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6:12
首先出场的是5000名新锐罗马化步兵。他们被波利比奥斯称为“人类的精华”,由年轻的马其顿裔公民组成。按照当时的罗马军制,一个军团的标准人数为4200,而加强的野战军团则可以扩编到5000-6000人不等。显然,塞琉古帝国的罗马化军团,比大分部原版部队都要庞大一些。
在回国继位之前,安条克四世曾长期作为人质住在罗马。他本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对共和国的制度非常仰慕。加之父安条克三世和同时代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都在战场上败于军团之手,让他意识到传统的希腊化军队急需革新。这个仿照罗马建立的新式军团,就是安条克四世改革的“教导总队”。为了将罗马公民兵的精气神也照搬过来,选择兵源也被限定为年轻的马其顿后裔,以便在战场上有超越普通部队的凝聚力。至于阅兵中的最前列位置,也足以说明国王对他们的寄予厚望。
在罗马化的天选之子身后,是5000名来自密西亚的步兵。密西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北,历来以盛产雇佣兵而闻名。其中既有装备盾矛的普通重步兵,也有堪比克里特人的精锐弓箭手。但在安条克三世败于罗马之后,签署的《阿帕米亚和约》勒令塞琉古势力退出托罗斯山脉以北。安条克的宫廷也不能继续从半岛雇佣军队。因此,这些违反条约的人马显然是另有来源。
当时的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手下就有大量的密西亚雇佣兵。公元前175年,正是他花钱出兵,帮助安条克四世返回叙利亚争夺王位。所以,这支雇佣军应该是帮助现任国王上位的关键力量,也是他震慑反对派的心腹力量。让他们在阅兵式中居于前列,也是对其拥立之功的荣誉赞赏。
第三个出场的部队,是3000名来自奇里乞亚的轻装步兵。由于该地区生产山贼与海盗,所以其来源也可能与此有关。在公元前171-170年之间,安条克四世曾在奇里乞亚征讨过山贼。为此,当地城市还专门为他竖立雕像。这支数目有限的轻步兵队伍,应该就是从投降强盗中精选出来。作为典型的外籍部队,他们非常适合作为君主的私人武装,而不受本地反对派的挑拨。
第四个出场的是3000名色雷斯步兵。也是基于《阿帕米亚条约》的禁令,塞琉古帝国也无法在希腊本土和整个欧洲地区招募军队。所以,他们就和之前的密西亚步兵一样,是经由攸美尼斯二世的帮助,转手招募而来。他们也有着密西亚人与奇里乞亚人的外籍属性,是可以为君权保驾护航的戍卫力量。
色雷斯人之后,是5000名加拉太步兵。这些人是原籍欧洲北部的凯尔特部族,在公元前270年后侵入亚洲,在小亚细亚内陆山区定居。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处于附近的帕加马王国控制下。但还有是部落分支曾南进到叙利亚地区,成为塞琉古君主们所钟爱的雇佣兵力量。这些高大的凯尔特武士后裔,习惯披着蓝色斗篷,手中的椭圆形大盾被希腊人称为“门板”。加上惯于挥舞巨剑,在地中海沿岸居民看来就是巨人化身。
一直到阅兵式上的第6批部队出现,构成塞琉古的主力兵源的长枪方阵才终于亮相。他们是20000名具有马其顿-希腊血统的步兵,仍然遵循着菲利普二世和亚历山大时期的体制。在帝国建立之后,曾广建城邦给这些人的先祖居住,分配土地给每位合格的士兵用于供养。因此,方阵团成员就是帝国的世代兵户,也治下各城邦的公民来源,堪称塞琉古势力的统治基础。放在地中海东岸与整个亚洲,希腊裔步兵是非常好用的步兵力量。
在这些方阵步兵之后,出现有5000人的铜盾步兵团。顶着相同名字的部队,曾是马其顿王国的常备精锐。但在灾难性的皮德纳战役后,类似的军事组织被罗马人所取缔。至于传统的塞琉古军队,也不曾出现过有此类名称的军团。因此可以判断,这5000铜盾步兵是安条克四世刚刚建立的行军。
此前,帝国的最精锐武装是10000名被称为银盾步兵的独立军团。但安条克四世已将半数人改造为罗马化军团。因此,这支新的铜盾军团,应该是从原先的银盾步兵中分裂出来的产物。他们的社会地位、战斗力和忠诚度,都超过了帝国军队里的普通方阵步兵。
随着步兵队伍依次通过,塞琉古帝国的各类骑兵也真相登场。首先是1000人的尼萨骑兵。他们全都来自米底地区的尼萨平原,以曾是波斯都城之一的埃克巴塔纳为首府。当地草场肥沃,还盛产高大的尼萨良马,历来是优秀骑兵的产区。除了塞琉古帝国,之前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和之后的帕提亚帝国,都将尼萨视为君主直辖的育马基地。
