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语

更新时间:2023-12-12 21:27

闽北语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古闽之建宁道建州(今建瓯)地区,以建瓯话为代表。闽北语属于历史最早、影响力较大的闽语之一,由古汉语发展而来,保留了古汉语中众多的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汇构词方法。闽北语的别称有闽北话、建州话、闽越语、建瓯话。

简介

闽北语属于闽语,通俗的叫闽北话,又称建州话、闽越语、建瓯话,以建瓯话为代表,内部各语互成分支,有建瓯腔、建阳腔、浦城腔、松溪腔、南平腔、政和腔、顺昌腔、武夷山腔等八个腔。建瓯古时为建安郡、建州建宁府的治所在地,为闽北政治文化中心,语言为闽北通用。

闽北语由古汉语发展而来,保留了古汉语中众多的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汇,构词方法,如:闽北讲“脸”为“面”(音:mīng),“锅”为“鼎”(音:diǎng),“筷子”称为“箸”(音:dō或dṳ̄),“说”称为“曰”(音:“ua2”),“右手”称为“正手”,“左手”称为“反手”,“走”称为“行”,“跑”称为“走”。例句:“佢新妇嘅囝仔生得甚雅视”(他儿媳的孩子长得很漂亮)。半暝嬉手机,日当讨寐憩(半夜玩手机,白天想睡觉)。因闽北地处史上百越分布带,此外还融入了百越语言,有少数一些类于百越语言的构词方法,如闽北语将“客人”讲成“人客”,“母鸡”讲成“鸡母(鸡牳)”,“纸钱”讲成“钱纸”,“痨病”讲成“病痨”,“萤火虫”讲成“火萤虫”。其次,部分闽北语有部分词汇属于有词却无字可写,如:动词“lă”,所对应的汉语意思有两种,一是“舔”,二是“涂”,表示的是一种贴近的来回动作。《武夷山志》中有载,“武夷山方言属于汉语方言,与壮侗语族的百越语言有关。”

分布

闽北语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古闽之建宁道建州地区,今福建地区的建瓯市、浦城县(城关以南)、延平区(城关除外)、政和县顺昌县(东部乡镇)、松溪县建阳区武夷山市等地。新加坡及台湾部分地区、意大利

发展历史

闽北语诞生于秦朝,闽北语本无文字,涉及关于闽北语文字的书籍为一本叫《建州八音》的书北语中的汉语词成分,对有音无字的非汉语词汇部分未做收集部分采取训读汉字记载。后来有人借用注音字母与汉字夹杂书写的文字来记载闽北语言,就此创造了闽北语文字,这种文字叫着“武夷字书”,简称作“夷字”。此本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林端材所著,是一本关于闽北字韵的字典,收入了许多闽北的方言字。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西欧传教士也曾造过一种罗马字母基督教会内不懂国语的闽北的人士使用,名为《Gṳ̿ing-nǎingLô̤-mǎ-cī》即《建宁罗马字》,保留的有用该罗马字的写的《圣经》。

受战争影响使用人口范围大大缩小

闽北的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将乐、顺昌等县市在宋朝以前这里曾经通行闽北语,由于北方土地被金人占领加剧了利益集团对农民的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利益集团的佃农,在赋税繁重的情况下,整个南宋时期闽北各地发生过多次的农民起义,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锐减,一些文人描写了当时的惨况:“前村不复炊烟起,长似清明寒食时”,“江闽五十邑,荆棘五千里”。在宋廷的奖垦下,江西抚州、信州一带的人大规模向闽北移民,填补当地的人口空间,严粲在《兵火后还乡》中写道:“旧时巷陌今谁住,却问新移后来人”。这“新移后来人”便是翻过武夷山的赣人。这些定居者大体按路程的近远而递减,邵武军最多,南剑州所属的将乐、顺昌其次,建州所辖的西片崇安、建阳又次之。《福建省志》将这次移民称之为“第二次赣人入闽”。

正统九年(1444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邓茂七起义),其势威震八闽,波及赣南、粤北,明王朝派兵残酷镇压,起义军失败后,被杀戮无数,人口大为减少,自此原本通行闽北语的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尤溪县由于战乱影响人口减少后被赣人,客家人,闽东福州人,闽南人迁入开始受到闽南语、客家话、闽东语、赣语和延平城关“土官话”的较大影响而从闽北语分离出去。

