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6 08:38
阳新县实验中学,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是黄石市级示范高中。
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甲申,诏州县立学。兴国军学自此始,在今州治西北隅,面放生池(或云即旧公馆,或云福圣寺傍)。学宫后为宏览堂。
神宗熙宁间,徙治南,地卑湿,学者病之。
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壬申,知州胡师文徙于旧址之岗,西附东向。
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庚寅,知军叶模以市声相杂,改建西岗北附南向(即今学宫后岗,王质有记,植柏于殿西北隅)。
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甲戌,知军李寿朋广大成殿。本年知军虞斻孙改建门堤,增宏规制,立泮水、咏归二亭(军教授闻人模有记)。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丁丑,升军为路,立路学。
顺帝后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庚辰,总管申克温葺堂庑建公廨,创大成雅乐,新从祀像(傅行简有记)。
至正三年癸未(公元1343年)总管焦思忠以礼殿卑陋重修(姚希载有传)。
至正六年丙戊(公元1346年)达鲁花赤石抹帖木耳石花、总管肖正臣创建两庑,奉从祀像,建应门,列棨戟,作东、西斋棂星门(欧阳元有记)。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戊子,教授陈松年修大成殿、廓宇、讲堂,葺斋舍,补祭器,创学仓(陈松年有记)。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壬辰,兵燹,城郭丘墟,礼殿独存。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旧志作三年,今据胡仲记更正),通判郑瑮署府事,卜地增廓,重建两庑戟门、明伦堂、东西斋:东为日新斋,西为进德修业斋(黄州府教授胡仲有记)。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同知翟珪改建明伦堂于文庙后,改旧明伦堂为集义堂,设东西斋,筑堤于泮池之左以通学者往来,重建泮水、咏归二亭于堤上。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知州李文声修二旧亭,广神厨五间于西庑后,筑杏坛于明伦堂后。
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己卯,州同李暄重修(太常寺少卿彭时有记)。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壬辰,知州叶普重建明伦堂于旧堂之左,辟射圃于虎山之麓以杀其势(工部郎中吴珵有记)。
宏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辛酉,知州胡瀛以学宫不宜居后岗之巅,徙明伦堂于今址,南向,圣殿两庑戟门居前,旧泮池十余亩,约而小之,中置石桥,徙官廨四所于龙山下(王守仁有记)。
正德(缺)年,知州李东重修。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庚寅冬十月改称文宣王曰先师孔子,去塑像题以木柱,别作启圣祠。十六年丁酉,知州刘纶建启圣祠于学右。十九年庚子,知州吴希贤改建于圣庙左。二十九年庚戌,知州周鹏修墙垣,砌以砖(侍郎朱廷立有记)。学东南隅建学正宅一,训导宅三,东为坊,曰义路礼门(判官晏梅题);西为号舍,凡三十楹(胡瀛建);前为学门,在棂星门左。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巡道李呈祥捐修大成殿并两庑戟门(碑在明伦堂右),建崇圣祠。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庚子,知州杨霖重修大成殿两庑戟门,工未竣,迁去。后任杨遵、学正程一棐、训导罗光映捐俸继成之。(卢高有记)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乙未,知州高梦龙修大成殿、敬一亭(徐学榜有记)。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知州黄澄修两庑、乡贤祠、名宦祠、戟门、棂星门。三年乙巳修明伦堂。六年戊申修泮池并桥。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辛亥,署教谕颜星建启圣祠(有记)。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乙卯,知州高鉴暨州绅士庶重修大成殿(碑建戟门)、改射圃于学左(有记)。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己卯,知州蒋曰棠重修(蔡卜年有记)。