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9 18:54
清末民初维新派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报人。康有为长兴里十大弟子,梁启超同窗。韩文举字树园,号孔庵。广东番禺人。监生出身。1891年(清光绪十六年)入广州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曾协助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后任万木草堂学长,号长兴里万木草堂十大弟子之一,康门十三太保。后任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湖南大学前身)教习、上海《时务报》、澳门《知新报》主笔,笔名”扪虱谈虎客“。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办《清议报》、《新民丛报》。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义。民国初年,在广州办南强公学、觉是草堂。晚年留寓香港。1944年病殁于九龙。著作编为《树园先生遗集》。
名人国家:中国(广东省番禺),沙湾古坝乡人
简介:韩文举字树园,号孔庵。广东番禺人。监生出身。1891年(清光绪十六年)入广州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曾协助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后任万木草堂学长,号长兴里万木草堂十大弟子之一,康门十三太保。后任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湖南大学前身)教习、上海《时务报》、澳门《知新报》主笔。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办《清议报》、《新民丛报》。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义。民国初年,在广州办南强公学、觉是草堂。晚年留寓香港。1944年病殁于九龙。著作编为《树园先生遗集》。
韩文举(1864-1944)字树园,号孔厂(古“庵”字,故又号:“孔庵”),广州市番禺沙湾古坝乡人,明末烈士韩上桂的后人。与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等为同窗。他因为仰慕十六国时前秦谋士王猛,博学好兵,在大将恒温拜访他时,扪虱而谈,结果以一介寒士介绍给秦皇苻坚而得到重用,后人比之为租个孔明,故笔名“扪虱谈虎客”。从此,以其文笔纵横驰骋于报坛、文坛之上。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康有为举家迁入清代羊城(今广州),租赁了长兴里的邱氏书室(今广州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正式开设学堂,名“长兴学舍“。后改名为万木草堂。万木草堂前后共有3000名弟子,而当时从康有为最早又成绩卓著的,被称为”长兴里十大弟子“,分别为: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曹泰、徐勤、韩文举、梁朝杰、王觉任、林奎、陈和泽。
其同学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30则有:“吾少年同学中,相与共夕最久者,惟番禺韩孔厂布衣,即其著述自署‘扪虱谈虎客’者是也”
冯自由《革命逸史》:“韩文举,字树园,番禺人,品学兼优,选任上海《时务报》、澳门《知新报》、神户《东亚报》、横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各报主笔,自号扪虱谈虎客。”
《康南海自编年谱》有“光绪十七年辛卯,三十四岁。始开堂于长兴里,讲学,……来学者多志士,若韩文举、梁朝杰、曹太多有成者。”
韩文举之父在港澳经商,逐渐富有,便礼请名儒到古坝家中课其子弟,在严格督教下,学习《四书》、《五经》,以求光耀门楣。但韩文举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国力每况愈下,便于27岁(1891年)到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成为早期的康门弟子。
韩文举初见康有为,呈上自己旧作《主静立人极说》,即受康有为赞赏。在万木草堂中,他与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以义礼、气节、经世之学相砥砺,以维新救国为己任。当时,陈千秋长于德行,同学誉为“颜回”,徐勤因为家财丰厚,誉为“子贡”,梁启超和韩文举因为善于文学而分别誉为“子游”和“子夏”。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万木草堂的师生本已慷慨悲歌,发奋自励。藉此国家民族危难之秋,莫不义愤填膺,振衣而起。韩文举写出了“人生苟虚生,不如其死矣”的《感怀诗》。下半年,韩文举便与梁启超以及著名诗人黄遵宪等到上海创办了《时务报》,鼓吹挽救中国的新政。当年一纸风行,而且为销售量最大、质量最佳的报纸。第三年(1897年)韩文举到了澳门,担任《知新报》主要撰稿人。他相继发表了《万国公政说》、《国朝六大可惜论》、《治始于乡说》、《推广中西义学说》、《童蒙艺塾说》等文,大力倡导维新变法,振兴中华。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湖南省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欲在湖南倡导新政,培养维新人才,便在长沙创立时务学堂,请康有为派学生当老师。那时陈千秋和曹泰已经去世,康有为即命韩文举、梁启超、区榘甲、叶觉迈等到湖南任时务学堂中文教习。
