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

更新时间:2024-10-18 15:22

昙华林历史街区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老城区东北部,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戈甲营马道门、太平试馆、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千米。

名字由来

“昙华林”之名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是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

郭沫若认为这一街名可能与此地佛教兴盛有关。“昙华”二字传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中,昙华林一带就有三义殿、罗汉殿、正觉寺等众多佛教建筑。

发展历史

解放前昙华林曾有武昌最重要的“文化租界”之称。帝国主义在这里进行宗教渗透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渗透。外国教会组织还在这里创办了近代武昌的早期医院。

辛亥武昌首义爆发前夕,昙华林曾是革命志士活动的地方。如今,昙华林一带还保留有几处辛亥名人故居的痕迹。

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游家巷与戈甲营出口以东的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曾一度改名为反帝一街,1972年恢复为昙华林。

2004年,武汉市、区两级政府联手打造武昌昙华林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将“三山两巷一街一心”(花园山、螃蟹岬、凤凰山作背景,戈甲营巷和太平试馆巷为历史街巷,核心保护区为昙华林正街)为历史街区的骨架,着力恢复古城墙和“整旧如旧”52处历史建筑和遗迹,拆除山体保护区内所有非历史建筑物,保留历史街巷的肌理,形成了集自然、历史、人文、艺术等特征于一体的“湖·山·城·街巷·建筑”的街区结构。

2011年5月,武昌区又启动了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从胭脂路中山路段约700米路段的整治,以弱化昙华林街的交通功能,突出其半步行街的功能,以更好地体现昙华林历史街区的韵味。

地理环境

昙华林历史街区坐落在武昌老城区东北部,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戈甲营、马道门、太平试馆、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千米。

主要景点

文华书院

文华书院,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

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 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 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翟雅各健身房(又名杰克逊纪念体育馆)

翟雅各健身房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该建筑所在地原系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1909年在美注册为文华大学,健身房的名字以原文华大学首位校长翟雅各的名字命名,建造于1919年,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璧2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屋身,外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形式,内部利用西方的技术创造出空间,中西手法在建筑上水乳交融,建筑面积996平方米。此建筑风格结构布局为湖北全省独有,是武汉地区现存最早的3座体育馆之一。

现仍为学校室内球场、体育运动和教学场所。2003年7月被武汉市政府定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文华大学女生宿舍

文华大学女生宿舍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十四号楼,建造于1912年前后。红砖清水砌筑,其他为砖木结构,平面呈扁形,3层,总建筑面积586平方米。

为原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女生宿舍附楼,现为职工宿舍。现湖北中医药大学门球场及小花园处,是女生寝室楼主楼遗址,原主楼名叫“颜母室”(YenMuhShih,颜惠庆博士捐建,以纪念其母亲),十分气派。

文华公书林遗址及辅楼书库

20世纪初,文华书院的女英文教师韦棣华(美国人),在武昌昙华林文华书院校内设立一个报亭,购置书刊杂志供师生阅读。后藏书日增,扩增为两大间图书室。韦棣华经多方募捐,精心筹办,于1905年开工奠基,1910年5月建成一座面向社会读者的图书馆,定名为“文华公书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1921年进一步扩建,拥有中文书籍2万多册,外文书籍3万册,中英文杂志100多种,另有古物、矿物、标本等千余件,为文华公书林的最盛时期。韦棣华身居昙华林31年,终生致力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此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曾被黎元洪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韦棣华还于1920年3月在花园山南麓的圣约瑟学堂旧址上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图书馆专业学校。后来成为著名图书馆学教育家的裘开明、沈祖荣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直至20世纪90年代文华公书林被拆除。

现昙华林138~139号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辅楼书库,建造于1920年,为平面方形3层、砖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506.21平方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华大学文学院