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戊子学正谌潮重修(有记)。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戊辰,知州椿龄重修(有记)。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知州朱曼春,为儒学培高基址,并垒起了土围墙。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戊申,大水冲塌。明年更甚。三十年庚戌,知州宋宴春同州人陈光亨及众绅耆等,劝捐重修,培高基址,累石为垣,殿庑泮池,悉加葺治。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兵燹,古柏被毁。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天朝(太平天国)在兴国州主管教育的育才官胡万智,在清军进攻兴国州城时,他身先士卒,奋起抵抗,身受数刃,英勇殉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辛丑,太平军李秀成领军至兴国州,墙垣被毁。州人陈光亨及众绅耆等酌提公款、四处筹资,修建了毁于战火的儒学设施,且改明伦堂为崇圣祠,改敬一亭为明伦堂,而建尊经阁于其上,迁敬一亭于殿之东北隅,与古柏亭相对。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崇圣祠倾倒,明伦堂蚁蚀,知州李辀改建。
1910年(宣统二年)8月,官立兴国州中学堂在州城儒学创办。学堂执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春秋始业,学制5年。实行文实分科,实施“忠孝为本,经史为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1911年,先后共招学生2届2班,约100人。
1912(民国元年),县府遵照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改学堂为学校。执行同年颁布的壬子学制,改学制为4年(后称旧制中学)。9月,废止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旧教育,取消读经科,不分文实科,采用国民教育新编教材,实施“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1914年,因兴国县改名阳新县而将校名改称阳新县中学校。1914年冬,首届毕业班,30人。
1915年增加读经科。9月,改“修身”科为“公民”科,改“国文”科为“国语”科。
1922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阳新中学校。教员由校长聘任,报省教育厅备案,执行壬戌学制,改学制为3年。执行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细要》,开设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语、算术、自然、图画、手工、音乐、生理卫生、体育等科。
1928年春,执行省政府1927年颁发的《废止中学通令》,学校停办。至此,共办17年,招生10届,28班,1300余人;毕业14届,20班。约1000人。
1935年10月,驻县陆军第四师师长王万龄商议筹办中正公学,蔡作霖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县绅富会向学校捐银元2700元。
1936年3月,中正公学初中班,在老爷堂(现实验小学门前右侧)正式开学,招学生1班,51人。10月,中正公学改名湖北省阳新县立初级中学,招新生1班,50人,全校共甲乙两班。执行1933年颁布的癸酉学制,春秋始业,修业3年。组建童子军,按大队、中队、小队建制。每周开童子军课两节,备有童子军训练员1人。
1937年5月,筹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科,招新生1班60人,主任程宗道。8月,简师科正式开学。
1938年,学校从老爷堂迁回儒学。7月,一年制简师班毕业56人。县长李隽主试。初中毕业1班30人。8月(农历七月十八日),日寇侵入,县城沦陷,学校停办。
1940年冬,县长袁国干召集县绅会议,筹备复校。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阮芳华为筹委会主任。
1941年1月,择定县属燕厦附近之江源村为校址,主办招生。计招合格生49名,预备班生55名。阮兆康任校长。春秋始业。3月,正式开学。4月,迁校址予南岭口之成氏宗词。8月,校址再迁至沙洲店东坑(王青云家)。招新生一班。
1942年5月4日,石潭龙等11人向省教育厅呈报创办私立金龙中学。省政府批准为县立初级中学分校。校长程荆门。同年秋停办。7月,阮兆康撰写《阳新中学校歌》(阮芳华谱曲)。8月,省令实行五年计划教育,全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享受公费待遇。
1943年,学校成立童子军团,并制有统一的黄色童子军服。“童子军训练”为必修课,每班每周2课时。省政府给每个学生补助200元(法币)。冬,县政府给学生发放冬服340套。
