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昌黎文集校注

更新时间:2023-07-16 06:16

韩昌黎文集校注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的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作品目录

出版说明

韩昌黎文集校注叙例

昌黎先生集序

昌黎集叙说

重校昌黎集凡例

第一卷 赋 杂著

感二鸟赋

复志赋

闵己赋

别知赋(以上四篇,原本入第一卷,以下本卷至第七卷为古诗,第八卷为联句,第九卷至第十卷为律诗)

原道

原性

原毁

原人

原鬼

行难

对禹问

杂说(四首)

读荀

读鶡冠子

读仪礼

读墨子(以上原本为第十一卷)

获麟解

师说

进学解

本政

守戒

圬者王承福传

五箴(五首并序)

後汉三贤赞(三首)

讳辩

讼风伯

伯夷颂(以上原本为第十二卷)

第二卷 杂著 书 启

子产不毁乡校颂

释言

爱直赠李君房别

张中丞传後叙

河中府连理木颂

汴州东西水门记

燕喜亭记

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蓝田县丞厅壁记

新修滕王阁记

科斗书後记(以上原本为第十三卷)

郓州溪堂诗

猫相乳

进士策问(十三首)

争臣论

改葬服议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禘祫议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太学生何蕃传

答张籍书

重答张籍书(以上原本为第十四卷)

与孟东野书

答窦秀才书

上李尚书书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

上兵部李侍郎书

答尉迟生书

答杨子书

上襄阳于相公书

上郑尚书相公启

上留守郑相公启(以上原本为第十五卷)

第三卷 书

上宰相书

後十九日复上书

後二十九日复上书

答侯继书

答崔立之书

答李翊书

重答翊书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

李秀才书

答陈生书

与李翱书(以上原本为第十六卷)

上张仆射书

答胡生书

与于襄阳书

与崔羣书

与陈给事书

答冯宿书

与衞中行书

上张仆射第二书

与冯宿论文书

与祠部陆员外书(以上原本为第十七卷)

与凤翔邢尚书书

为人求荐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答刘正夫书

答殷侍御书

答陈商书

与孟尚书书

答吕毉山人书

答渝州李使君书

答元侍御书(以上原本为第十八卷)

与郑相公书

与袁相公书

与鄂州柳中丞书

又一首

答魏博田仆射书

与华州李尚书书

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

第四卷 序

送陆歙州诗序

送孟东野序

送许郢州序

送窦从事序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送齐暭下第序

送陈密序

送李愿归盤谷序

送牛堪序(以上原本为第十九卷)

送董邵南序

赠崔复州序

赠张童子序

送浮屠文畅师序

送杨支使序

送何坚序

送廖道士序

送王秀才序

送孟秀才序

送陈秀才彤序

送王秀才序

荆潭唱和诗序

送幽州李端公序(以上原本为第二十卷)

送区册序

送张道士序

送高闲上人序

送殷员外序

送杨少尹序

送权秀才序

送湖南李正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郑尚书序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送郑十校理序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石鼎联句序(并诗‧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一卷)

第五卷 哀辞 祭文

祭田横墓文

欧阳生哀辞

题哀辞後

独孤申叔哀辞

祭穆员外文

祭郴州李使君文

薛助教文

祭虞部张员外文

祭河南张员外文

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

祭薛中丞文

祭裴太常文

潮州祭神文(五首‧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二卷)

袁州祭神文(三首)

祭柳子厚文

祭湘君夫人文

祭窦司业文

祭侯主簿文

祭竹林神文

曲江祭龙文

祭马仆射文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

祭故陕府李司马文

祭十二兄文

祭郑夫人文

祭十二郎文

祭周氏侄女文

祭滂文

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

祭张给事文

祭女挐女文(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三卷)

第六卷 碑志

李元宾墓铭

崔评事墓铭

施先生墓铭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施州房使君郑夫人殡表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以上原本为第二十四卷)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

襄阳卢丞墓志铭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五卷)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

