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棣华

更新时间:2022-06-18 09:59

韦棣华(1861.08.22~1931.05.01),近代女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教育家、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

人物简介

韦棣华女士1861年8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曾任Richmond 图书馆馆员。1899年来到中国后,在教会创办的文华学院担任英语教师,同时兼管图书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工作,在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韦棣华于1907年5月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召开的第29届ALA年会上,宣读了《中国城市的图书馆工作》的报告,第一次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工作的情况,从此艰难地开始了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争取资金的国际活动。在美国逗留的5个月中,韦棣华与上百名国会议员交流,使筹款募捐的活动得到美国社会的逐渐认同和支持,美英两国教育界、宗教界、商业界等有关人士纷纷请愿,建议美国政府将美、英两国获得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还中国,作为教育事业之用。美国国会于1924年5月决定,将庚子赔款中的600多万美元退还中国,由中国文化教育基金会负责将其用于教育事业。该款项中的50万美元用于建造北京图书馆,该基金会在10年内负责北京图书馆一半的运营费用;该基金会还决定支持国内其它6座图书馆;同时,每年资助文华图专5000美元用于教度及奖学金支出。受美国影响,英国在1926年的《中英咨询委员会报告书》中决定庚子赔款之大部分作为基金用作教育事业,并对武昌文华大学图书专科学校常年给予资金支持。韦棣华晚年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争取捐赠,她的美国朋友帮助她争取到11000美元,也就是后来的韦棣华基金,之后又有数人增加了对该基金的馈赠。

韦棣华于1910年在武昌成立了公书林(即公共图书馆之意),创中国近代开放办馆思想之先河。她同时在一些国立大学里开办各种讲座,以吸引学生和群众利用图书馆,并在1914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流动图书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随着图书馆活动的扩大和深化,文华公书林越来越缺乏接受过正规图书馆教育的工作人员,韦棣华在美国教会的帮助下,于1914年、1917年分别派出两名学生沈祖荣和胡庆生,到美国接受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二人学成归国后,在时任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的大力支持下,韦棣华于1920年3月在文华大学创立了图书科,她致力于推行美式办馆方式,受此影响,中国多个城市陆续出现了地方性的图书馆协会,推动了全国图书馆学的发展。1929年,图书科独立为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1年,文华图书专科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1953年并入武汉大学。到1949年为止,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共培养图书馆专业人员约500人,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奠定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正规教育体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26年,韦棣华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出席了美国图书馆协会50周年大会,并代表中国倡导成立国际图书馆及目录学联合会(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前身),使中国成为15个创始国之一。韦棣华生活俭朴,终生未婚。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文华图书科季刊》撰文,表彰她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

早年事迹

在20世纪初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尽管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带有图书馆性质的藏书阁、藏书楼早已有之,藏书之事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但它们只是服务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直到一个美国女人的到来,这个历史才被改写,她的中文名字叫韦棣华,英文名字为Mary Elizabelh Wood。1899年1月,这是武汉的初秋时节,韦棣华从纽约来到了武昌。这一年,韦女士39岁。本来,她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望在文华书院任教的弟弟韦德生(Robert E. Wood),并帮他看管房子,然而就是她的这次武汉之旅,却改写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

文华书院位于武昌凤凰山下的昙华林,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一所寄宿学校。韦棣华到武昌不久,被该校聘为英文教员。有过图书馆工作经历的她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无教学参考书籍,在整个武汉也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于是她发动教员捐献图书,自己到处搜集并自费购买书刊,在学校设立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阅览室。这个小阅览室大受师生欢迎,这使韦棣华认识到,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观念引进中国,并建立一座大型的新式公共图书馆已非常必要。为了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筹集,她又专程返回美国就读于纽约普莱特学院、波士顿西蒙斯学院,学习图书馆学。学习之余,她奔走各大学游说,得到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教会相关人士的大力赞助。1903年,韦棣华带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募集的建设款项,回到了武昌文华书院。这一年文华书院大学部成立,文华书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成功开始

韦棣华除了经营文华图书室,主要精力都放在筹建图书馆的工作上。她买下文华附近的一块叫龚家花园的地皮,并做好了前期建设的准备工作。1905年,文华书院为新的图书馆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开工典礼。1909年5月,在文华书院正式更名为“文华大学”的喜庆日子里,图书馆主体建筑完工,新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文华公书林”,即民众化之公开图书馆,这个文雅诗意的名字,突出了“公”字,强调“公共、开放、公享”的意义。1910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放典礼,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开放后,公书林经常举办演讲会、读书会、故事会、音乐会等以吸引读者上门读书。1914年还成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选择一些书籍设点存放于各处学校及单位,方便读者就近阅读,并且隔几周更换一次,还设分馆三处,广泛服务武汉市大中学及广大市民,并向市民阐述和宣传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和意义。1914年至1916年,文华公书林还在上海、南京、杭州、开封、太原等城市组织巡回演讲,向民众普及图书馆知识。此举引起了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蔡元培先生因此称文华公书林“弥孚众望”。1921年,由于读者需要和藏书的不断增多,韦棣华又派得意门生沈祖荣等到北京、天津等地募捐,又派出文华的学生赴美演讲筹款,加上她的个人捐款,使文华公书林得以扩建,主楼由原来的两层扩建为三层,并建大型的阅览室和会议室。当时馆藏中文书籍两万多册,外文书籍三万多册,中英文杂志一百多种,另有古矿物古生物标本等一千多件。