1944年1月,复校后第一届毕业生29人在东坑毕业,由第一区署主持会考。在校学生340人,教员26人,职工19人。
1945年1月,第三届毕业生44名毕业。7月,第四届毕业生28名毕业。8月15日,日寇投降,县城光复。9月,学校从燕厦东坑迁回县城儒学,招新生二班,三年制简师班新生一班。
1946年1月,第五届毕业生44名毕业。改春秋始业为春季始业。2月,招简师新生一班。7月,第六届毕业生115名毕业。招新生三班。同年秋,在慈口办分校。校长阮步元。三个年级三个班,学生共130余人。经费由永兴乡公所筹措。
1947年7月,第七届毕业生50名毕业。招新生二班,简师新生一班。慈口分校,因乡镇裁并停办。
1948年7月,第八届毕业生80名毕业。简师第一届毕业生38名毕业。8月,招新生2班。学校共有初中7个班,学生326名,简师2个班,学生109名。
1949年1月,简师班第二届毕业生47名毕业。招初中新生一班。简师班部分学生参加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后分配工作。学校有7个班学生213人,教职员工23人,工友7人。9月20日,学校正式开学。由县人民政府正式颁发“阳新县中学关防”印信一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撤销训育处,废除训育制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取消童子军、军训、公民等课程,增设时事政治课。撤销简师班,在籍学生转入初中班读至毕业。
1950年元月,学校易名阳新县初级中学。省委宣传部决定:全省要仿效老解放区的称谓,将“先生”改称“老师”。成人补习夜校开办。学员32人(男6,女26),分高级、初级两班,采用工人识字教材和农民文化课本。学生生产劳动,种菜、砍芦柴,增加学校收入。
1951年2月,修建教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各一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拆屋、挑土、搬砖瓦木料,共节省大米3300斤,经费230万元(旧人民币)。组织学生开挖学校西侧三座环形黄土山,栽桐子树3000棵。4月,开办工农业余学校一所,分高、初两级,学员40人。由教师及三年级与短师班学生授课,讲授小学第十六册及第二册课本。每晚上课2小时。全校学生500余人。9月,招收短师速成班一班,讲授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的教材教法以及绘画基本原理。
1952年6月8日,撤大冶专署,划归黄冈专署。学校随之隶属黄冈专署教育科。秋,陈新斋任校长。中国共产党阳新中学临时支部成立,陈新斋兼书记。开始在师生中发展党员。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9月,在大王殿设立分校,招新生二班,学生110人,主任张中和。下学期,在校学生工农子女在全体学生中所占比例由解放前的22%上升到74%。下学期,原有初中5班,新招初中7班(含大王殿分校2班),短师2班,共14班,学生644人。校长、主任暨教职员26人(含分校,下同),职员10人,工友5人,炊事员10人。
1953年7月27日,省教育厅通知,校名改为湖北阳新初级中学。8月,大王殿分校并入校本部。
1956年4月,拆儒学大成殿,改建大礼堂。9月,校名首次改称阳新县第一中学,属县重点。
1958年9月,始办高中班,招新生三班,131人。首次成为完全中学,属地区重点。9月,学校改六年为五年一贯制。实行“五一一制”:五天上课,一天劳动,一天休息。初一、初二、高一每个年级确定一个班为半工半读试验班,一年课程一期学完,质量要求达到或超过全日制。自编乡土教材。10月15日,营部派8个班,计321人(其中女生12人,教师21人)到30里外的东春乡抢收。从16日至25日10天共割谷2017.75亩,收稻谷510.23亩,剥麻2.2亩。
1959年7月,荻田中学初中四个班并入(次年又划出)
1960年2月,校硫酸厂正式投入生产。
1961年7月,首届高中毕业生122人毕业。同年秋,校名改为阳新城关中学。高中班迁至桃花庵,一校两址。高中部由袁志文、张中和负责,初中部由王贤发负责。原在桃花庵的师范教育专修科,因教育调整被撤销,其中师班1班51人,交高中管理,次年夏毕业。
1962年4月,增设珠算、会计课。
1965年2月18日,经黄冈专署批准,将阳新城关中学分成两校:原高中部名为阳新县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史永禄,校长胡显桐;初中部仍称城关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王贤发。3月,在木港太平公社七里岗垦荒100亩,每班学生轮流在七里岗劳动一个星期。7月,阳新划归咸宁专署管辖,学校随之划归咸宁专署教育局管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18日,县委工作组进驻学校,高中7人,城关中学6人,贯彻《五·一六通知》,以大批判开路,揭批所谓反党反社会的“三家村”、“四家店”及“牛鬼蛇神”。大字报、漫画贴满校园。全校教师多数被打入“水下”。8月,学生组成“红卫兵”、“造反兵团”,停课闹“革命”,冲向社会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开始到全国串连,进京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9月,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县委工作组因受批判而撤退。学校领导和教师中的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的批斗;党政工团学生会组织全面瘫痪;规章制度,荡然无存;图书、仪器被当作“四旧”来破。桐子山被群众侵占,毁林建房。11月,学生成立“红旗公社”和“无产阶级造反总司令部”(分别简称“红总”和“无总”)等“造反”组织。
