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7 22:06
郭颐顿,上海人,男,1956一,1978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学美国惠特曼学院和英国阿斯顿大学,获得本科学历,广东省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副教授,研究生教师,打假名师,性学专家,中华翻译与性学协会主席,世界翻译与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已出版的译著有《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科学历性学总览》等。因为郭颐顿大胆揭露学术腐败,他被单位评为“先进教师”,媒体对他的打假事迹作了报道。
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骗取名利。此事被郭颐顿在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揭露,轰动一时。郭颐顿因此被网民们称为“打假名师”、“打假帝”、“打假哥”等,而夏纪梅因此被网民们称为“夏骗骗”。郭颐顿被网民评为“感动校园教师”和“反腐打假勇士”。因为他大胆揭露学术腐败,网民因此冠以郭揭揭,郭王海,郭师德等昵称。也因为他的大胆揭露,郭颐顿被单位评为“先进教师”,媒体对他的打假事迹作了报道。
郭颐顿声称,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给予警告至开除等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他认为,对于学术造假行为要采取“零宽容”政策,应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准绳,加强同行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努力开创我国学术诚信的新局面。
2011年12月,郭颐顿再次在“新语丝”网站上揭露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副主任王哲的师德败坏、以权谋私、大肆造假丑闻。此事尤为引人注目。
郭颐顿在书评“一本错误百出的教材——评《国际学术会议英语》(曾蕾、林泽铨、傅晓玲编著,黄国文等任编委)”里指出:国内部分教授的专业水平和师德确实太差了;该教科书的编者和编委为了名利,拿误人子弟的伪劣教材坑害广大学子。此事震惊高校。其书评为四家期刊及含“学术批评网”在内的上千家网站全文转载。他因此获得了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所、云南省法学会联合颁发“您撰写的《一本错误百出的教材》一文,荣获《新世纪、新思路、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特等奖”的获奖证书和金牌。
然而,有人认为郭颐顿的获奖证书和金牌是拿钱买的,其荣誉称号是他本人杜撰的,其行为本身就是造假。也有人认为他因职称问题而精神受到创伤才打假,还有人认为他想出名才打假。另外不少人认为郭颐顿通常吹牛,所以给他“郭吹吹”的外号。不管怎样,郭颐顿的打假行动得到了广大网民的支持,他们认为:造假、行骗之对与错或罪与非罪,人们一般是分得清的,但是否会拒绝错误、远离罪恶就不一定了。如果造假、行骗者一无所获且必遭惩罚,人们会心生恐惧而拒绝错误、远离罪恶。反之,则会心存侥幸不妨一试,少数人得逞后又引来更多的追随者,形成难以逆转的大气候,社会就这样堕落、沉沦下去。造假、行骗的大行其道其实与贪贿成风是一个道理。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国内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高等院校在人们心中原本应该是一片圣洁之地,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 职责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模范。然而,近年来发生的学术弄虚作假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可以说,没有郭颐顿等打假名师的揭露,没有新语丝网站和广大网民的支持,现在国内高校的学术诚信将更失范。对于以虚假课题或项目等形式骗取扶持资金,甚至以虚假成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建议设立独立的“学术欺诈罪”,予以严厉处罚。对于高科技、高职位、高智力的学术欺诈行为,更要从严惩处。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对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意见提出要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给予警告至开除等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取消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等措施。他强调,对于科研学术造假行为要采取“零宽容”政策,应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准绳,加强同行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努力开创我国科研诚信的新局面。
对学术造假的处理,存在两个需要破除的瓶颈。一是管理主体不得力,我国尚缺乏独立而统一的学术腐败专门处理机构,往往通过内部处理,导致相关部门要么袒护阻挠,要么处罚过轻。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而且司法机关也很少介入学术造假的调查处理,这种缺位一方面使治理手段缺乏法律威慑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往往局限于道德声讨、人事调整等层面,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难以应对学术造假频发现状的挑战。
打击学术造假,仅靠道德约束难以遏制,必须依靠制度约束,“重典”不可或缺。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韩宝生建议,出台法律法规制定科研人员行为准则,对科研人员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自身价值进行行为规范,对研究资助的原则及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追究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现学术造假严惩不贷,形成造假失信必受惩戒、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机制和法治环境。郭颐顿曾说:“学风问题本质上还是人性使然。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心术不正的人,学界也不能例外。学风不正是天大的事,应提高学术造假代价。”
郭颐顿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绝,原因复杂多样。社会转型时期人心不古,道德滑坡,制度缺失,监管不力;面对喧嚣的世界、浮躁的社会,在利益面前,有的人自律性减弱,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经不住考验,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寻求“捷径”,铤而走险。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正如周济院士所言: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郭颐顿声称,“学术造假”事件频出,与职称评判标准的一些弊端有关。要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局限于“围追堵截”假冒伪劣,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价值评定机构。现行的职称评判标准已成制造学术毒瘤的病灶,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更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随着学术腐败现象日渐增多,但查处概率和受惩罚的成本却比较低,学术腐败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易造成学术腐败“合理化”的严重后果。这不但破坏了学术规则,污染了学术领域,也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还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实际上,对于学术造假,人们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其性质与官员腐败等同。也可以看作是腐败在学术领域内的反映,如果说官员腐败会致使社会动荡、民心不安,那么学术腐败则会断送一个国家和社会赖以持续发展的文化命脉,直接断送未来和希望。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学术声誉的维护及其所产生的道德及精神上的压力,已经到了洁癖的程度,如有网站在艳茹造假论文报道之后,做了一些链接,其中包括:日本论文造假事件所涉美方科学家辞职:日本细胞学专家卷入论文造假丑闻自缢身亡;日本科学家因卷入论文造假风波不堪重压自杀;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涉嫌论文造假辞职……
郭颐顿在其博客中表示,有关部门一定要从严惩处教育界的腐败分子。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最近郭颐顿打算成立“学术打假基金会”,用于学术打假和帮助受骗的人。
由澳门利氏学社社长万德化神父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文化中的信仰、历史及个人》(Belief, History and Individual in Modem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一书收了郭颐顿的译文。有人认为郭颐顿的翻译水平不行,但他获得的翻译报酬超过500万。
外语教学中心郭颐顿副教授获得“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提名奖。
郭颐顿的教学课程名称:《国际会议英语》、《博彩》、《写作》、《熟谙》,一些人认为他授课不认真而且教学效果不好。
郭颐顿没有任何论著,只有一些捞外快的译文。不过他参加了广东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研究生英语系列课程专业资源库开发项目,文件批号:粤高教[2004]103号。
“郭颐顿的博客”深受广大网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