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庆

更新时间:2024-03-19 15:29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名人,浙江绍兴人。曾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师从丰子恺陈抱一等名家学习西洋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东方图案画和西洋绘画都广泛涉猎,有着不俗的见识和修养,为其从事书籍装帧艺术奠定了美学基础。

人物生平

伯乐相助 少年有成

陶元庆自少年时就喜欢美术,他精于国画和水彩画,又擅长西画,后来他在上海《时报》馆为《小时报》设计图案,得以与一墙之隔的有正书局老板狄楚青相识,当时狄楚青收集有大量的中外美术图案,陶元庆沉浸其中,此后便专事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并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鲁迅多次称赞其作品,并因一再请其作画,说自己是“得陇望蜀”。

1924年,陶元庆到北京游历,就住在鲁迅曾经居住过的绍兴会馆里,此前陶元庆还在上海结识了周建人,当时恰好鲁迅在北京各高校授课,其中作为文艺理论讲义而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将出版,就请陶的好友、也是绍兴文学青年的许钦文转请他作封面画,陶元庆欣然接受,没有多久就将作品转交给了鲁迅,鲁迅看后十分满意,又让许钦文带话给他,让他有空来串门聊天,但陶元庆不擅长活动,甚至羞涩于拜访名人,没有主动去拜访鲁迅,直到鲁迅从许钦文妹妹那里听说他来到北京已有多日,就请许钦文邀请陶元庆来做客,这样,陶元庆才由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了。这年12月3日的鲁迅日记上记有:“午后陶璇卿、许钦文来。”

1929年8月6日,陶元庆因病去世,年仅36岁。鲁迅先生对于陶元庆的逝世很是悲痛。当许钦文写信告知陶去世的消息后,鲁迅于日记中即记下了准确的时间:1929年8月6日午后8时。鲁迅还向许钦文详细探问陶元庆病中的情况和他的家境,并拿出300元钱,托许钦文在陶元庆逝世的地方——q畔,买了三分多地,购了建筑材料,在陶元庆生前喜爱的西湖玉泉道旁造了坟墓,题名“元庆园”,并且种上了花卉和柏树。经过战火和动乱的一再洗劫,现在“元庆园”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但陶元庆和他的画仍活在许多人的心中,他在临海的这一段生活,也将永远为临海人民所追念。

书籍装帧

在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采用新颖的图案装饰作为新文艺书籍的封面设计,陶元庆是第一人。而他又是在鲁迅先生的热情鼓励支持下进行大胆创新的。

“未名社”出版了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陶元庆在设计封面时,用一个在压抑中拼命挣扎的半裸的妇人人体形象为主体,通过这个披着波浪似的黑发、用脚趾夹着钗的柄、又用温柔的嘴和舌舔着这染了血的武器的尖头的妇人,用那略带恐怖的情景和暗藏着无限的悲哀的画面表达所谓“苦闷的象征”,画面还用了黑、白、灰、红等彼此相衬的色彩和郁悒的线条,这样来深刻地表现主题,鲁迅以为这样处理“使这书披上了凄艳的新装”,许钦文更认为它“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而“五四”新文学书籍以图案为封面的则始于此书。这本书初版时因经费所限,封面用单色印成,鲁迅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待初版售完后,以版税作为再版时的补充经费,并将封面由单色还原为复色,视觉效果也更加强烈了,于是这本书的两个版本,因为有不同色彩的封面而成为收藏家的珍品,以至被称为是“人间妙品”。

另一幅《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和傍晚的太阳,上下两段横线,简练地概括了画面的空间,而人物的动作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鲁迅称赞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可是当时有的人却看不懂那寓意,以为陶元庆居然连太阳都没有画圆,陶元庆只好愤愤地说:“我真佩服,竟还有人以为我是连两脚规也不会用的!”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表现得深切”、”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鲁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精湛艺术都凝聚其中。在鲁迅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还没有真正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鲁迅的最真情始终倾注在农民身上,但他更重于挖掘旧中国农民的精神残疾和国民性格中的奴性。这在《访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陶元庆还为鲁迅设计了《出了象牙之塔》、《工人绥惠略夫》、《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坟》、《朝花夕拾》等,其中《唐宋传奇集》封面素朴静穆,古风悠然,画中人物、马车、旗幡,排列有序,意趣高远,这种用写意的手法表达性情则是他艺术特色之一。

《坟》,鲁迅邀请他设计封面时说:“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陶元庆遂在创作封面时便用一种包含着死的气息的画面营造构图,把棺椁与坟相排列,强烈传达出鲁迅作品的寓意。

装帧封面

陶元庆最具代表性的装帧封面,是他为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设计的“大红袍”,那是一次他从北京天桥的戏院看戏出来后,为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深深感动而忘情地彻夜画出的。

他取故乡绍兴戏《女吊》的意境,画出一幅半仰着脸的女子,把其中“恐怖美”中病态的因素删除,表现出一种渗着悲苦、愤怒、坚强的艺术精神。画面中蓝衫、红袍、高底靴等都是古装戏中常见的道具,主人公持剑的姿势也来自于京戏中武生的造型。这一作品,陶元庆汲取多元的艺术感悟,稍加变型,遂为一幅绝唱的艺术创作,后来许钦文把他创作这幅画的经过讲给鲁迅听,鲁迅沉醉其中,不断地说:“呵,是这样的,璇卿是这样的”,“这样一气呵成,好像是偶然的,其实早就积累了素材,甚至已经有了初步的腹稿。那天晚上的看戏,只是最后的促成。写文章总要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才能写得深刻,生动。绘画也要这样,有功夫的艺术家大概都是这样的。”