朱熹与闽北语

南宋诗人朱熹闽北方言仍存在对应关系,应该重新估计《诗集传》叶音的语音价值。

闽北的现代语言区划与历史行政区划

现代语言区划和历史行政区划不是同一的概念。前者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特点;后者是研究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地理的分布与变化。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使现代汉语方言区划与历史行政区的关系特别密切。从闽北来看(这里所说的闽北,是地理的概念也是历史的概念),这种密切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府(二级政区)为单位,内部有较大的一致性,而且方言区划和历史行政区划基本上是重合的,即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语,分布于建瓯、建阳、崇安、顺昌(东部乡镇)、浦城、松溪、政和六县,与历史上建宁府行政区划相重合;以邵武话为代表的闽赣话,分布于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包括顺昌(西部乡镇),将乐六县,略大于历史上的邵武府行政区划;而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语,分布于永安、三明沙县、包括尤溪四县,则略小于历史上的延平府今(南平)行政区划。

对于上述闽北的语言区划与历史行政区划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权威方言与政区中心变易的关系行政区划的政区中心一般都是该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时尚的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城市,一般人的语言心理也是尽量靠拢这个中心的。因此行政区划的政治中心的方言,常常制约着该区的语言,起着某种约定俗成的作用。一旦中心城市变换了,那么当地的方言也势必随之变换。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东汉建安初,福建境内最初设置的五个县,闽北有建安(建瓯)、南平(延平)、汉兴(浦城)三个。三国吴永安三年(260),闽北置建安郡,“领建安,建平(建阳)、吴兴(浦城)、东平、将乐、昭武(邵武)、绥安(建宁、泰宁)、延平(南平)、侯官、东安等十县。五代晋开运三年(946)置剑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邵武军,明洪武元年(1368)复建宁府,改南剑路延平府邵武路邵武府,闽北境内三府并立。延平府管辖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六县;建宁府管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七县;邵武府管辖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四县。因此,建瓯、邵武作为二级政区——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由来已久,对该区方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而形成了以其方言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区和闽赣语区。

二,方言分区与交通地理的关系。古代的交通中,河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河流有舟船的便利;二是山地丘陵地带的河流虽没有航运之便,但是河谷平地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交通的通道。尤其是山地和丘陵地带,移民往往是溯河而上或沿河而下。河流的沿岸也往往是可以垦殖的山谷平地,所以在沿河流域常常形成经济区。而同一经济区由于居民频繁的相互交往,其方言也自然容易接近,同时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这样流域或经济区也自然的会形成一二个中心城市,所以古代的县城多是沿河谷而设置的。尤其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不同河流的两流域之间,因为有高大的分水岭阻隔,阻碍了彼此经济区在社会、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所以方言亦比较不容易接近。闽北属于武夷山脉的中低山地,闽江上游的几条支流——富屯溪、金溪、建溪、沙溪呈扇形分布,支流之间有明显高大的分水岭。由陆路移入福建的汉人,最迟在东汉末年已越过仙霞岭,经浦城和崇安两地,进入建溪流域,移殖到建瓯、南平、建阳等处,随后又散布到整个建溪流域,形成了闽北方言片。另一部分人也许走得更远,溯沙溪到达沙县、永安一带,形成了闽中方言区。而由江西地区移民经过临川越武夷山进入福建,然后散布到整个富屯溪和金溪流域,因此邵武一带的方言一开始就与闽北方言有所区别,发展到后来形成更大的差异,以至与闽西北的客家语有不少共同之处,形成兼具闽、赣语的闽赣方言片。至于属于闽赣方言片的顺昌,将乐,历史行政区划却属于延平(南平)府,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顺昌原由将乐划出建县,而将乐亦原属邵武,只在后来划归延平(南平)府管辖,两地的方言发展到现在,则有了更多的闽北方言的特色。

闽北的方言与历史行政区划尽管有不尽一致的方面,但有特殊现象的只有浦城方言和南平城关的北方方言岛浦城方言属于吴语已由来已久。因为浦城是古代浙闽的交通要冲,第一批由陆路入闽的汉人即是东汉末从会稽过浙南经浦城到达闽北,永嘉丧乱,中唐、唐末五代以及两宋之际的北来移民,依然沿着此路入闽。所以浦城不仅从东汉末年以来就有吴语居民定居,而在后来跟吴语本土也一直保持联系。比较今天的浦城话和浙江吴语的异同,可以发现它不仅与毗邻的浙西南接近,并且兼有浙北的特点。南平城关北方方言岛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宋末至明初客家人移居闽西的结果,打破了今天方言分区和流域区、历史行政区之间奇特的重合现象。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是一本记录闽北方言的字书。为了方便根据发音方便找到需要的字,《建州八音》按照作者排定的声韵系统汇辑编排,以音统字。每一字的发声由“字母”(即今韵母)、“音韵”(声母)、“音”(声调)三部分组成,三十六“字母”为纲,十五“音韵”顺次与之拼合为体,以八音序之成字。据今人潘渭水研究,《建州八音》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建玉融(今福清)人林端才(字正坚氏)所著,模仿了《戚林八音》的体制,是研究福建西北地区古代方音的宝贵文献。以下《建州八音》序与例言由潘渭水校订,浑无向标点。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序及例言

