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酿造技艺(先市酱油酿造技艺)

更新时间:2024-08-28 15:41

酱油酿造技艺(先市酱油酿造技艺),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地区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发展历程

赤水河流经合江县,当地人依靠这方水土手工酿造酱油

合江先市镇盛产酱油,酿制技艺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

清代乾隆元年(1736),随着川黔官办盐岸的建立,赤水河盐运兴盛,先市镇盐商船户、纤夫云集,酱油作坊增多。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乡绅创业“江汉源”酱园。为促进酱园业兴旺,在酿造、制曲、发酵时,在厂区内三官庙祭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以保佑制曲、发酵过程中气候、温度、湿度等适中,保证酱油品质好、出油率高。

民国中期,“江汉源”酱园与镇上另两家酱园厂合伙经营,更名为同仁合号。酱园有天然晒露发酵缸600多口遗存至今,远销香港。

20世纪60年代末,同仁合号先市酱园厂改制为国营

2000年,先市酱园厂改制为民营

工艺特征

酿造技艺禀赋川黔两省酒业酿造传统,依托传统技术,以当地优质大豆、小麦酿制,取赤水河谷优良环境及川黔独特气候。

合江传统种植的大豆、小麦生长期长,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出油率高,赤水河畔地下水,水质清冽,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等天然矿物质,为优质酱油酿制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在酿制过程所涉及的特定环境、空间、场所,以及展现这一技艺的相关器具、制品,尤其是酿制过程中传统的、特定的法则、规程及世代相传的技艺。经过一百多年连续不断地生产,在厂区内自然形成了多种有益的微生物菌类,为天然有益多菌种制曲发酵提供了条件,生产出的酱油具有独特风味。

工艺流程

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蕴含十三道工序,包括筛选原料、浸泡大豆、蒸焖大豆、摊凉豆料、拌和面粉、自然制曲、制盐水、移曲入缸、日晒夜露、自然浸油、暴晒浓缩、过滤澄清、灭菌罐装。

酿制酱油,除了讲工序,时长也重要。酿制酱油得从立春开始上锅,到立夏时翻缸,立秋时验缸,立冬时除霜,每一个节气都是酿造酱油的重要节点,3到5年后的又一个立春,一缸酱油才算走完历程。

在完成大豆整粒蒸焖后,天然野生菌种制曲这一工艺很重要,对于温度、湿度、时间节点要求很高,制曲的温度要保持在25℃左右,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工人的所有时间得围着制曲连轴转。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历史悠久,作坊建筑风貌依然,历史底蕴深厚,是传统酱油手工酿造技艺的实物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承人物

陈思维, 男,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合江县申报。项目名称:酱油酿造技艺(先市酱油酿造技艺)。

马超,2011年9月入选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保护措施

从2009年起,陈思维开始带徒弟,希望把先市酱油酿造手艺传承下去,培养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为了更系统地传承酿造技艺,先市酱油从2000年起收集整理建档酿造技艺资料,对百年老作坊、晒露场、酱缸进行修复和保护,使其得以完整保留。制订了6项保护计划:保护酿造环境的自然生态;坚守传统手工酿制;建立科学、严格的检测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培养技艺传承人;整理完善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编制成册;筹建文字影像档案馆以便科学化传承。

2020年12月,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第一批)公布,先市酱油入选传统调味品技艺类。

2020年10月,先市酱油酿造作坊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2006年,“先市”牌酱油商标由四川省商务厅公布为“四川老字号”。

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入选。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酱油酿造技艺(先市酱油酿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接待活动

2020年9月,“成渝双城记 川南新动力”全国主流媒体航拍四川大型采风活动,走进泸州合江县先市镇,探秘国家级非遗先市酱油是怎么酿造出来的。

2015年8月,全国网络媒体四川采风团记者一行走进合江县先市,参观、采访先市酱油酿制技艺。

公益行动

2020年以来,为协助脱贫攻坚,先市酱油对种植黄豆的贫困户,每斤黄豆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并将贫困户黄豆集中,派专人专车到现场与村民交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