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评级

更新时间:2024-07-12 10:03

银行信用评级(Bank's Credit Rating) 是对一家银行当前偿付其金融债务的总体金融能力的评价,它对于存款人和投资者评估风险报酬、优化投资结构、回避投资风险,对商业银行拓宽筹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降低筹资费用,对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效率,消弱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运行的波动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银行信用评级一般包括三个步骤:首先,估价银行独立的财务实力和外部营业环境 便确定其个体评级;然后,确定一个支持评级;最后,综合个体评级和支持评级这两个不同因素,经过专家会议讨论,得出银行的信用评级

评级过程

银行信用评级的过程与对其他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过程基本相同。对一个发债人的完整的评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最初评级(一般由发债方确定时间)和评级审议及变更(通常由评级机构主动发起)。不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方法也略有不同,最大两家公司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做法代表着最常见的评级方法。两家机构都是先由评级公司职员与申请评级公司的管理层和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这些会谈中,评级公司收集进行信用评级所需的公共和独有信息,并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及当局的政策。分析员依据这些信息为评级委员会准备一份报告,由评级委员会来确定评级。

最近几年,穆迪和标准普尔还分别提供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做为信用评级的补充。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表明了评级机构对未来6-24个月中可能导致评级审议的因素的看法。这些审议一般表示为积极(情况有所改善),稳定或消极(表明基本情况恶化)。

第二阶段是评级审议及变更。在初步评级后,评级机构继续观察发债方的经济和财务状况。当评级公司的分析员认为发债人的经济状况有了重大改变,或由于事态发展要求不得不变更评级时才对外宣布开始对某个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进行审议。此后,评级机构通常接最初评级的程序对被审议的发债人进行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发债人的信用等级。一般被审议发债人的信用等级多被调整。以穆迪公司为例,其2/3的评级审议以评级变更告终。

评级方法

银行信用评级过程虽然与其他债券发行人的基本相同,但由于银行是特殊企业,是高风险企业,因此银行信用评级远比一般企业评级要复杂得多。常用的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是以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为上限,在比较该国银行的实力后,得出某家银行的信用评级。但也有例外,如某银行得到其他国家银行的出资或其他支持时,该银行的信用评级可以高于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在对银行进行评级时,不另外进行主权评级,而是使用已有的主权评级结果,因此有关主权评级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分析目标

(1)经营环境。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分析一国的整体经济和金融状况(该分析可从主权债务评级及主权债务和存款评级上限反映出来)、该国银行在该国经济及金融界中扮演的角色、监管当局的素质、未来监管趋势的转变及银行与监管当局的关系、银行从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获得支持的可能性、企业倒闭对金融体制健全性的影响等。

(2)所有制及经营权。所有制不同,银行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不同,政府对其干预的程度和支持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对银行进行评级时要充分考虑所有制因素。

(3)管理水平。首先是分析管理层是否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即:能否找出并能有效、持续达到风险与回报的最佳投资组合;能否沿着这条最佳风险回报投资组合曲线发展。其次是对管理层的能力、经验、直觉、承担风险的意识赝讯及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密程度、银行内部风气等进行分析研究。

(4)营运价值。分析银行的营运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银行系统的营运价值。主要是分析银行受保护的程度、营业地盘及市场准入情况;二是银行本身的营运价值。这主要是分析银行的经营效率(如电子化水平、商品种类和行员数量等)、银行实力(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管理层的知识水平、经营策略、目标及经营的一贯性、各种业务的发展潜力等。

(5)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衡量银行创造价值及通过增加收益,提高风险保障的能力。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平均盈利资产收益率、利息增长率、净利息变动率呆账准备金与税前利润的比率、税前利润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支付股息增长率、营业支出与平均资产的比率等。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分析收入的来源及趋势、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支出情况、信贷情况、盈利及亏损的异常变化情况、净利息收入增长情况、净利差变动情况及其他业务盈利情况。

(6)风险程度与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业务的有机部分,风险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银行稳健与否的最重要内容。在分析银行风险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分析采取以下数量指标:呆滞贷款与贷款总额比例、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资本金+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贷存款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例(资本金十长期存款)与长期资产比例、稳定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比例等。定性分析主要分析银行现在与未来的资产结构及质量,分析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及流动性等。