虽然希腊人过去会把米底与波斯混为一谈,但这两个地方的居民在古典时代还是泾渭分明。由于波斯帝国是在掀翻米底强权后才建立的,所以很多米底人对波斯其实并不十分认同。当马其顿征服者的新帝国建立后,他们对希腊化政权也没有那么抵触。很多贵族以自己的骑兵技艺,迅速成为新宗主的重要兵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米底骑兵都是塞琉古军队的重骑兵主力。也是由于他们效忠威权而非某个希腊军头,所以很容易受到君主的看重。
其次,是3000名打扮亮丽的公民骑兵。他们由希腊化殖民城邦中的富有市民组成,社会地位与罗马人的骑士阶级类同。在早先的亚历山大东征时,盛产骑兵的色萨利地区曾为马其顿人提供不少精锐分队。在大部分人被遣散回家后,还有剩余者要求继续服役,并最终成为叙利亚的首批驻军。他们以母邦之名,建立了新的拉里萨城。
此后,随着大量新移民从爱琴海两岸迁来,希腊公民的人口规模也迅速上升。因此,这些骑兵可能与前面的20000马其顿方阵步兵一样,是世代承袭的军户。在不需要精锐出马的次要战场,他们也是塞琉古势力的骑兵核心。
第三个登场的骑兵部队,是4支各有1000人的骑兵师。他们还分别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字:伙伴骑兵,王友骑兵,精选骑兵和先锋骑兵。
塞琉古军队一直沿袭马其顿旧制,用64名骑兵构成1个连,再由2个连的128名骑兵组成1个营。2个营的256人相加,就是1个标准的骑兵团,之上还有512人规模的骑兵师。如果拿2个师强加,就是1024人的独立骑兵军。
至于4支骑兵师的称号来源,也都具有相应的历史渊源。伙伴骑兵直接继承自亚历山大时代的贵族菁英部队,可能由塞琉古帝国中的马其顿后裔组成。王友骑兵的起源与之类似,可能是由国王提拔的显贵部队。但出生未必都是马其顿军事贵族,也可能有希腊贵胄或属国势力的子弟充任。当然,最精锐的还是是由米底人组成的先锋师。由此可见,至少到塞琉古帝国的统治中期,米底人在骑兵领域的份量已经超过传统的马其顿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参加阅兵的全部为重骑兵,而没有轻骑兵。这显然不能反映塞琉古军队的全部骑兵实力。因为各自战役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表明塞琉古军队保有数量不少的轻骑兵力量。但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平日还分散驻扎在各省或边境区域的要塞。所以就没能集中参与这次阅兵。这样情况也绝非孤例。帝国治下的大部分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希腊公民步兵。他们真正的本地守备力量,也同样没有出现于阅兵式的操场上。
当所有受阅骑兵依次登场,塞琉古军队的战车部队也赶来亮相。其中包括有100辆六马拉动的战车和40辆只有四马的战车。
当时的镰刀战车,从波斯帝国后期就开始广受诟病。安条克四世的父亲,就因为错误的部署战车而遭到惨败。但在当时的人看来,镰刀战车依然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至于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地形和指挥官的临场操作。在达芙妮阅兵的1个世纪后,模仿其建军思路的本都人,还在哈里斯河战役中用战车横扫了为罗马卖命的小亚细亚盟军。这就说明,这种武器在亚洲战场上还有一席之地。
当然,作为整场阅兵式的压轴大戏,战象部队的登场也引起所有人注意。领头的是由4只大象拉着战车通过的战车,后面跟着辆2头大象拉动的战车。最后才是36头单独前行的其他战象。
塞琉古人以阿帕米亚城为基地,先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战象培养体系。通常由2头战象组成1个小队,4头战象组成1个中队,8头战象组成1个大队。最大规模的编制,是有16头战象组成的战象营。除了驭手和投射部队,每只战象还会有一小队配套的步兵力量,保护其不受敌人的针对性袭击。
塞琉古军队之所以如此重视战象,也和他们早期的成功经验有关。在奠定帝国基础的伊普苏斯战役中,塞琉古一世靠着从印度河流域带回来的280头战象发威,遏制对手的骑兵迂回。因此到公元前206年,当时的安条克三世东征巴克特里亚王国,还从僭主欧西德摩斯(欧西德莫斯一世)以及印度人手中获得了至少150头战象。
相比父王的鼎盛时期,安条克四世的战象规模已缩水不少,因为《阿帕米亚条约》也禁止塞琉古军队拥有战象。但这一条条款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安条克四世本人就是亲罗马派,显然能够在小问题上获得罗马方面的网开一面。直到他死后的公元前162年,罗马使者才逼迫叙利亚方面屠杀那些受过训练的大象。不少普通大象也被用于做工,承担起大型建筑工程的石材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