三经,治世之书,而《尔雅》与焉。其体详于训诂,盖字学之权舆也。厥后如许氏之《说文》精于形象,沈氏之《四声谱》妙于音韵,以及《洪武正韵》。国朝《康熙字典》荟萃群书,允称瀚海轨范。而求其易于齐民方言、将音觅字者则莫便于闽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义》。顾是书也,吾辈虽同志趋向,惜建属地异语,殊难以习学省音。今特因其音韵,依其体格,将原谱“春花香秋山开”三十六字母改为“时年秾梅儿黄”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乡谈汇成是集,俾得互参便阅,不至伤于脱略。其以开宗学捷径,殆亦补《尔雅》所未备欤。至于三十六字母与乎一字调出上下各四声,以及十五音韵,俱载《例言》,兹未及详也。

乾隆六十年季秋月题于建州芝山书屋

例言

一是篇之理,先宜熟读“时年秾梅儿黄”三十六字母。次则凡一字母,均以“柳边求气直、坡他曾日时、莺问语出非”三句定出十五声。然后每声又顺口调为清浊高下各四声,则字随齿牙唇喉舌而得矣。

何谓凡一字母定出十五声?譬如是开首“时”字字母,则将“柳边求气直”十五韵逐字俱贴在“时”字音,一类之声就从“柳”字上呼起:柳(黎)、边(闭)、求(计)、气(器)、直(帝)、坡(疲)、他(剃)、曾(之)、日(呢)、时(时)、莺(意)、问(眉)、语(霓)、出(砌)、非(戏)。此谓之间隔交呼是也。馀仿此。

何谓每字又顺口调成清浊高下各四声?譬如八音第一字是“之”字,则调之八音曰“之志指即芝志集字”。盖“之志指即”四声是为清高,“芝志集字”四声是为浊下。馀仿此。

一取字之诀,须要先调八音,次寻字母。谨记八音第一音为要,即以第一音从“柳”字顺呼,直至非韵,考遇便觅得字母矣。但看欲取何字,假如欲取“系”字,则先调八音曰“兮戏喜翕希戏言尸 系”,就将八音第一音“兮”字呼作“柳(黎)、边(闭)、求(计)、气(器)、直(帝)、坡(疲)、他(剃)、曾(之)、日(呢)、时(时)”,便得“时”字字母矣。又于“时”字字母支内将“兮”字本音从“柳”顺呼,十五音内考遇何韵是“兮”音即止。今以首音“兮”字考遇在“非”字韵便逢“兮”字,再挨数至第八环,“系”字便可见。馀仿此。

一是法只须“时”字母以“柳边求气直”十五声为音韵,熟读百遍。其馀字母之声不待思索,意到声随,自然流出。盖有增之不得,减之不能。循是可以知诸韵之法,其味无穷。学者宜精心细察,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三十六字母:时年秾梅儿黄 犁田园种茄麻 吴舍正皮(右边还有一个立刀旁)鱼脐 油茅厝园桐发 放茶峨阳蟠蛇 人贩柴南桥过 (内“种”同“秾”,“厝”同“茄”,实只三十四字母——原注)

十五音韵:柳边求气直 坡他曾日时 莺问语出非

八音上:之志指即 八音下:芝志集字

学者照建语先读八音二句——“之志指即 芝志集字”,次仍以建语读三十六字母以及十五音韵三句,然后间隔交呼一类之声,各念百遍至于极熟,方能生变,触类旁通。

再将“时年秾”三字母间隔交呼一类之声为式:

“时”字母便呼曰:柳(黎)、边(闭)、求(计)、气(器)、直(帝)、坡(疲)、他(啼)、曾(之)、日(呢)、时(时)、莺(噫)、问(眉)、语(霓)、出(砌)、非(兮)。

“年”字母便呼曰:柳(联)、边(变)、求(见)、气(钳)、直(大年切)、坡(片)、他(忝,原字为左鱼右田)、曾(钱)、日(年)、时(扇)、莺(盐)、问(棉)、语(阎)、出(鞯)、非(还)。

“秾”字母便呼曰:柳(龙)、边(粪)、求(供)、气(熏)、直(中)、坡(喷)、他、曾(种)、日(秾)、时(舜)、莺(壅)、问、语(银)、出(翀)、非(熊)。

馀仿此。

环有定准:

●实环,实环有音有字 ○ 虚环,虚环有音无字 ⊙ 重环,重环二六同音

第一环之字概属平声

第二环之字纯是仄。

第三环平仄互兼。兹分布为两截,以平声之字列为上,其中用一小虚环写有“俱平声”三字为间,其环下之字概属仄声。若全环纯平,末亦有“俱平声”三字为识认。如无环记者,则是仄矣。