(7)经济资本。分析银行的资本状况时,主要对银行的法定资本水平、经济资本水平、经济资本与整体风险的相关性、银行盈利能力、发行新股的能力。内部资本分配情况等进行分析。在分析资本充足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数量指标:一级资本比率、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BIS)、股东股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权益性股本与股东股本比率、资本产生率等。

发展趋势

其一是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建议利用外部评级计算银行的风险资产,进一步地肯定并提高了银行评级的重要性。新协议将最低资本标准、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自律——“三大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协议的核心原则,重点在于风险确定和风险管理。新协议指出,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和商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为准确地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新资本协议给出了两种可选用的方法:一是对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可以将其内部评级作为基础,确定其信用资产风险权重,依此计算资本充足率。二是利用外部评级(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的评级)来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权重。

其二是随着银行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转变,银行评级方法和银行监管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作用是金融中介,而信息时代的主要作用是信息中介。这就要求评级机构及监管当局采取新的评级方法和监管方法。据介绍,世界各大评级机构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评级方法,其基本思路是:调整评级内容,将原来评价银行的五大类指标(资产质量、资本比率、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流动性)调整为风险状况、回报率和资源效率等几个方面,并以客观评级法为主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银行进行评级。

发展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资本市场中“用脚投票”的规则以及对自身股价波动的关注必定会增强银行对自身信用评级结果的重视程度。更不用说评级的好坏还决定了银行在市场的融资能力

二是利用各种措施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识。监管当局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由政府推动将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经营信誉、经营业绩相结合,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银行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重要的经济主体都应该经过信用评级,金融机构必须进行信用评估,客户有权指导它们的信用情况,并以此进行业务选择。

三是尽量扩大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范围。将银行信用评级的结果与新业务的准入、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重大投资项目的许可乃至对银行规模和发展的控制以及对高管人员的考核和管理等方方面面重大的经营事项联系在一起。

注意事项

1、 银行的分类:不同的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同,自身的实力以及可能得到的政府支持程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偿债能力。例如政策性银行通常对政府的一些政策性业务依赖程度很高,并且因为受到政策的影响而导致资产的质量较差,但会得到很多的政策倾斜以及其他形式的资助,因为这类银行的财务实力级别较低,但其债务/存款级别却可能保持与国家级别相近的高信用级别。

2、分析不同的银行业务:不同的银行在业务的重组和重要性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受到市场的影响程度以及业务的品牌价值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例如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是影响银行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分支银行而言吸纳存款是一项基本的业务,因此分支机构的数量多少是影响银行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吸纳存款以外,抵押贷款、私人信用贷款、消费者信用卡业务等也是组成零售业务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监管的放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原有的储蓄资金逐步转化为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等其他投资产品,这使得银行的储蓄吸纳面临一定的竞争和挑战;与此同时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多银行客户通过新的渠道开展业务,如电话银行业务、网络银行业务等,显然,如果银行不能提供新的、非中介化的产品以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将逐步丧失原有的品牌优势。对于批发银行业务来说,也是如此。

3、银行使用模型的分析: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发并使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和资本的配置。以私人信贷为例,在发达市场中,越来越多的银行使用不同的评分模型来对私人信贷进行评价,业务品种覆盖住房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私人非担保贷款信用卡业务等。然而银行采用的这些评分系统大多建立在私人的行为以及过去的偿付记录上,对风险的揭示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因此评级人员需要对这些评分系统或专家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了解银行对这些评分技术的使用情况。

在批发业务中,许多银行会采用内部评级法来衡量对公业务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这些内部评级法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也应该是评级人员关注的重点。

4、银行所处的地域分析:尽管很多评级人员在分析银行的信用级别时,都考虑了银行所在国的主权级别或国家风险,但在得出最终的信用级别时,银行所处的地域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除了经济水平、监管环境不同之外,在会计制度的透明性、法律保护的完备性、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评价发展中市场的银行时,财务数据和财务比率的运用就应该更加谨慎。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中市场财务披露通常较为简单,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的严格程度也要弱于发达市场,因此这些市场中的银行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可能不能够全面地反映该银行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考虑到发展中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的特点,银行所披露的过去的财务数据对未来的预测力也大为降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