仅仅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不是韦棣华最终的理想,她还要在中国办好的图书馆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公共图书馆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她资助文华的两名毕业生沈祖荣、胡庆生1914年、1917年分别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文华开设图书馆学课程。1920年3月文华大学成立图书科,它是中国第一个图书馆教育机构,,是当时文华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此后,为中国图书馆教育培养人才和为文华公书林筹款成为韦棣华的主要工作。1922年至1923年,当得知美国计划退还最后一笔庚子赔款后,韦棣华立即给美国总统和美国许多有影响的人士写信,并前往北京说服美驻华大使萨契曼,并请假于1923年秋赴华盛顿,在国会议员中进行游说。她还受命代表中华教育改造社邀请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主席鲍士伟访华,推动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192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将最后一笔庚子赔款还中国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处置该款成立的专门机构“中国基金会”了解到韦棣华在通过此议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决定基金到位后,将每年资助文华图书馆五千美元。

韦棣华奖学金

基本情况

韦棣华奖学金 Wei Dihua Scholarship

韦棣华奖学金由美国韦棣华基金会向中国图书馆学会提供,奖学金仅用于在中国大学(学院)接受全日制教育,,并就读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1930年,韦棣华女士为资助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积极募捐,并以捐款为基础成立了韦棣华基金会。

1996年11月,吴文津先生与杜克先生分别代表韦棣华基金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就韦棣华奖学金在中国的实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从1997年至2007年,韦棣华奖学金计划已在中国实施了11年。11年来,韦棣华基金会共向中国图书馆学会提供奖学金92097.5美元,合计人民币754826.15元。中国图书馆学会共评审出383位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发放奖学金673000元人民币

韦棣华奖学金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给予的资助,帮助了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专业人才的交流渠道,促进了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和韦棣华基金会正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韦棣华奖学金的评审、发放、使用监督和效果评价等相关工作,共同推动韦棣华女士毕生致力的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共同促进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申请条件

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韦棣华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申报院校及名额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韦棣华奖学金评委会审定。

1.申请者必须是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本科生或研究生二年级(含二年级)以上学生;正在撰写博士论文者将优先考虑;

2.申请者须具备品德优良、成绩优秀、经济困难(博士生除外)等条件;

3.已申请过但未获得韦棣华奖学金的学生可以继续申报,并请在申请中予以说明。已获得过韦棣华奖学金的学生,原则上不再申报。

人物基金

1930年,韦棣华女士为资助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积极募捐,并以捐款为基础成立了韦棣华基金会。

1996年11月,吴文津先生与杜克先生分别代表韦棣华基金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就韦棣华奖学金在中国大陆的实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从1997年至2007年,韦棣华奖学金计划已在中国大陆实施了11年。11年来,韦棣华基金会共向中国图书馆学会提供奖学金92097.5美元,合754826.15元人民币;中国图书馆学会共评审出383位韦棣华奖学金获得者,发放奖学金673000元人民币。韦棣华奖学金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品学兼优,生活贫困的学生给予的资助,使该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感受到了关怀和鼓舞。对此善举,学生和教师纷纷来信表示感谢。中国图书馆学会对韦棣华基金会和吴文津先生除表示感激外,还将不辜负韦棣华基金会的委托,继续做好韦棣华奖学金的评审与发放工作,把基金会的关怀和鼓励经我们的手送给学子们,以此完成韦棣华女士的愿望,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个人评价

韦棣华与文华图书馆同呼吸共命运,终生未婚。截至1930年文华大学开办图书科10周年,共培养了60名毕业生,其中33人在在全国最重要的30座图书馆任职,29人任馆长,分布在10多个省份。不仅如此,美国各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也多由文华图书科出国留学生创办。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图书馆界至今提起来仍如雷贯耳,如沈祖荣、胡庆生、裘开明、严文郁、汪长炳、桂质柏、童世纲、吴元清、顾家杰等等。

由于韦棣华卓越的贡献和华中大学(1924年文学大学重组为华中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一所独立的图书馆专科学校的条件基本成熟。1930年,韦棣华不顾年事已高和严重的心脏病,开始为成立新的学校而奔忙。1930年9月,武昌私立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成立。此时,韦棣华来华已有30余年。她的后半生整个都献给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前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就在人们为了庆祝她到华30年,公书林成立20周年以及文华图专创办10周年之际,韦棣华因心脏病于1931年5月1日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

韦棣华37岁来到中国,并在中国走完了一生,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样一位风格高尚、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切缅怀和衷心感谢,她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上的贡献,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

人物遗嘱

韦棣华逝世后,她的学生沈祖荣遵照其临终嘱托,把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一直办到1953年,后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并入武汉大学。文华公书林后经华中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华公书林遗址保留在位于武昌昙华林湖北中医学院校园内,原建筑残迹于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