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诗

更新时间:2023-08-07 14:29

陈联诗(1900年~1960年7月22日),女,又名陈玉屏,四川广安岳池县人,川东华蓥山游击纵队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多次参与并领导华蓥山武装起义,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陈联诗善使双枪,故被世人称为“双枪老太婆”。据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先生讲述,陈联诗为《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主要原型之一。

人物简介

陈联诗,1900年出生于川北道顺庆府岳池县资马乡罗渡溪场(今四川省岳池县罗渡镇)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母都来自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陈联诗五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不久后被母亲送到岳池县城舅舅家,和几个表姐妹一起读书。虽然一直受到正统教育,但在童年时代,陈联诗叛逆、独立的个性就已经显现出来。

1923年,陈联诗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与当过放牛娃的革命青年廖玉璧自由恋爱,并自作主张定下了婚事。婚后陈联诗、廖玉璧夫妇一同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在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岳池县,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多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的经历在华蓥山地区和重庆地下党中广为传扬。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联诗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强行劝退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陈联诗共写下了42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因病离世也未能实现这一夙愿,抱憾而终。1982年,党组织为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其共产党员的身份。

人物年表

1900年,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

1921年,岳池女子师范学校留校任教。

1923年1月,与廖玉璧结婚。

1923年秋,与丈夫廖玉璧一同考入南京东南大学

1926年,随丈夫一同返回四川岳池县秘密发展地下党政组织。

192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受中共岳池特支委派在魏家沟组建游击队,后更名为“川北赤卫军”。10月,欲趁四川军阀混战之机夺取岳池县,泄密被捕入狱。

1933年,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

1936年8月,接上级指示到苏联去学习军事,行至四川万县时被捕入狱。

1937年11月,被无罪释放出狱。

1949年,任重庆市妇女联合会生产部副部长。

1952年6月16日,被迫脱离中国共产党。

1954年,进入重庆市文联美术家协会工作。

1960年7月22日,在重庆逝世。

1982年8月16日,被平反并恢复党籍。

人物生平

陈联诗早年时就读于岳池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从该校毕业并留校任教,1923年1月与廖玉璧结为革命的伉俪。同年秋,夫妇二人同时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在求学期间参与了“五卅运动”。“五卅”惨案后,廖玉璧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廖玉璧被选为东南大学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在南京组织和发动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陈联诗负责做后勤工作。

1926年,接受了马列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廖玉壁毅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派遣,带着妻子陈联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东北华蓥山下的岳池县。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一揽当地的民团武装大权,和当地同志们一起抓住群众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动军阀的心理,参与了以抗丁抗粮、地方自治为旗帜的“川北民军”。后来,“川北民军”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极其险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二十多年游击战争。

1932年,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岳池特支委派廖玉璧、陈联诗夫妇在魏家沟组建游击纵队,开展武装斗争。这只队伍后更名为“川北赤卫军”,长期在华蓥山和资马乡一带组织农民开展斗争。同年10月,四川军阀杨森的第一、第四混成旅去资阳参与刘湘和刘文辉的交战,廖玉璧夫妇决定乘杨森后方空虚之机举行暴动,夺取岳池县城。后因失密,陈联诗被捕入狱,1933年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即投入新的武装斗争。1935年2月21日廖玉璧被四川军阀杨森诱捕,2月23日英勇就义。廖玉璧牺牲后,陈联诗赶回华蓥山,忍受着失去爱人的的剧痛,安慰群龙无首,士气低落,人心离散的游击队员们。带着两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陈联诗斩香发誓,要继承廖玉璧的遗志,孤儿寡母闹革命,永远不再嫁人。

1936年,陈联诗在通远门的一个茶馆里,秘密受到上级(车耀先)指示到苏联去学军事。陈联诗刚出发不久,就在万县以“涉嫌贩卖鸦片”的罪名被捕,十五个月之后,由于没有掌握任何证据,陈联诗无罪释放。出狱后,陈联诗化悲痛为力量,带着孩子闹革命,步丈夫的足迹,任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支队长,转战于岳池、武胜、合川营山大竹渠县西充垫江八县的深山老林。她领导的由四十多人组成的双枪队,左右开弓,出奇制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因此“双枪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就这样传遍了西南各省。抗战开始国共二次合作,被调做统战工作。