1967年3月,解放军驻校“支左”,管理学校,改造学校。7月20日,武汉“七·二0事件”后,群众斗群众,揪“军内一小撮”,部分教师遭到毒打。“红旗公社”掌握了学校党、政、财、文大权。
1968年8月15日,县直“造反派”打内战,学校“造反派”参与。高一学生伍淑树,初一学生刘先泉在混战中先后被流弹打死。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实行群众专政。
1969年春,学制改为初、高中二二分段制,春季始业,招初中4班。同年秋,部分教师参加修建牧羊湖围垦灭螺工程。次年春返校。
1970年7月,部分教师参加王英水库、蔡贤水库建设。9月,城关一小并入,校名改为“东方红学校”,隶属城关镇。同年冬,两年制初中生毕业。
1972年春,取消小学部,高中并入(2个班,100余人),恢复完中,复名阳新城关中学,归县管,校址仍在儒学。6月,高一高二学生先后两批到山西公社山田大队参加劳动,时间均为6天。以路线斗争为纲,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继续实行校队挂钩,开门办学。冬,初中7个班,高中2个班毕业。
1973年秋,恢复秋季始业,招收新生。
1976年2月8日,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反击右倾翻案风”,大批“回潮”、“复辟”,学校再度陷入混乱。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978年11月,校名复称阳新县第一中学,定为省重点。
1979年5月,初中恢复三年制学制。增设政治教育处。9月,两栋四层教学大楼先后竣工,交付使用。
1980年,一栋五层教工宿舍楼竣工,交付使用。
1981年,高中恢复三年学制。作为过渡,教材按5年制、6年制分别提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高中实行文、理分科。
1983年秋,学校连续两年被咸宁地区评为先进单位。
1985年11月12日在校内大成殿遗址,发现《鲁国之图》石碑(现存县博物馆)。此图系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俞凯礼任兴国军学教授时,从山东袭庆府携来摹刻而成,是省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石刻地图。六层学生宿舍楼竣工,交付使用。
1988年8月,40多名领导和教师及高二年级进入新成立的白杨卢家山新校彭德怀中学,新校始招高一新生,儒学老校留高三。
1989年7月24日,阳新县编制委员会阳编(89)039号文件通知:县委决定:原阳新县第一中学分设为“阳新县第一中学”(新建彭中)和“阳新县实验中学”(原县一中)。上述两校均为相当局级事业单位。行政和业务上归口县教委领导。
1990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1991年7月,高一停止招生。
1992年7月,高一年级恢复招生。
1993年4月,原中顾委常委、老红军王平上将为我校校门亲笔题写:“湖北省阳新实验中学”校牌。11月12日,“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阳新实验中学实验基地”挂牌,并开办经济管理函授班。
1995年4月,吕作松将军为修葺古乐楼捐资1万元。黄石校友万国贤、黄开鹏、易建伟、程功树等发动在黄石工作的校友捐资修葺。古乐楼修葺竣工。9月1日,学校被省教委、省体委命名为“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96年4月8日,省体委、省教委授予我校“1995年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月16日,八层教工宿舍楼动工兴建。
1997年阳新划归黄石市管辖,学校随之隶属黄石市教育局管辖。8月,八层教工宿舍楼竣工交付使用。
1998年10月1日,学校综合大楼破土动工。10月29日,县政府成立“阳新县实验中学扩建 酒厂搬迁指挥部”,指挥长黄锡龙(县长助理),副指挥长王晓楼(县政府办副主任)。12月,省政府“普九”验收,我校一举达标。
1999年3月,学校综合大楼落成。4月28日,开展创建省级示范学校自查工作。
2000年11月,我校隆重举行“九十周年校庆”系列庆祝活动。
2002年3月,县政府办、县城建、县公安局有关人员帮助学校修建封堵藕巷路的围墙,为酒厂搬迁后的校园封闭打下基础。5月,学校先后获黄石市“先进教改单位”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6月,学校筹建一幢5076㎡的教学楼和一幢2248㎡的宿舍楼,完成立项、设计、招标等前期手续,并将动工。11月,学校为初、高中教室安装50余块镀锌黑板,装备四间包括音、视、空调等设施的双语班教室。
