已经非常清楚,希望今后不要再争论下去了。当然,史学研究与保护文化遗迹、开发旅游资源不应混为一谈。历史上诸葛亮的躬耕地只有一处,不能采取“何必辨襄阳南阳”的调和做法;但襄阳隆中和南阳卧龙岗两地武侯遗迹都是极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并行不悖,都应当予以妥善保护和积极开发。
中午在越友酒家吃饭,饭后谭其骧为襄樊题词: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1996年5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共同举办的“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北京大学祝总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朱大渭、张泽咸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根据现存的各种史料判断,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前隐居躬耕之地在东汉末年的南阳郡邓县隆中,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诸葛亮的躬耕地隆中,汉末隶属南阳,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是完全合乎事实的。 那么,到隆中改隶襄阳之后,对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语的解释,就应该说:这里的“南阳”,指邓县省并、隆中改属襄阳之前的南阳。 至于今天的南阳市,已不包括隆中在内。
会议的主持者最后强调:这次会议只是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希望通过这一类会议,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达给社会上的广大群众,使人们正确理解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说的含义。 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在史学界已经讨论清楚了。 然而由于这一问题的争鸣,事实上往往超出学术讨论的界限;学术讨论的结果,又不免对南阳、襄阳两地的群众心理,乃至经济利益,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所以,会议的主办单位及与会的所有专家学者,又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风景名胜区设置等问题上,采取慎重的态度,促进两地旅游事业共同发展。
相关机构对隆中的研究
社科院学术论著提要(1991年)收录陈可畏的研究成果,对躬耕地的描述为:关于诸葛亮的隐居地点,一说在湖北襄樊市西北15公里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市西的卧龙岗。本文根据《三国志》《襄阳耆旧记》《襄阳记》《汉晋春秋》等书记载,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在隆中。东汉时,隆中居南阳郡邓县,故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至十六国时期,南北相争,以汉水为界,隆中遂属于襄阳县。至元,北方人南下为官,不了解历史情况及其变化,误以为诸葛亮所称躬耕之“南阳”是在今南阳市卧龙岗。
成都武侯祠主编的《蜀汉胜迹》对襄阳隆中的描述为:诸葛亮到隆中(汉代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住了下来。西晋时(约公元305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闻”。其后五十多年习凿齿也到隆中瞻仰孔明故居,并著《诸葛武促故宅铭》。南阳卧龙岗的描述为:由于诸葛亮在南阳郡居住过,于是后人在今南阳市附会出卧龙岗,并建武侯祠纪念诸葛亮。南阳武侯柯始建于元代,除有武侯祠外,同隆中一样,也有据诸葛亮隐居生活而建的十景。这十景与武侯祠的殿宇相配合,形成一组建筑。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辞海 地理分册 中国地理》(1981版)对南阳卧龙岗的描述为旧时讹传为诸葛亮故居。
中宣部学习强国网《前出师表》一文注明:“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亲自耕种以待时,襄阳时属南阳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诸葛亮躬耕地新考》(1992年8月)收录曹文柱文章《今南阳、襄樊两处的诸葛躬耕遗址皆为后人假托说》一文,讲: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的地点,究竟在今河南南阳的卧龙岗?还是在今湖北襄樊市郊的隆中?长期以来,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比较而言,持今隆中地说者的理由似充分一些,但它在若干关键之处,又有重蹈野书燕说之弊。……,隆中说的大部分立论是有道理的,诸葛躬耕原址确实未出今襄樊辖区,只不过它不在今天的隆中,而是位于襄樊西北的汉水北岸地域,即后汉河水之北……由于诸葛亮自称躬耕地在南阳,故而也有人北上南阳的郡治宛城去祭奠这位历史名……大约在宋末元初阶段,南阳人已开始为诸葛建祠,与襄阳一带的庙宇区别在于,它们只是些“巫现杂”的民间小庙,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随着诸葛亮的被神化和历史地位的提高,南阳入为争地望,自元代起,在取得了封建政府承认后,正式建祠立庙,并陆续仿造了各种遗址。
南阳李兆钧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诸葛亮躬耕地新考》(1992年8月)一文中:根据历史文献中只有诸葛亮“躬耕南阳”,而没有他躬耕襄阳隆中的记载,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应在南阳郡宛县而不可能在襄阳隆中,及最近发现的明嘉靖年间《河南等处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文云;“南阳那城西······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等,我们认为:(1)一些同志提出的“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今襄樊隆中,绝不可能在南阳宛县”的说法,论据不确,难以成立;(2)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郡宛县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南阳李兆钧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诸葛亮躬耕地新考》(1992年8月)一文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而不在湖北襄阳西之隆中。在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南阳武侯祠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诸葛亮躬耕南阳所在地。
南阳当地权威网发文称:这里(指《蜀记》)的“沔”指汉水,“沔之阳”即指汉水以北,刘弘在沔北南阳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这段记载与诸葛亮本人所述的躬耕受三顾地是一致的。
