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奁

更新时间:2024-03-28 14:01

妆奁,汉语词汇,拼音:zhuāng lián,释义:原指女子梳妆打扮时所用的镜匣。后泛指随出嫁女子带往男家的嫁妆。

释义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亦作“妆匳”。

出处

北 周庾信镜赋

例句

1、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物。

北 周庾信《镜赋》:暂设粧奁,还抽镜屉。

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之三:只有朝陵日,妆奁一暂开。

刘禹锡泰娘歌》: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鑪侧倾寒灰。

白行简李娃传》:帏幙帘榻,焕然夺目;粧奁衾枕,亦皆侈丽。

徐照《清平乐》词:贪教玉笼鹦鹉,杨花飞满妆奁。

明 高明《琵琶记·两贤相遘》:寳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夫人妆匳衣服在此。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都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黛玉)忙开了李纨的妆奁,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

2、嫁妆。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布)连夜具办粧奁,收拾宝马香车,令宋宪魏续一同韩胤送女前去。

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家是孤儿寡妇,没甚大粧奁嫁送,不过随常粗布衣裳。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我家也要备些薄薄妆奁,一时如何来得。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亲戚怜他,替他另娶今妇为妾。那妇人妆奁丰厚,洵得以存活。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中丞》: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匳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昭梿啸亭杂录·满洲嫁娶礼仪》: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赠粧奁嫁赀视其家之贫富,新壻乘骑往谢。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我为了玉成他出国求学的志愿,变卖了我娘家给我陪嫁的所有妆奁饰物。

历史沿革

演变

妆奁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历史十分悠久。中国传统造物追求“器以载道”的意境,妆奁的发展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秦汉时期,多为漆器妆奁,是名望贵族才能享有的。经过唐宋变革进入宋代平民社会以后,人们在追逐器物精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器物的实用性,这使曾经昌盛一时、适合席地起居的汉式漆奁逐渐演变成适合垂足而坐的多层套奁。随着明式家具的大发展,妆奁最终演变成了大型梳妆台和便携式梳妆匣

妆奁的变化同古人坐姿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汉代小巧的漆奁是适合席地而坐时代的,垂足而坐的坐姿在宋代最终确立下来,室内家具逐渐增高,大型梳妆台也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家具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用贵重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等制作的妆奁。妆奁的款式设计继承多为折叠式梳妆匣,外形小巧,便于携带,上盖打开,可支起镜子,匣内置多个存放梳妆用具的小屉。

等级

在战国秦汉时期,多为漆器妆奁,是名望贵族才能享有的。依据妆奁主人的社会阶层、身份及化妆的复杂程度,子奁的数量一般为三、五、七、九,子奁组多的一例是曹女巽墓出土的长方奁,其中有11个子奁。

形状

西汉时期,贵族阶层男男女女都要梳妆。他们对化妆的要求非常高,而多子奁形制多样,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标准。有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精巧地贴合着圆形漆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