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17:46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源于原重庆大学冶金系、机械工程二系和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冶金系起始于1935年创建的矿冶系,后更名为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二系始建于1960年,1998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建筑专科高等学校三校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起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的学院,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设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建筑材料工程系、装饰材料与工程系和中心实验室7个二级单位。
学院设有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设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开设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材料科学、材料加工、建筑材料工程和建筑装饰材料4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00余人。80多年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等专业人才5万余人。
现有在职教职工246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博士生导师58人,教授72人,副教授52人。学院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材料领域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人才。
学院拥有总面积19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实验研究设备6300余台套,设备总值1.9亿元。建有电镜中心以及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冶金-材料工艺实验大楼”。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以及教育部、建设部、重庆市及兄弟省市的省部级科技项目1000余项,承担了企业委托科技项目200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防科技项目。通过数十年的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冶金、材料科学、材料加工、材料成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环保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的完整科研体系,建成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基地,与600多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钢铁冶金、镁合金、材料加工及成型、核工业新材料、新型建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部分研究领域的科技实力已进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0项,部省级科技奖60余项。近五年(2012.6.1-2017.5.31),实到科研经费 超过2.7亿元;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300多篇;重庆大学材料科学领域ESI于2010年进入全球前1%,逐年向好发展,2017年9月已达到0.187%。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设于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后更名为矿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首次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创建于重庆菜园坝杨家花园。初期只有文、理预科,1932年成立文学院和理学院。1935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9月,校长、矿冶专家胡庶华在工学院下设采冶工程系,采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及冶金两组。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为矿冶工程系。
抗战时期,先后来矿(采)冶工程系任教的有魏寿昆、周志宏、周惠久、余名钰、何杰(孟绰)、林清之(斯澄)、蒋导江、邝英杰、马载之、蔡承云(女)、王绍瀛、刘纲、杨树棠、丘玉池等著名教授。使矿(采)冶工程系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系学生从三年级起分为采矿冶金两组。冶金组设有普通冶金、钢铁冶金、非铁冶金、电冶学、试金术、矿石分析等课程。该系拥有岩石实验室、矿物标本室和普通矿物分析镜、显微照相机等教学设备。
1952年9月起全国开展大规模院系调整,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及地质、采矿、冶金 3系专业会议期间,西南区小组即对西南区工学院的调整,提出了初步方案,并报经教育部批准。1952年9月初,西南文教部召开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调整会议。主要讨论“西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特别是重庆大学的调整方案。重庆大学由何鲁、郑衍芬、金锡如、宋殿宾、焦树梁、王际强、江泽佳、蒋导江等出席参加会议。1952年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发展为一所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设有11个系,将有色金属冶炼及有色矿开采两组调昆明,成为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的一部分,重庆大学矿冶系也分为冶金及采矿工程两个系。冶金系设有化学冶金和金属材料两个专业。
1952年至1966年,面对国家钢铁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培养钢铁工业的专门人才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适应此需要,在教学组织上相继成立了炼钢、炼铁、金属学、轧钢、冶金炉、冶金原理、化学等七个教研室。在专业设置上1959年以前只有钢铁冶金一个专业,1959年增设了轧钢专业,又于1960年增设了金属材料专业。至此,冶金系成为拥有钢铁冶金、轧钢、金属材料三个专业的教学单位,在校学生达1500人。1961年钢铁冶金专业招收了首届研究生。1980年以后合并拓宽为钢铁冶金(化学冶金)专业,1986年又新办的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为实现专业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997年遵照国家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重庆大学的钢铁冶金专业和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合并调整为冶金工程专业。
1980年,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冶金系更名为冶金及材料工程系。
1998年首次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又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合并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附录: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材料工程系历史沿革
1952年,西南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将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共6所院校的9个土木、建筑系(科)合并,于1952年10月6日批准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校址选在沙坪坝区北街83号(原西南师范学院校址),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新型大学。1953年9月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土木系调整来院。1954年5月25日更名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土木建筑类高等院校,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学院。1978年2月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1月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建筑材料工程系的前身是设立于1953年12月的土木系建筑材料教学小组(1953年12月,学院设置土木系和建筑系,土木系下设建筑材料等9个教学小组),1954年11月改为建筑材料教研组,1973年11月,建筑材料及制品教研组从土木系分出,与卫生工程系合并(1956年8月学院增设)为水气与建材系。1979年5月水气与建材系改名为城市建设工程系,1979年8月建材专业从城建系分出:成立建筑材料与制品系,后改称建筑材料工程系,陈惟时、潘双印、谢风举、岳昌年、林芳辉、黄佳木先后任系主任。蒲心诚教授和林芳辉教授1991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徐家宝教授为重庆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建筑材料专业于1959年开始招收四年本科学生,1961年将建筑材料专业改名为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1963年学院调整后设建筑材料与制品五年制等5个本科专业,1970年11月建筑工程材料及制品专业改为混凝土及制品专业,1982.11.18-28: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改为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本科四年制,后根据国家调整后的专业目录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84年月13日获得建筑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80年起培养),1989年10月蒲心诚教授被批准为建筑材料博士生导师, 1995年获得建筑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建筑材料课教学质量”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58.5.13学院与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建筑材料研究组(组长杨珏)等4个研究小组,1959年扩大为室,1960年1月发展为建筑材料研究所。
1964年 3月学院科学研究所下设石膏建筑制品研究组,1989年成立建筑材料工程研究所,另设立硅酸盐制品研究室、装饰材料研究室。历年来,在轻质膨胀大砖和页岩砖、含钛耐碱纤维增强矿棉水泥、灰砂硅酸盐混凝土及其制品、碱矿渣水泥和碱矿渣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及特细砂高质量混凝土,工业残渣利用及地方性胶结材料、混凝土热养护理论及应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轻质膨胀大砖和页岩砖等的试制与生产”1960参加省科技先代会并获奖章, 1958年起杨珏副教授开始系统研究细砂混凝土,1978年获得四川省科技大会奖和重庆市科技重大成果奖,1983年“沸腾炉渣水泥”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坑新工艺”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TRS隔热片新型室内装饰材料”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材系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学术交流,1959年1月苏联混凝土专家莫尔卡夫来院讲学,1989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灰砂硅酸盐建筑制品“学术研讨会,1990年苏联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克里文科院士被聘为外聘专家,1991年苏联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鲁诺娃院士应邀来学院举行接触硬化胶凝材料系列专题学术讲座。
【院长】黄晓旭
【党委书记】王敬丰
【副书记】邓扶平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邱贵宝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副处级)】张丁非
学院办公室