许钦文(1897.7.14-1984.11.10),原名许绳尧,生于浙江山阴。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 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 192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植与指导。 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的短篇小说集《故乡》出版,描写的多是浙江家乡的人情世故态,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 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面教书,一面写作。

与鲁迅关系

说也奇怪,陶元庆是认生的人,但一见鲁迅,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两人彼此很投缘,这原因除了是老乡之外,与鲁迅懂得美术也有关系。此后,陶元庆时有造访,鲁迅也时常邀请他来(《鲁迅日记》中提及陶元庆多达七十余次),如翌年的春节,鲁迅邀三个故乡青年来吃饭,这三个人就是陶元庆、许钦文孙伏园,作陪的则有鲁迅的母亲以及俞家三姊妹(俞芬、俞芳、俞藻)和许羡苏、王顺亲等故乡的女子,桌上的菜肴都是绍兴的风味。其实,鲁迅向来宴客都到馆子里,这次破例在家中设宴,实在是为主客的陶元庆特意准备的。此后,两人有了更多的合作,鲁迅把自己的许多书籍都交由他设计。

鲁迅喜爱陶元庆的画,想请他给自己画肖像,陶元庆自是愿意,不过因为两个人的时间凑不好,终于没能找出时间来做素描,后来陶元庆返乡在台州任教,鲁迅把自己的照片寄去,请陶元庆在假期对照照片画一张肖像。1926年5月,陶元庆把画成的鲁迅头像寄给鲁迅,这就是鲁迅生前最喜爱的一张自己的肖像了,后来这幅画就摆放在鲁迅北平寓所的客厅正中。

显然,鲁迅非常欣赏这位故乡的艺术青年,对他几乎常常不惜不加任何掩饰的褒奖,鲁迅也非常尊重陶元庆的性格,在他们时间不长的往来中,可以说是充满了怡怡之情,鲁迅曾多次赠书和宴请他,陶元庆更是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对鲁迅执弟子之礼,不仅经常赠画作和画信片,还不时赠送家乡的火腿,以及从西湖边采撷来的梅花。鲁迅1926年8月26日携许广平南下,在北京火车站欢送的人群中,也有陶家兄妹的身影。

美术教育家

陶元庆不仅是个杰出的美术家,而且是个优秀的美术教育家,省立第六中学是他从事美术教育活动的第一所学校。鲁迅说他是“师范生出身的,懂得教学法”。虽然在六中任教仅一年半,但成绩斐然。

在六中的三个学期,既是陶元庆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第一次,也是他书籍装帧设计成果丰硕的重要时期,陶元庆为鲁迅的著译创作的大量的封面画,相当一部分就是在省立六中任教时完成的。当年,陶元庆在临海不仅为鲁迅的著译绘制封面,还应鲁迅的请求,为他主持出版的书刊和熟人的著译作了许多封面画,如《未名丛刊》、《乌合丛书》、《沉钟》、《往星中》、《青年的梦》等。

暑假到来,省立六中换了校长,陶元庆未得续聘,遂与许钦文一起离开临海。他先后在上海立达学园和杭州西湖国思立艺术院任教,在这段时间,仍和鲁迅保持密切的联系。

装帧作品

作品列举

1925年 《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1926年 《毛线袜》、《故乡》、《回家》、《赵先生的烦恼》、《彷徨

1927年 《朝华夕拾》、《工人绥惠略夫》、《坟》

1928年 《若有其事》、《蝴蝶》、《幻象的残象》、《唐宋传奇集》、《鼻涕阿二》

1929年 《语丝》

1930年 《无妻之累》

以及《监狱》《彷佛如此》、《往星中》、《白露》、《中国小说史略》、《一罐酒》……

第一次作品展

陶元庆生前举办过一次“个展”,那是1925年3月19日,地点在北京西四的帝王庙内,这是鲁迅通过章衣萍为陶元庆借用了“个展”的场所,此外鲁迅还热心参与筹办,为《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写序,他说:“陶璇卿君是一个潜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的画家,为艺术上的修养起见,去年才到这暗赭色的北京来的。到现在,就是有携来的和新制的作品二十种藏在他自己的卧室里,谁也没有知道,——但自然除了几个他熟识的人们。在那黯然埋藏着的作品中,却满显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和情绪,尤可以看见他对于笔触,色采和趣味,是怎样的尽力与经心,而且,作者是夙擅中国画的,于是固有的东方情调,又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渗出,融成特别的丰神了,然而又并不由于故意的。将来,会当更进于神化之域罢,但现在他已经要回去了。几个人惜其独往独来,因将那不多的作品,作一个小结构的短时期的展览会,以供有意于此的人的一览。但是,在京的点缀和离京的纪念,当然也都可以说得的罢。”这篇《序》,很快就在孙伏园编辑的《京报副刊》发表了。

第二次作品展

1927年12月,立达学园要举办第二届绘画展览会,陶元庆和丰子恺等求助于鲁迅,鲁迅欣然如邀,除了撰写文章绍介,又挑选了一些自己珍藏的画像拓本加入展览,自己也亲赴展览会,并与陶元庆、许钦文和家人共宴为贺。此次立达学园的美术展览,内有陶元庆的作品30幅,鲁迅又写下《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再次热情赞扬陶元庆对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艺术特色

(1)博采众长,具有创新精神。能融国画、西画、图案于一炉。

(2)具有民族特色,强调气韵,不仅仅追求形似。

(3)有一个装饰世界,不仅仅是唐草花纹的写生变化,给与图案以新的概念。

(4)注重形式美感,能分清主从。

(5)廿世纪二十年代,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艺术观念新颖可贵。

所有这些不仅直接指导着他的绘画创作,也同时影响着他的书籍装帧艺术,正因为如此,他在装帧艺术中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下是具有创作上,艺术上和设计上的独创性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