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14:01
妆奁,汉语词汇,拼音:zhuāng lián,释义:原指女子梳妆打扮时所用的镜匣。后泛指随出嫁女子带往男家的嫁妆。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家是孤儿寡妇,没甚大粧奁嫁送,不过随常粗布衣裳。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我家也要备些薄薄妆奁,一时如何来得。
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亲戚怜他,替他另娶今妇为妾。那妇人妆奁丰厚,洵得以存活。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中丞》: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匳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清 昭梿《啸亭杂录·满洲嫁娶礼仪》: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赠粧奁嫁赀视其家之贫富,新壻乘骑往谢。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我为了玉成他出国求学的志愿,变卖了我娘家给我陪嫁的所有妆奁饰物。
妆奁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历史十分悠久。中国传统造物追求“器以载道”的意境,妆奁的发展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国秦汉时期,多为漆器妆奁,是名望贵族才能享有的。经过唐宋变革进入宋代平民社会以后,人们在追逐器物精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器物的实用性,这使曾经昌盛一时、适合席地起居的汉式漆奁逐渐演变成适合垂足而坐的多层套奁。随着明式家具的大发展,妆奁最终演变成了大型梳妆台和便携式梳妆匣。
妆奁的变化同古人坐姿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汉代小巧的漆奁是适合席地而坐时代的,垂足而坐的坐姿在宋代最终确立下来,室内家具逐渐增高,大型梳妆台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家具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用贵重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等制作的妆奁。妆奁的款式设计继承多为折叠式梳妆匣,外形小巧,便于携带,上盖打开,可支起镜子,匣内置多个存放梳妆用具的小屉。
在战国秦汉时期,多为漆器妆奁,是名望贵族才能享有的。依据妆奁主人的社会阶层、身份及化妆的复杂程度,子奁的数量一般为三、五、七、九,子奁组多的一例是曹女巽墓出土的长方奁,其中有11个子奁。
西汉时期,贵族阶层男男女女都要梳妆。他们对化妆的要求非常高,而多子奁形制多样,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标准。有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精巧地贴合着圆形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