2003年2月,学校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全文明学校”。5月,学校投资24.3万元装备“现代校园智能数码广播系统”和“课堂智能数码语音学习系统”。9月,英语实验班从学校剥离。经县教育局、民政局批准,改制为“私立阳新县外国实验学校”。校址仍在学校内。9月,学校重新装修学校正门,扩建学生食堂。11月,学校新建两个篮球场和一个停车场。12月,学校投资20余万元,装备新教学楼多功能大厅。拆除古乐楼前的破旧的两层木质结构行政楼,改建成中心花园,处古乐楼与综合大楼之间。
2004年12月,学校被授予“黄石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2005年10月,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我校“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
2006年3月,维修该校儒学唯一古迹——古乐楼。
2007年秋,私立阳新县外国语实验学校,因系“校中校”停办。11月,省政府授予我校 “湖北省文明单位”。
2008年12月,学校为创建市级示范学校,成立以陈绪宝校长为组长迎检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3月,新校区工程举行奠基典礼。总面积15000余平方米,能容纳2400名以上学生住宿、就餐的三幢学生公寓和一幢学生食堂主体建筑正式破土兴建。5月,学校筹集资金200万元,增添两台变压器扩大电容,为80多个教室安装空调。
2010年8月,学校新生活区建成,学生食堂和宿舍投入使用。9月19至21日,黄石市教育局检查验收为黄石市级示范高中。10月30日,阳新实验中学举行百年校庆大典。
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555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227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9598平方米。有84个班,共4739人,其中高中生2021人,初中生2718人。
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在岗在编教师350人,其中高级教师151人,特级教师2人,黄石名师2人。
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馆藏图书近8万册;拥有可供3000人食宿的学生食堂、公寓群,教学大楼、办公大楼、理化生实验大楼、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塑胶运动场,安装了一流的智能语音系统,配备了数字化智能物理实验室。
2008—2013年学校高考上本科线的学生达两千余人。
2010年高考:该校两名同学突破600分,其中1同学在全国空军招飞中,以湖北省第一名,被空军招飞局录取。
2012年高考:该校1同学以631分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夺第一名。
2013年高考:该校1同学成为同类高中唯一的600分获得者。
2014年高考:该校理科实验班上一本人数9人,二本18人;文科实验班2学生进入全县前十名。
2016年高考成绩:该校一本上线12人,二本上线135人。1同学以总分601分荣获我校理科高考状元,名列阳新县同类高中应届生第一名。
2010年-2014年,该校每届均有学生考入华师一附中,20余人被黄石二中录取,100余人过全县重高线。
2012年中考,该校1学生获全县第一名,4人获全县前10名。
2013年中考,该校全县前200名45人。
2014年中考,我校上重点线学生146人。
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2010年中国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百强学校”“全国地理教学先进学校”、“全国百县中小学英语最优化实验研究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湖北省文明单位”、“影响黄石一百品牌学校”。2010年9月,学校被黄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市级示范高中”。
学校标识
尚德、励志、笃学、求真
《百年慨慷》
作曲:朱才勇,作词:黎洪永
走过无数风雨,历尽多少沧桑,一腔豪情总在胸间激荡;踏着先贤足迹,继承儒学传统,百年树人造就国家栋梁;回头望,慨而慷,古乐楼前谱华章;漫卷历史烟云,迎来盛世重光,展望前程心情多么舒畅;打开智慧之门,放飞青春梦想,一代英才正在茁壮成长;图进取,慨而慷,时代潮头创辉煌。
校长、党总支书记:李永红
副校长:方成、徐宏斌
工会主席:费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