重庆解放后,陈联诗全家就在临江门的一家公寓里建立了脱险同志联络处,专门接待从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中逃出来的同志和牺牲烈士的家属。这个工作结束后,陈联诗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工作,任生产部副部长。在此之间,陈联诗带领妇联同志积极开展工作,为许多烈属与工人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在烈属与工人中赢得了尊敬,也招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嫉妒。在这个时候,有人找上门来,要把自己经营的农场捐献给妇联。而很多年以前,陈联诗就想要办个农场了。她在和廖玉璧自由恋爱期间,对于苏联的集体农庄,抱着美丽的向往。她把未来的农场命名为建华,取建设新中华之意。于是陈联诗开始策划此事,并将事情向妇联生产部提出,生产部长劝说,陈大姐你要考虑自己的身份,如果农场做不好,不但会影响到你自己,还会影响到妇联,损失党的威信,何况这很有可能是地主在玩什么花招。不久,重庆市委正式布置了农村的减租、退押和反恶霸斗争。某天,十几个农民兄弟拿着市里农民协会的介绍信找到了妇联,要找生产部的陈部长,说是他们村里的一个地主在“减租退押”的时候,声明自己的土地已经捐给妇联办农场了,他们来查看是不是地主在逃避运动,耍花招。陈联诗当场向农民弟兄们否认了这件事情。事情闹大后,陈联诗的“错误”由“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可能影响党的威信”,一下子升级为“帮助地主逃避减租退押”。陈联诗的处境一下子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里,妇联开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对陈联诗进行“批评帮助”,为了证明她的政策水平真的像领导同志所说的那样低,平时那些很敬重她的年轻同事们搜肠刮肚,“检举”出她的许多不合乎党性原则的举动。1952年,陈联诗被迫接受劝退出党的结果。

离开重庆市妇联之后,陈联诗被发配到民政局,不久后再被发配到重庆市郊小南海金戒山的第二妇女教养院。1954年1月离开教养院的时候,她被当地群众选为白沙沱区人民代表。之后,由时任西南文联副主席邵子南同志奔走呼吁,被调到了重庆市文联美术家协会工作。1960年7月21日,陈联诗让人代她写下了最后一份《入党申请书》,也是她的第42份入党申请书。次日,她在安静的蝉鸣中,乘鹤远去。

1982年8月16日,《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一篇重要文章中郑重宣布,为地下党老党员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党籍。

个人作品

陈联诗在进入重庆市文联工作后,她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画笔,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画家。她对文学、国画深有造诣,她起草的声讨岳池军阀张俊夫的《快邮代电》,义正词严,群情激昂。她作的画,情景交融,颇具现实意义,以画花鸟和仕女见长,尤其擅长画蝴蝶。她的遗作《百蝶图》长达6米,宽0.6米,画上百余蝴蝶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确系艺术珍品,流传于世。

社会评价

陈联诗在地下斗争中曾几次被捕,而她的革命斗争意志像愈来愈旺的火焰,没有停熄过一刻。1935年丈夫廖玉璧在岳池英勇就义,头颅被悬挂在岳池县城门洞的高墙上;她的婆婆也因支持儿子的革命活动几次坐牢,受尽酷刑的折磨。接连不断的不幸,更令她抑制着内心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辗转北碚、绵阳、成都等地积极进行党的地下革命工作。解放前夕,上川东地下党组织武装起义,陈联诗回岳池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并积极支持儿子廖亚彬在中和乡组建武工队,参加华蓥山武装起义。这一系列发生在重庆后花园华蓥山地区的武装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后方的统治地位,为牵制和削弱国民党反动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反攻起到了积极作用。陈联诗为华蓥山地区这一系列武装斗争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