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

乌氏庙碑铭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以上原本为第二十六卷)

刘统军碑

衢州徐偃王庙碑

袁氏先庙碑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衞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七卷)

曹成王碑

息国夫人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以上原本为第二十八卷)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

贞曜先生墓志铭

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

唐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以上原本为第二十九卷)

第七卷 碑志

唐故监察御史衞府君墓志铭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

唐故相权公墓铭

平淮西碑(以上原本为第三十卷)

南海神庙碑

处州孔子庙碑

柳州罗池庙碑

黄陵庙碑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以上原本为第三十一卷)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柳子厚墓志铭

唐故昭武校尉守左金吾衞将军李公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以上原本为第三十二卷)

楚国夫人墓志铭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以上原本为第三十三卷)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

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

处士卢君墓志铭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以上原本为第三十四卷)

卢浑墓志铭

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

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

韩滂墓志铭

女挐圹铭

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

乳母墓铭(以上原本为第三十五卷)

第八卷 杂文 状 表状

瘗砚铭

毛颖传

送穷文

鳄鱼文(以上原本为第三十六卷)

赠太傅董公行状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复讎状

钱重物轻状(以上原本为第三十七卷)

为韦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雪表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

为裴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白龟状

冬荐官殷侑状

进王用碑文状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荐樊宗师状

举钱徽自代状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奏韩弘人事物表

谢许受韩弘物状(以上原本为第三十八卷)

论捕贼行赏表

论佛骨表

潮州刺史谢上表

贺册尊号表

袁州刺史谢上表

贺皇帝即位表

贺赦表

贺册皇太后表

贺庆云表

举张惟素自代状

举韩泰自代状

尉国哀表

举荐张籍状

请上尊号表

举韦顗自代状(以上原本为第三十九卷)

论孔戣致仕状

举马摠自代状

贺雨表

贺太阳不亏状

举张正甫自代状

袁州申使状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

黄家贼事宜状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

论淮西事宜状

论变盐法事宜状(以上原本为第四十卷)

文外集上卷

明水赋

请迁玄宗庙议(以上二篇‧原本入第一卷‧○原本第一卷共为七篇‧内有诗歌五首)

上贾滑州书

上考功崔虞部书

与少室李拾遗书

答刘秀才论史书

与大颠师书(以上原本为第二卷)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以上原本为第三卷)

通解

择言解

鄠人对

河南府同官记

记宜城驿

题李生壁(以上原本为第四卷)

除崔羣户部侍郎制

祭董相公文

祭石君文

祭房君文

高君仙砚铭

高君画赞

潮州请置乡校牒(以上原本为第五卷)

文外集下卷

顺宗实录卷第一(原本为第六卷)

顺宗实录卷第二(原本为第七卷)

顺宗实录卷第三(原本为第八卷)

顺宗实录卷第四(原本为第九卷)

顺宗实录卷第五(原本为第十卷)

遗文

答侯生问论语书(本篇前原本有联句及诗歌十五首)

皇帝即位贺宰相启

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

皇帝即位贺诸道状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

潮州谢孔大夫状

宪宗崩慰诸道疏

长安慈恩塔题名

洛北惠林寺题名

谒少室李渤题名

福先塔寺题名

嵩山天封宫题名

迓杜兼题名

华狱题名

集外文 附录

三器论

上张徐州荐薛公达书

下邳侯革华传

集传

新唐书本传

文录序(赵德)

记旧本韩文後(欧阳修)

潮州韩文公庙碑(蘇轼)

作品鉴赏

原稿完成历时十三年,所涉及的资料,极为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对各家的说法,折衷去取,下了一番选择工夫,文字上亦删繁节芜,作了很多的加工工作。关於文学欣赏方面,书中集有各家评语,这些文评,就其总的精神来说,出自桐城派古文义法的角度,不免为封建的观点立场所局限,但其中某些具体分析,对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有《昌黎先生集》。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