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1 21:00
马闻天,兽医微生物学家,兽医生物制品专家。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奠基人之一。他发现了我国鸡的新城疫病,并在鸡新城疫、猪丹毒、鸡痘和多联苗,以及血清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成就。在建立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监察制度和培训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闻天,又名九皋,童年时名增函,1911年1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县。先在本乡私塾读书,1922年考入唐县县立高级小学,1925年考入北京温泉中学。学习期间,马闻天受到“青岛惨案”、“五卅惨案”和“三一八惨案”的教育,痛恨英、日等帝国主义列强欺人太甚,深感祖国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富强的国家。从此,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念头在他心目中扎下了根。1928年他改名马闻天,提前一年以“同等学历”考取中法大学预科,后升入中法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学习。马闻天在中法大学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件发生,他满怀爱国热情,参加反日游行,宣传抵制日货,要求全国一致抗日。1935年6月毕业,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深造。
马闻天出国后,更感到国内经济建设的落后。他想到祖国有那么多的草原,发展畜牧业的前途十分广阔,可是当时畜牧兽医事业不被重视,牲畜数量不多,品质不高,疾病蔓延,几乎仍处于原始的自生自灭状态,急需科学技术,所以他选择了法国里昂国立兽医学校的兽医学专业学习。1939年于该校毕业后,又到巴黎阿尔夫尔兽医学校及兽医研究室实习并准备博士论文,1940年4月获博士学位。
此时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半壁山河沦于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人民惨遭蹂躏,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马闻天满怀强烈的爱国、报国的愿望,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立即回国。当时沿海地区已经沦陷,交通断绝,他绕道越南,于1940年5月回到昆明,投身建设国家的行列之中。当时有单位愿以较优惠的条件聘用他,但因专业不符,被他婉言谢绝。为了学以致用,他毅然就聘于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当时该系设在四川荣昌临时租赁的民房中。1941年7月,以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为基础,成立中央畜牧实验所(简称中畜所),他转到中畜所任职,负责血清产品的研制和兽疫防治工作。1944年他赴印度,考察参观了各地主要畜牧兽医机构,了解了印度畜牧兽医和山羊化牛瘟弱毒苗的使用情况,学习了一些有用的操作方法。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举国欢庆。马闻天随中畜所由大西南先迁上海,后到南京。1946年1月受命赴北平接收日伪华北农事试验场畜牧兽医部分,并很快将其改组为中央畜牧实验所华北工作站,马闻天任工作站主任。1947年2月农林部在北平成立华北兽疫防治处,马闻天兼任处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农学院讲师。1948年2月返回南京中畜所,担任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马闻天很想干一番事业,但在当时条件下,经费短缺,人事关系复杂,工作很难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项事业迅速得到恢复。马闻天在南京继续从事兽医生物药品试验研究工作。1950年调北京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家畜防疫系任技正兼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室主任。他遵循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深入疫区,了解疫情,有针对性地研制新的生物制品,以控制兽疫的蔓延。他特别重视生物制品的质量,要求严格控制制造和检验操作方法。
1952年,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简称中监所)成立,马闻天任第一副所长,主持业务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中监所培养了一批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指导全国兽医生物制品工作,有的还输送到各省关键性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对全国兽医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62年9月马闻天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顾问。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法国农业部授予他农业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在兽医上所作的贡献。