文华大学文学院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八号楼。建造于1903年前后,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2层楼房,总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其下沉天井、条石铺地,建筑奇特。初为文华书院正馆,1909年为文华大学部,1924年系华中大学文学院。1920年2月4日,陈独秀应文华大学聘请,从南京到武汉,下榻在文华大学文学院,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陈独秀在公书林礼堂发表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知识教育和感情教育问题》的演讲。

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办公用房。

文华大学圣诞堂

文华大学圣诞堂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五号楼。建造于1870年,为中西合璧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铁瓦重檐,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总建筑面积533平方米,系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礼拜堂,是湖北全省校园中兴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1906年,由张纯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大理石,三拱卷门改方门。

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俱乐部礼堂。

文华大学神学院

文华大学神学院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六号楼。建造于1903年前后,为中西合璧建筑,两层砖木结构,曲尺形平面,机制瓦红顶,地面木板(现更换为大理石),二层走廊木栏,建筑面积1059平方米。是在文华大学于1878年开设神学班的基础上扩展的神学院。属宗教建筑。

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自修学院办公用房。

文华大学理学院

文华大学理学院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七号楼。建于1909年前后,为砖木结构,2层西式建筑,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最先为理学院,后改为外国教师公寓,1932年为男学生公寓——“博育室”(PoyuHostel)。

因抗战时期学校大量房屋被毁,遂成为教工楼。

华中大学教授公寓

华中大学教授公寓位于鼓架坡59、60、61号。为3栋阁楼,建造于清末民初,呈不规则排列,皆为两层中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机制瓦顶,建筑面积:59号楼为142.5平方米,60号楼为131.28平方米,61号楼为123.84平方米。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公寓。

瑞典教区

瑞典教区位于武昌昙华林88、89、95、97、107、108号。是一组北欧风情的大坡度屋顶的建筑。建造于1890年,西式三层楼房两栋,单层平房33栋,总计房屋建筑面积1746.66平方米。为中华基督教瑞典行道会的传教基地及瑞典驻汉领事馆。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格局灵活,环境优雅。当年的建筑除了基督教真理堂被拆外,主要建筑基本上保存完好,即当年的大门楼、主教楼、领事馆和神职人员用房等,以及瑞典人早年开办的真理中学老斋舍。

现为昙华林历史街区宗教历史展示区。

圣约瑟学堂旧址

圣约瑟学堂旧址位于崇福山街49~51号(原武昌候补街高家巷),花园山南麓。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日知会学校内的救世堂,1901年在此兴办书报阅览室,名曰“日知会”。1906年刘静庵张难先等在此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1919~1927年,教会在此开办圣约瑟学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圣约瑟学堂石雕门楣(门楼)、日知会当年的大门、院中的水井和韦棣华创办的图书馆专业学校的老校舍都还保留完好。1927年6月下旬,贺龙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北伐开封凯旋后将师部安排在这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贺龙按照党的军事部署,率军从武昌出发参加南昌起义。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设在武昌城西北角涵三宫南侧,即前清支郡师范甲丙堂旧址。系清末石库拱型门墙。1920年春,为传播革命真理,唤起劳苦大众,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在武昌涵三宫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才,董必武主持校务兼任国文教员,陈潭秋、黄负生刘子道陈荫林恽代英等人先后在此任教。该校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湖北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之地。大革命时期的1927年5月,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部曾设在这里,贺龙与代表共产党的周恩来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会谈后,率部到南昌与周恩来一起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

1965年重建。武汉中学大门口屹立着“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的牌匾,在校园西边设有私立武汉中学纪念馆。

仁济医院建筑群

仁济医院建筑群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学院内,现存主楼和4栋附楼。1878年~1880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中华基督教会先后创办了武昌仁济男、女医院和武昌仁济护校。1895年又兴建了仁济医院,该院为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主楼为图书馆,附楼为当时的住院部,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3146平方米,这是武汉乃至在全国都少见的近代早期医院建筑群。该院在辛亥武昌首义时作为救治民军伤病员的医院。1931年武汉水灾时,在此设武昌赈灾指挥机构。