韩、梁等积极培育英才,宣传维新救国的道理。后来率兵云南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蔡锷将军,和近代教育家、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部部长和三任国家教育总长的范源濂,都是韩、梁高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维新,至该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出“训政”,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香港和日本。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10月7日,广州万木草堂被封,焚毁藏书300余箱。湖南长沙的时务学堂当然也被封,韩文举、唐才常等,也分别逃到了日本,与同学们汇集起来。韩文举即协助梁启超创办起《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协助其弟韩云台创办《东亚报》,韩云台任主编,鼓吹维新变法,批评和讽刺朝廷。此时,韩文举开始用“扪虱谈虎客”作为笔名,大量发表政论,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在横滨的大同学校、东京的大同高等学校担任教习。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韩文举和梁启超、欧榘甲、梁启田、麦仲华、张智诺、梁炳先、陈国镛、罗润南、李敬道、谭锡镛、黄为之等12人,在日本江之岛的金龟楼上义结金兰,宣示效忠帝党,立志实现大同理想,反对慈禧太后暴政。不久,有组织保皇党,推动勤王运动,宣传君主立宪制。
本来,韩文举是康门中极为重要的弟子,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是康有为令其当年弟子协助而成书的。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序中便道:“门人好学,预我玄文,其赞助编检者,则南海陈千秋最勤而敏也。其校雠讹夺者,则番禺韩文举、新会林奎也。”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以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主张已渐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日本期间,梁启超与孙中山革命党人往来渐渐多起来,便有赞成革命,孙、康合作的议论。当中韩文举和欧榘甲赞同最力。结果,由梁启超草拟了长达数千言的《上南海先生书》(康有为南海县人,人们尊称南海先生或康南海),康门弟子签名包括: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等13人。
时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上产生严重分歧,争论之中,韩文举赞同了梁启超的政见。第二年,韩文举在港、澳报刊上发表了《赠梁任公》二首。
万物微茫出入机,水清水净见须眉。
幻中泡影容沉灭,眼底浮云易荡移。
消息示人周易理,缠绵爱国楚骚辞。
如君熟读庄生语,卅载交情已可知。
---其一
热心直欲炉天地,落魄依然一国民。
病里观人原幻境,梦中化蝶是前身。
交论血肉天应变,相到皮毛马不真。
我亦三千年睡足,东方雄辩已惊神。
---其二
后来,梁启超在北美游览时,才在报刊上读到这两首诗,非常喜欢。在《饮冰室诗话》中说:“后乃询知其出我孔厂也”。
韩文举流亡日本多年后,借党禁稍驰,即潜回家乡,“窜迹闾巷,饮酒赋诗”。
至民国初年,袁世凯做了总统,韩文举在长沙的弟子范源濂寄信邀请他北上。他应邀到了北京,住进梁启超家。范源濂拜见了他,行弟子之礼,相会甚欢。这位教育总长推荐他单人京师大学堂讲席,但是他婉然谢绝,只在北京旅居一个月便辞别回乡。
民国二年(1913年),梁启超入内阁任司法总长,特派人征召韩文举为广东教育司长,也婉辞不上任。民国四年,袁世凯居然称帝,篡夺中华民国而复辟帝制,韩文举的另一位学生蔡锷从云南起兵讨伐袁世凯,并修书送钱到韩文举家中,请他立即到云南赞画戎机,但是他也辞谢不去。
民国六年,张勋据北京请帝溥仪复辟,授康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康有为从香港启程,应诏北上,并约韩文举同行。韩文举辞谢道:“吾师受知德宗(即光绪帝),心存魏阙,义不容辞。若弟子者,就在江湖,愿以布衣终老矣。”康有为不能勉强他,只有自己北上。后来复辟失败,康有为亦为世人所耻。
民国七年到十一年(1918-1922年)间,他住进广州,出任南强公学校长,并创“觉是草堂”,仿照当年万木草堂的学规,严格培养学生。教学之余,与新会陈洵(字述叔)晨夕唱酬,切磋诗词,友谊甚笃。
韩文举他本人文章魁首,诗中方伯,必胜虽然布衣已领,却声名籍甚,在民国十五到十六年,中山大学两次聘请他为教授,但都别婉拒。
65岁晚年后,移居香港女儿家,一位曾任粤军师长的杨鼎中,因为深仰韩文举学行,自请为门人,把香港深水埗福荣街90号的住所赠与他,并每月送给薪俸,曲尽弟子之礼。
此后,他意态萧然,逐渐脱离凡尘俗世,只流淌于港九的名山古刹,与方外人为交,避世于禅房青磬之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香港病死,终年81岁。青山寺住持茂丰,特安葬他于荃湾东普陀寺之侧。昔日驰骋文坛的“扪虱谈虎客”便长眠于佛教圣地之上。
他气度恢宏,国学根基深厚,又善音律,工诗词,“其诗每多愤郁苍凉之音”。同学伍宪子(即:伍庄,民社党革新委员会主席,万木草堂弟子)搜集了韩文举《舟车睡醒录》、《树园诗集》两书,予以扩充,撰成《树园先生遗集》,并为之作序印行。
梁任公曾写有时论《舌下无英雄笔底无奇士》,言其平生喜诵好友韩孔庵的一首诗,甚为称道其中“舌下无英雄,笔底无奇士”一句。言下之意,行胜于言。任公一生,笔挟风雷,但绝非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诗曰:
荆轲沈七族,要离焚妻子。
人生苟虚生,不如其死矣。
举目览八荒,谁为真男子?
舌下无英雄,笔底无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