学院2013年在册教职工20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层次人才2人,“百人计划”4人。正高级50 人,副高级51人,博导53人。在编教师系列人员134人,具有博士学历的91人,占68%。全院离退休职工总数为239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3 名;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1人,国家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重庆市突出贡献专家1 人,重庆市百名杰出科技领导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
在职人员
离退休职工
学院办公室:常德俊、陈代宾、董志蓉、何玫、何修建、李天祥、李秀芳、刘高源、刘光碧、刘莉莉、吕荣中、罗国忠、任孟荣、田茂英、王成明、王平郊、王有治、吴盛华、吴世勋、谢积淑、余庆源、张魁瑶、钟国盛、周承惠、朱纯群
科研成果
已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其中“高质量包装用铝箔毛料与铝箔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2004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0日,新增项目2245项,新增合同经费140062.5万元,新增合同国拨经费59180.3万元。代表性项目如下:
教学成果
近五年来,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0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知识、素质、能力”为主线,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与科学基本知识、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能在材料、机械、航空航天、环保、能源、建筑、交通等行业从事与轻金属材料、钢铁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专业方向
本专业(方向)创建于1960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材料专业之一,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大部分有国外著名大学留学经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本专业(方向)结合专业改造和优化,以金属材料为基础,向高性能新材料领域拓展,强调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并重发展,注重培养高级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在全国重点高校的同类专业中,本专业(方向)在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很强实力,尤其在轻合金材料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本Y专业(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强,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干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与功能材料学、金属热处理(原理、工艺及设备)、材料结构与缺陷、材料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金属材料学、先进轻合金材料与技术等。
就业方向:可在机械、能源、冶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化工等工程领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材料的设计、研究、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及大专院校的教学等工作。
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方向
本专业(方向)创建于1959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建筑材料专业之一,在国内建材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毕业生一直是建材领域各大企业和研究机构优先吸纳的对象。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
主干课程:材料前沿专题、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硅酸盐物理化学、建筑力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建筑材料性能学、混凝土工程与技术、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化学建材等。
就业方向:建筑、铁道、交通、水利、能源等工程领域的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公司、质量监督与检测机构、研究和设计院所,建设行政管理机关,建材生产企业以及大专院校等。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在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材料制备与成形,以及材料性能和功能检测分析等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材料加工工程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为87%,其中包括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及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材料加工工程系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研究,与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有密切合作,研究领域和方向涵盖从纯科学理论到应用科学,以及从传统金属材料到高性能先进尖端材料等材料的制备及成形加工的诸多方面。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强,毕业生遍及国内外。
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金属热处理原理、工艺及设备,金属材料学,材料物理性能与功能材料学,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金属轧制工艺学,金属塑性加工车间设计,轧制成形设备机电一体化,材料挤压、冲压成型原理及设备,塑性加工过程模拟及自动控制,成形力学等。
就业方向: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方向是材料研究院所、超大和大中型材料生产企业的支柱专业,多数毕业学生已经成为研究院所及钢铁等企业的管理及技术骨干,部分毕业生已经走上国家、省部级和厅局级领导工作岗位。毕业生可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以及钢铁、能源、机械、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研发、设计和教学等。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程方向
建筑装饰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已经在房地产开发、建筑建造、房屋消费、家居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动了建筑装饰业的繁荣和发展。提高装饰业的科技含量迫切需要一大批从事建筑装饰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来提高行业的素质,带动行业向高层次发展。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装饰材料工程及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装饰材料及质量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及建筑装饰材料研究、开发、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装饰材料及质量检验、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与检测、构成、三维动画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经济、电路及装饰照明设计、建筑构造、建设工程监理等。
就业方向:可在建筑装饰公司、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工程监理公司、质检部门、研究所、政府机关、工厂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及大专院校的教学工作。
冶金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了解冶金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系统掌握冶金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冶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自学能力,能在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科研、设计、咨询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① 具备冶金工程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冶金过程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了解冶金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②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技术改造、研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冶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③ 具有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能够综合考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及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④ 具备前沿信息获取、职业规划、自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在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科研、设计、培训与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始于1956年创办的锻压和铸造、1973年创办的焊接三个专业。1979年三个专业组成机械工程二系,1998年专业整合后成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并进入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同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的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拥有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每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20余名、博士及硕士生60余名,是国内材料成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所培养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由于本专业择业面广、市场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材料成型学科基础知识与应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科技创新与管理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针对以金属为主、同时包括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等各类工程材料的成型原理、工艺及装备等内容,系统学习和研究通过铸造、锻压和焊接等手段改变材料的宏观形状、微观结构以及组织性能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经济、信息与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综合性与应用性强、适用面广等特点。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子电工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测试与控制、铸造工艺、铸造装备、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模具设计与制造、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先进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型CAD/CAE/CAM、工业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能够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电力、电子、信息及机械制造和装备等相关行业,从事材料成型与加工、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管理与质量控制等工作,亦可在教育、科研、商贸、管理等部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