仁济医院旧址的两边,曾是老同盟会员陈时的故居。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则是原基督教英国伦敦会所办的仁济医院和意大利圣方济各会所办的圣约瑟医院合并而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昌昙华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1907年,张之洞先后在此地创办湖北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系民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迁入武汉,政治部第三厅设在昙华林省立一中内。当时,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洪深冼星海等一大批国内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云集这里,共赴国难,抗日救亡,使这里成为全国的抗日宣传中心。1938年4月~10月,政治部第三厅为发动全国民众抗日救亡,在此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政治部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一幢,总建筑面积314.13平方米。

徐源泉公馆旧址

徐源泉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141号。现存3栋建筑,均为砖混结构。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国传统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西交融的建筑风格,半山有琉璃瓦八角亭。总建筑面积2244平方米。3栋建筑同在一起,对比鲜明,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大革命”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

徐源泉(1886—1960),湖北黄冈人,辛亥首义学生军队长,参加阳夏保卫战,后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副司令长官、上将参议、国大代表、中央执行委员,抗战时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1946年退出政界,1949年去台湾。

夏斗寅公馆旧址

夏斗寅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141号。建造于1932年,是一幢别墅式的中西合璧建筑,总建筑面积902平方米。现仅剩一幢房屋和一个碉堡。建筑背倚螃蟹岬,大门遥遥地对着山坡下的昙华林小街,为四坡顶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砖混结构。屋子两侧的外墙做水泥拉毛装饰,正面墙为水泥平面涂层,走廊上竖着两根罗马立柱,柱头上的卷草雕饰优雅得体。大门和正面的窗户尽管改建过,但原有的装修设施尚有保留,每一房间都有精美雕刻的绿色木质壁炉架。一个大房间靠后窗的墙下,有一个漂亮的水磨石浴缸,黑色底面上点缀着白色瓜米石,可见该公馆当年的华丽风貌。

夏斗寅(1885—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首义时任新军副大队长,后升任至武汉警备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成都行辕上将总参议。武汉解放前夕,一度参加湖北和平运动,欢迎解放军进城。1949年后到台湾,1951年在香港病逝。

晏道刚旧居

晏道刚旧居位于高家巷14号(原7号)。建造于1932年,为两层砖木结构,二层有廓、柱、栏。原大门、卫兵室尚存,总建筑面积382平方米。

晏道刚(1889—1973),早年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主张倒蒋,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地下组织和迎接解放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北省政协委员等职。

石瑛故居

石瑛故居位于三义村14~17号。建于1930年前后,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750平方米。董必武和陶铸就是在这座院子里,与石瑛一起商订了国共两党开办汤池训练班的事宜。

房屋破损,原有部分建筑被拆除。200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昙华林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名人故居拨专款予以修复。在石瑛故居的左侧还修复了武胜门城墙,它是武昌仅有的一处古城墙。在城墙的前面还建起了一个小花园供市民休闲。

石瑛(1878—1943年),湖北阳新人,民主革命者。欧洲同盟会负责人,曾任孙中山的军事秘书、全国禁烟公所主任、上海兵工厂厂长、湖北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市市长、湖北省参议会议长等职,是湖北省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刘公公馆旧址

刘公公馆旧址位于昙华林32号。建造于1900年前后,为中西合璧建筑,马蹄形建筑平面,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该建筑为刘公于1900年前后购买。在这幢房子里,刘公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3位青年学生,成功地设计制作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刘公(1881—1920年),湖北襄阳人,民主革命者。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共进会第三任会长,1911年武昌起义时任政治筹备处总理等职。

卢春荣故宅

卢春荣故宅位于昙华林云架桥,宅名梅园。建造于1935年,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两层建筑。大门内原有花园现不存,仅剩正房和偏房,砖砌石基,总建筑面积290.71平方米。宅地原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地址,后批给文华中学建房,该宅为卢春荣在文华中学任教时的住宅。抗战初期,著名作家老舍曾居住于此。