南阳博物馆网站选登李远文章称:明嘉靖四年(1525年),河南布政司抚民兼分守汝南道右参政许复礼,向钦差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蒋曙正式建议,为南阳武侯祠奏请敕赐庙额祭文及春秋二祭日期。呈文云:“南阳郡城西南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庐前有忠武侯庙……”对于此文,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亮藏修发迹之所”,”曾亲自阅览并作了指示,之后又经当时的礼部、祠祭清吏司和翰林院的有关部门的审核、撰文等诸多程序,最后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形成《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八日,世宗特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宛致祭。之后各地争相效仿,随即风行全国,成为全国众多武侯祠堂及诸葛亮后裔,缅怀和敬拜诸葛亮的日期。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其历史文献记载举不胜举。譬如,明代叶桂章《助修武侯祠宇记》云:“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又如,明代徐学谟《游隆中记》曰:“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二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其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从上述引文可知,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 《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庐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西北有紫山,相去三十里,乃庞土元隐居之所。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且侯自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不谓襄阳也。)。“为照汉臣诸葛亮之佐先后二帝也,忠贞节义,载在史传,昭如日星,有不容掩者。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因嬴秦以为南阳郡属之,故该襄王奏准奉有祀典题额。今隆中(注解37:南阳卧龙岗)实为亮藏修发迹之所,海内之人闻者莫不欲即其地,登其堂,仰见其仪刑。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月《祭诸葛武侯文》:“嘉靖已亥三月八日,大明皇帝遣驸马都尉邬景和,谕祭于汉武侯诸葛亮曰:养高隆中,非三顾 不起。戮力王室,待二表乃行。观其褫孟德,走仲达,孔明其人豪也与。惜乎。将星陨地,中道而殂,汉遂不振,皆天也,非人所能为也。表忠有祠,遗祭有仪。灵爽不昧,尚其歆之。”该碑保存完好,现嵌于南阳武侯祠大殿卷棚右山墙。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 《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案查正德二年十一月内,该襄府暂理府事光化王奏称,襄简王先年慕隆中佳秀,择为茔葬之地,后任事之人不能体王之意,将诸葛亮庙迁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庙且陋小。隆中东去数十步,有一窝,欲将亮庙那移修建等因。该本部题准行移本府,自备工料,盖造庙宇,完日另行奏请庙额祭祀。续该光化王奏称,庙宇已成,乞要请赐庙额及春秋祭祀。又该本部题奉钦依,行移翰林院撰与祭文,赐庙额名‘忠武’,定与祭品,春秋致祭。” 去后。“今该前因案呈到部,看得钦差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蒋曙题称,南阳郡城西,有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岗上有草庐故居,庐前有忠武侯庙,又有孔明书院,岁久风雨摧败,除督令修理外,乞要再加参详,果合制礼,就便酌定春秋二祭日期,并赐祭文及祠庙题额一节。为照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避东汉之末运,寓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不求闻达,其出处之正,辅佐之诚,先儒比之伊吕,则固有不可少者。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 《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赐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春秋祭文:维嘉靖 年 岁 次月 朔日,河南南阳府知府某钦奉朝命,致祭于汉丞相诸葛武侯之神。惟神学术正大,出处光明。功盖三分,首委身于帝胄,忠宣二表,早发迹于隆中。眷此邦人,永怀风节。念草庐之久敝,复祠宇之更新。兹值春恪修祀事。仰祈灵祝,昭格无穷。”
元大德四年(1300 年)《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远,有岗曰卧龙,俗以为武侯隐居之所。
明正统二年(1437 年) 八月《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岗。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故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明正统九年 (1444 年) 一月《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当汉之季,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畎亩,讴歌梁甫,有伊吕之志操,人莫之知也。惟司马德操知之,惟徐庶知之,以之荐于先主,遂枉驾三顾于草庐之中,.......去南阳城七里许,有岗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祭文》维 明嘉靖十八年岁次已亥,八月乙丑朔,越二十有八日壬辰,南阳府知府孙哲谨以牲醴之奠,致告于蜀汉忠武侯诸葛孔明之神。惟公三代遗才,伊吕俦匹。心术事功,青天白日。往寓南阳,躬耕自给。养静隆中,长吟抱膝。学几天民,礼乐可述。尊晦随时,屡顾乃出。恢复至计,数语定盟。韬闲八阵,二表忠贞。两朝开济,蹇蹇匪宁。南征北讨,大业垂成。天不祚汉,竟陨营星。壮图短景,遗恨难平。哲也恭膺上命,领牧来斯。瓣香展谒,龙岗之祠。仰瞻遗像,繄我遐思。九京莫作,嗟谁与归?溪毛涧草,荐酒陈词。用昭明信,神其鉴之。谨告。
唐代裴度《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立于唐显宗元和四年(809年),现存于成都武侯祠院内,碑文有:“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
元代集贤大学士程钜夫承旨撰文的《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
明代史东昌《诸葛忠武侯卧龙岗碑文》,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侯生于汉末,值炎精渐固,群雄并起,天下忽忽焉不知有刘氏。彼时耕南阳,吟梁甫,高卧龙岗,堂中春睡,窗外日迟,夫岂有一毫求闻达之心哉?”
明代陈九韶《诸葛武侯祠立会建祀碑》,立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宛(南阳的简称)有武侯祠,相传为抱膝吟梁甫处,兹不具论。但侯精英灵爽,历汉、唐、宋以迄今,盖千秋一日也。”
清代彭而述《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立于顺治八年(1651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建安十二年,昭列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公躬耕旧处。”
清代邬景从《南阳卧龙岗记》,立于康熙七年(1668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记载:“距宛城五里,有岗曰卧龙,汉丞相诸葛公抱膝长吟处也,盖世所称南阳诸葛庐云。”
清代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碑文记载:“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于琅琊,则溯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及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民国张孚襄《南阳镇守使逊斋马将军祷神灵感记》,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现存于南阳武侯祠院内,碑文载:“南阳城西偏,汉丞相武乡侯故庐在焉,有晋以来,立庙祀之,至于今不改,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古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