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1 16:51
重庆市艺术研究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系重庆市文化广电局直属艺术科研事业单位。
成立于1985年1月,原名重庆市川剧研究所,1991年12月更名为重庆市艺术研究所,是重庆市文化艺术领域中唯一的社会公益型专业研究机构,下设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室、当代文艺研究室和资源信息咨询部。现有职工29人(在职职工19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和副研究馆员5人,助理研究员和馆员5人,会计师2人,研究实习员和助理馆员5人。
该所以艺术理论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兼及文化发展战略、傩文化、影视等文化艺术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基础理论与现状研究并重的科研特色。
20年来,该所在艺术理论、现状应用理论以及戏曲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海内外已经出版了《袁玉堃舞台艺术》、《陈桂贤舞台艺术》、《邹西池舞台艺术》、《川剧名丑赵又愚》、《川剧艺术形象谱》、《川剧剧目摭编》、《川剧传统剧目选集》(1-6集)、《艺海轻舟》、《艺海寻贝》、《戏乐剧韵》、《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浅谈》、《重庆戏曲志》、《李渔戏曲艺术论》、《艺苑探幽》、《迁想妙得》、《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接龙阳戏》、《江北阳戏》、《酉阳阳戏》、《诀罡谱》等各类专著近50部,在全国多种报刊上发表了论文500余篇,共完成出版和编辑研究成果2,800余万字,并多次承担国家部委和省市级科研规划项目。有近60项成果荣获了全国、省、市的奖励。特别是列入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的《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分别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三等奖、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重庆市首届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
同时,承担了重庆市文化局主编的《重庆文化艺术志》、《壮丽的长江三峡文化长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论文艺》、《重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重庆民间歌曲集成》、大型画册《重庆文化风采》及《重庆文化概览》等课题的主要编撰及出版工作;完成了《重庆市文化事业“九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重庆长江三峡文化长廊建设纲要》、《重庆市文化队伍建设规划》、《重庆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参加了被列入国家“八五”计划项目的大型画册《中国巫傩面具艺术》的编委和摄影工作。
该所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多次受到文化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的表扬及肯定,其编制的《“接龙吹打乐”申报书》被文化部作为全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范本。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该所的理论研究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向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为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段 明 所长、书记、副研究员
谭小兵 副所长
段 明,男,重庆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副研究员。重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重庆文化》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重庆戏剧家协会理事、理论研究部主任。
从事美术设计和文化艺术、傩文化等理论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凌汤圆》、《井尸案》、《古琴案》等10余个大小戏的设计和大型画册及书刋的众多装帧设计,其中有的设计获省级优秀作品二等奖。在全国、省、市级和海外报刊上发表了近100篇文章。参加了《重庆戏曲志》(舞台美术、人物传记、演出场所)、《川剧艺术形象谱》等8本书的撰写和编辑;在台湾出版了《酉阳面具阳戏》专著和《江津道教科仪本资料汇编》一套及《李市道教神霄派丧仪总论》,还与人合作编著出版了《诀罡密谱》一书;在已经发行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论文艺》一书中任编委、编辑组副组长、执行编辑,该书获四川省社会科研优秀成果特别奖;主编了6部专著和大型画册,其中,《艺海轻舟》获四川省社会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及撰写出版发行的工具书《川剧剧目摭编》(与人合作)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系列入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已出版的《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一书的副主编、主要撰稿者,该著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也是列入全国艺术科学“九五” 规划课题并已出版的《壮丽的长江三峡文化长廊》专著的纲要主笔和总撰稿人之一;还是对外宣传大型画册《重庆文化概览》(中英文对照)和大型纪念画册《重庆文化风采》的主要策划、编辑、装帧设计者,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发行的专著和论文,共计400余万字,并多次获省、市级的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和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优秀论文奖。还获重庆市宣传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和3次获重庆市文化系统优秀党员称号,连续七年获重庆市人事局颁发的年度优秀证书。
男,研究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四川傩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理事、重庆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
胡天成同志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生班学习至2005年,共撰写、出版了《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巴渝民俗戏剧》、《接龙阳戏》、《接龙庆坛》、《接龙延生》、《接龙丧戏》、《双河丧仪》、《李渔戏曲艺术论》等理论专著共12本(其中4本与人合著)约670万字,发表论文150余篇150余万字,编纂、出版《接龙端公戏》等资料汇编2套3本约200万字,主编、出版《艺海寻贝》等学术专著4本60余万字和学术刊物《渝州艺谭》35期460余万字,还主持编写、出版《接龙吹打乐》、《木洞山歌》等专著3本约130万字,共计约1700万字。以上专著和论文获10余项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其中由胡天成主撰、主编的230余万字的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2001年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图书三等奖,2004年又在重庆直辖以来600余件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论著参评中,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在26本获奖论著中名列第二,2005年12月27日《中国文化报》公示,拟获全国艺术科学第二届优秀成果三等奖。
胡天成的仪式戏剧理论,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先后参加了在大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举行的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被台湾清华大学聘为研究员,并邀请去该校讲学;部分研究成果被列入国际傩文化成果展,并长期收藏;其业绩编入《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中华英模大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50多种辞书,并获江泽民、李鹏题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证书等殊荣。
原名李良球。男,汉族,研究员。戏曲理论家,俗文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分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特约编审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暨四川学会首届会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1949年7月,在上海参加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后编人文教队。到渝后,参加文管会文化接管工作。50多年以来,一直在重庆市文化局系统从事戏曲理论、川剧改革及俗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工作。1953年即与川剧艺术大师周慕莲合作,出版了《川剧 <情探>的表演艺术》专著,开创了川剧表演艺术研究的先河,受到全国戏曲界的推崇。后在北京、上海、四川、重庆、西安等地国家出版社出版了9部著作,在各地报刊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共约300万字。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多项科研课题,其中4项获省、市优秀科研成果奖。多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在全国有影响的主要著作和主编的作品有《川剧艺诀释义》(王朝闻序)、《竹琴三国志选》(赵景深序)、《川剧艺闻录》、《火花衣》、《雁来红》、《川剧词典》(与人合作)、《川剧艺术形象谱》(与何冶合作,汉英对照解说),以及论文《人气神气猴气——关于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特点》、《明清俗曲的美学特征》、《川剧喜剧形态论纲》、《改则兴 变则通》、《戏海观潮》等。200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戏曲研究文集《迁想妙得》(张庚序)。主要业绩已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
1991年8月离休。1998年重庆市文化局任命为《重庆文化艺术志》副主编兼执行副总纂主持编辑工作,此书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离休至今已撰写、发表戏剧、戏曲论文多篇,共约10万字,应邀参加了上海、云南、贵州、陕西等9省、市国家艺术科研专著的特约审稿工作。
笔名达闻、文锦。副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音乐家,戏剧理论家、社会科学家。 1941年生于四川省泸州市。1963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曾就职于四川省歌舞团任演奏员,重庆市川剧院任作曲、乐队指挥、队长、艺术室主任,重庆市文化局任主任科员,重庆艺术学校任全面负责副校长,重庆市艺术研究所任副所长、正县级调研员。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戏剧家协会理事,重庆评论家协会会员,历任民盟重庆市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重庆名人事业促进会理事,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委员,政协重庆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邀顾问编委,《当代中国人才库》名誉主编,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湖南省东方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顾问,重庆商学院巴渝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热爱民族艺术事业,勤奋努力,善于思考。艺术理论方面,对民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