现为卢氏外孙私宅。

卢春荣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硕士学位,终身服务于文华中学,其中任该校校长达15年,恪尽职守,建树良多。

钱基博旧居(朴园)

钱基博旧居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内,名朴园。建于1936年,砖木结构,2层楼房,内木板铺地,总建筑面积630平方米。2002年维修,内改石板铺地,内外墙装饰更新。原系私立华中大学教授公寓,是钱基博1946年~1957年居住的地方。

该旧居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雕塑研究所。

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曾任无锡师范、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兰田师范、武昌私立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等校教授,著作达20余部。

孙茂森花园旧址

孙茂森花园旧址位于武昌昙华林,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的第十五栋楼。建造于1903年前,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面阔7间,深5间,总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原系孙茂森私产。1903年,学生李廉方在孙茂森花园内租房居住,民主革命者吴禄贞在李租住的寓所内与进步学生聚会,策划反清革命,史称“花园山聚会”。

现为湖北中医附属医院档案室用房。

徐氏公馆旧址

徐氏公馆旧址位于崇福山街7~9号。建造于1930年前后,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楼面,顶带阁楼(原正面前有花园),建筑平面为马蹄形,有过街楼式门厅,有院落。总建筑面积811平方米。为中西合璧民居。原为大商人徐氏私宅,新中国成立后产权归湖北省人民银行,1985年划归湖北省工商银行。

现为工行家属楼和区百货公司住宅楼。

胡贽“半园”旧址

胡贽“半园”旧址位于鼓架坡27号。系清末夏口厅厅长胡贽住宅,建造于1928年,为中式砖木结构民居,大门靠右为一幢五开间平房,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半园”石匾右刻“民国十七年十月”,左边竖刻“谭延恺”三个字。谭系晚清进士,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现为私宅。

蔡广济旧宅

蔡广济旧宅位于戈甲营4号。建造于民国,为砖木结构,人字坡(硬山)仿西式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门廊、踏步、百叶窗,顶有阁楼,高地基,透空地层,建筑面积187.38平方米。该宅原为民国武昌地方警察局局长蔡广济旧宅。

现为其后人私宅。

翁守谦故居

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两层砖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总建筑面积623.78平方米。原为清末任职北洋水师的翁守谦住宅。

现为私人住宅。

汪泽故居

汪泽故居位于太平式馆1号。建造于清末民初,为砖木结构,两层宅第。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一进为天井,二层三面木栏,总建筑面积231.19平方米。原为国民党政府军第九十七军军长汪泽的故居。

现为其后人的私宅。

方家老宅

方家老宅位于双柏前街20号。建于民国初年。三合围屋,2层砖木结构,三开间院落,三进三重,青砖黑瓦灌土墙,泗水归堂天井为花岗岩铺就,排水沟鱼嘴图案别致清新,为典型民居形式。围墙最高处约8米,墙上拴马环尚在,花岗岩石库门依然坚固,门上匾额毁坏,马厅、轿厅已作他用,轩廊、神龛已拆除,廊顶不全,但房柱、板壁痕迹清晰,两侧厢房依旧,托梁雕刻细腻,由此可见布局原貌风格。

张家老宅

张家老宅位于戈甲营76号。建造于清未民初。当面阔,为五开间,进深三重,穿斗托梁,硬山顶式,有阁楼。总建筑面积237.58平方米。原为清末民初民居私宅,因道路多次维修,路面抬高而显得室内低洼,但于陈旧之间,仍可看出昔日大户人家的豪华与威风。石库门及花岗石天井整齐开朗,轩廊尚存一面,轩顶完好,象鼻托梁清晰可见。