第四环亦是纯仄。

第五环纯平。

第六环义同二音。

第七、八两环亦俱仄。

其环不论虚实,按环各属一音,取字必要细寻,逐环挨数方不至有错行之误。

闽北语的音韵系统

语音变化 建瓯向为闽北重镇,唐朝年间曾是建州驻地,南宋绍兴末年迄至明清,升为建宁府。清乾隆六十年(1796)时,在建瓯出了一本《建州八音》(建瓯方言字书,以下简称“八音”),其中所记建瓯方言声、韵、调十分精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瓯基督教会编写了一套《Gṳ̿ing-nǎingLô̤-mǎ-cī》(建宁罗马字,以下简称“罗马字”)课本和“新约全书”,用罗马字(拉丁字母)稍加改造,记录建瓯方言读音。乾隆六十年迄今已有200多年了,光绪二十六年至今也已100多年了。抗战时期陈仪主闽,曾努力推行“国语”;1956年以来,我国有组织、有系统地推广普通话,迄今也有50-60年历史了。拿200年前、100年前、50年前的方言材料跟今天记录到的建瓯方言声、韵、调及一些字的读音作个对照,可以明显发现:建瓯方言语音在发展变化。并且,近50年来的变化,比100-200年前的变化更大。因此,我们将建瓯方言发展的变化情况分为两个阶段,即将清乾隆~光绪时期的变化称作早期变化;将抗战以来,特别是解放以后的变化,称作近期变化。早期因为有两本书作依据,主要从声、韵、调系统方面来分析;近期则主要从字的读音变化方面来分析。因为“八音”是用汉字记录的,“罗马字”是用拉丁字母记录的,今音是用《国际音标》记录的,而现在大多数人学的又是《拼音字母》。为了阅读方便,我将“八音”、“罗马字”、《国际音标》有关记录建瓯方言声、韵符号,与《拼音字母》作个对照。

声母方面:?

拼音字母:b p m d t n l

建州八音:边 坡 问 直 他 日 柳?

罗 马 字:b p m d t n l?

国际音标:p p′ m t t′ n l?

拼音字母:g k ng h z c s ?X

建州八音:求 气 语 非 曾 出 时 莺?

罗 马 字:g k ng h c ch s X

国际音标:k k′ Ng x ts ts′ s X

从上列声母可以看出:200多年来,建瓯方言在声母方面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语言学界都说闽语(包括除闽西客家话以外的闽东、闽南闽北方言)是十五音系统,即它们的声母都只有15个,这是很有道理的。

韵母方面看,“八音”记有“三十六字母”,即有韵母36个。同时它指出,其中“种同禾农 、厝同茄,实是三十四字母。”即实际上只有34个韵母。“罗马字”有35个韵母。今天记录到的建瓯方言韵母是34个。

清著《建州八音》闽北语音韵图表:

声母方面:?

建州八音:边 坡 问 直 他 日 柳?(读此所标注汉字的音的声母)

国际音标:p p′ m t t′ n l?

建州八音: 求 气 语 非 曾 出 时 莺?

国际音标: k k′ Ng x ts ts s X

(读此所标注汉字的声母 注:最后一个是X,为空韵,表无声母,莺读ing)

韵母方面:

建州八音:茶 脐 茅 儿 梅 峨 时 舍?(读此所标注汉字的韵母 )

国际音标:a ? e ? o ? i ia

建州八音: 皮刂 厝 吴 过 蔴 鱼 蛇 黎?(读此所标注汉字的韵母 )

国际音标: i? i? u ua u? y y? ai

建州八音: 桥  油 发 南 田 人 种 桐(读此所标注汉字的韵母 )

国际音标:iau iu uai a? ai? ei? ?? o?

建州八音:囥 年 正 阳 蟠 黄 贩 放 园 (读此所标注汉字的韵母 )

国际音标:?? i? ia? i?? ui? ua? uai? u?? yi?

注: 《建州八音》中「皮刂」无法输入 此为一字,并无分开

其特点:

一、无入声尾音

二、在西片闽北语中部分辅音声母)仍保留着其他闽语所没有的中古汉语音韵 与汉语传入越南语时期的语音类似 将“草”“千”等音之(辅音)声母音“ts'”发作“t”音 将“l”音发成“s” 此音韵在中国南方已多消失。

相关联接:

闽北字书_百度百科

建瓯话_百度百科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_百度百科

建宁罗马字_百度百科

相关考试

闽北方言(建瓯话)等级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对等级考试合格的考生由市方志委闽源文化研究中心颁发相应级别方言水平证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