李家老宅

李家老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清末民初,为典型砖木结构,七架梁,拓梁加穿斗构架。当面较窄,进深亦浅,房间数亦少,显系当时中小户人家产业。总建筑面积118.94平方米。大门为砖砌,顶上封以条石,天井为乱石铺就。室内梁柱无雕饰,陈设齐全而简单。最有价值者为门楣上的彩绘匾额,虽斑驳脱落,但遗存部分仍色彩鲜艳,似为“天官赐福”图案。

瑞典领事馆旧址

在具有北欧风情基督教瑞典行道会的建筑中,武昌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外国领事馆也依然得以保存。

黄冈军学社遗址

昙华林小学隔壁曾是熊十力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黄冈军学社”的遗址。

花园山

花园山严格的说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因为附近有湖北中医药大学,所以不时会看见一些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勤奋的读书郎。

花园山上,还保存有4座西式建筑,即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创设的“育婴堂”大楼,而屹立在花园山上的万婴墓碑,是帝国主义虐杀中国儿童的见证;1880年主教江成德设计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楼;1891年建成的花园山天主堂,教内称为圣家堂;1888年天主教嘉诺撒仁爱女修会建的一座小教堂。如今,这其中的有些教堂仍在发挥功能,有些教堂则遗迹犹在。

嘉诺撒仁爱女修会礼拜堂

花园山上的嘉诺撒仁爱女修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育婴堂万婴墓

育婴堂万婴墓位于花园山2号,建于1928年,为砖木结构建筑。该堂由艾原道主教创设,委托德籍女士主持,开始将收进的婴儿送到堂外,雇请奶妈托养,成活率较高。以后不断发展,集中堂内抚养。1929年圣若慧善功修女会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本育婴堂。“1951年该堂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引起社会各界愤慨,6月4日政府接管该堂。”修建万婴墓,掩埋在山上搜集的白骨,铭刻碑文。现为市儿童福利院。

该地修建的万婴墓,并立“死难婴儿纪念碑”,有张平化等领导同志题词,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徐源泉别墅

该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公认的徐源泉公馆坐落在武汉新洲,并非此别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处建筑保护较好。三栋建筑皆为徐源泉当年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

崇真堂

崇真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4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6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旅游信息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最佳季节

3月-5月和9月-11月是武汉气候最适宜游览的时间。

建议游玩时长

3-4小时

交通

地铁:轨道交通5号线,昙华林武胜门A出口。

公交:34路、511路、543路、554路、573路、576路、606路、715路、717路、777路、811路、夜行511路(中山路螃蟹岬站);14路、15路、514路、521路、530路内环、539路、542路、566路、572路、576路(中山路解放路站);573路、717路、916路(粮道街胭脂路站)

街区文化

宗教文化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继1861年汉口开埠后,美国圣公会、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意大利方济各会等各外国列强的宗教组织,都曾选择这里修建教堂,传布教义,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花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基督教天主教两大支派)文化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独特“中西交融”风格的基督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教育文化

1871年,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创办了文华书院,使之成为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1903年,文华书院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部,1909年正式成立文华大学及附设文华中学。1924年,在文华大学的基础上,建成了华中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中大学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文华中学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与此同时,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推进“湖北新政”时,在昙华林兴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学校隔街相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人文教育为特色的文化街区。

建筑文化

在昙华林的历史文化建筑中,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哥特式建筑、江夏民居等,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以50余幢昙华林地区百余年来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一条主线的话,它较好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4个历史时期,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时期;涉及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典4个国家。它以实物的、活生生的历史标本形式,形象地展示着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卫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筑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内涵如此深厚且密集,资源如此丰富又集中,这不仅为武汉其他城区所没有,在全国也属罕见。

街巷文化

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了各阶层当时的人居环境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

古城文化

古城武昌是有着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昙华林正街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历史上的昙华林街区有“一湖三山”之说,即北临沙湖,西靠凤凰山,昙华林依城墙而展开,一湖三山的自然景观与武昌古城相得益彰。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地,清末民初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这些都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