40年代,中国的畜牧业很落后,兽医生物制品事业尤为落后。马闻天回国后在中畜所任职时,在条件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亲自参加或指导血清制剂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制造。当时南亚一带牛瘟流行,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也很严重。他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牛瘟病理诊断,通过猪化牛瘟弱化苗的研究,改进了抗牛瘟血清的制造方法,研制出牛瘟脏器干粉苗,对牛瘟的紧急预防和控制起了一定作用。同时,对猪瘟、猪丹毒和猪、牛巴氏杆菌病进行了病原菌和毒素的分离和鉴定,研制了灭活苗。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当时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培训了人才。许多工作,如牛瘟干粉苗、牛瘟血相变化、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抗牛瘟血清效价、牛瘟病毒通过猪体减弱毒力、通过含胆汁和药物的培养基培育猪丹毒弱毒菌株等,都有新的设想,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在他任中畜所华北工作站主任和华北兽疫防治处处长时,在人员少、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仍然组织生产出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抗炭疽血清、炭疽沉淀素血清、抗猪丹毒与抗猪肺疫血清、布鲁氏杆菌凝集反应抗原等兽医生物制品。同时重点研究了“鸡瘟”和牛瘟。通过研究,证实了过去在中国流行的所谓“鸡瘟”,实际上是鸡新城疫,并且研制了鸡新城疫福尔马林灭活苗,推广了鸡新城疫弱毒活苗。在牛瘟方面他和他的同事将牛瘟兔化毒中村Ⅲ系苗试用于黄牛、水牛和奶牛,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些工作对华北地区防治牛瘟、炭疽及对进口奶牛的检疫起了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他报效祖国、振兴畜牧业的夙愿,1950年马闻天再次由南京到北京,担任华北农科所家畜防疫系生物制品研究室主任。他遵循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亲自率领防疫队赴中国西康地区,就地制造牛瘟兔化苗,进行预防注射,使该地区的牛瘟得到了控制,为在全国迅速消灭牛瘟做出了贡献。在他的领导下,生物制品研究室在短期内就研制和生产了20多种生物制品。
他担任中监所副所长以后,任务更重了,经常要考虑全国的兽医生物制品工作,还要带队奔走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帮助规划、改建兽用生物制品厂,建立生物药品监察室,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此时他虽然不再亲自参加试验研究工作,但仍争分夺秒地阅读大量国内外资料,及时掌握国内外兽医生物制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指导工作。他对业务技术工作的领导很深入,对重点课题的设置和研究计划都召开学术委员会反复研究论证而后决定。他经常深入到室组详细了解工作进度和工作中的难点,帮助出主意,定方案,攻难关,如用鸽痘病毒,通过鹌鹑减弱制活毒苗预防鸡痘;在30℃低温下用细胞培养方法致弱山羊痘毒力,成功地培育出弱毒苗等,都是与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在他的领导下,中监所30多年中取得了16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奖68项(国家发明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9项)。其中,猪瘟兔化弱毒苗、猪支原体肺炎弱毒苗、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布氏杆菌2号菌苗等,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猪丹毒的防治研究中,1954年他就主持了猪丹毒杆菌的分型鉴定,用琼脂扩散反应发现B型菌比A型菌多2—3条沉淀线,证明B型菌的抗原成分多,因而免疫性较好。当时这一发现颇受学者们的重视。同时,他还与他人合作,以肉肝胃培养基代替加血清培养丹毒杆菌的方法,研制出猪丹毒氢氧化铝苗,免疫期半年,超过了当时国际上免疫期4个月的水平。这一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对控制中国猪丹毒病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推进生物药品事业的发展,他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在生产工艺方面,推广了疫苗冻干技术,反应缸生产菌苗和转瓶培养细胞等技术,提倡生产联苗、干粉苗、油乳剂苗等兽药新剂型。在菌毒种培育上,他重视应用生物变异的理论,指导培育出大量优良的弱毒苗菌毒株;随着改革开放,国际贸易增加,他强调诊断产品国际标准化。总之,在生物制品事业的不同阶段,马闻天总是站在事业发展的前沿指导大家前进。1982年他离开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又主持研究成功了鸡新城疫油乳剂灭能疫苗,与过去的疫苗相比,延长了免疫期,提高了免疫效果,产蛋鸡过去用弱毒疫苗一生要免疫5—6次,用油乳剂灭能疫苗只需免疫1—2次即可得到保护,深受用户特别是大型鸡场的欢迎。
鸡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俗称亚洲鸡瘟)是由副粘膜病毒属的成员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各毒株对鸡的致病力不同,其死亡率有很大差异,美国Hofstad,M.S·主编的Diseaseofpoultry第八版,根据病程、病状和病理变化等不同,将新城疫分成五个型。
1.速发嗜内脏型(又称Doyle氏型)(Doyle,1927),由某些速发(Velogenic)嗜内脏型ND毒株所引起,对各种年龄的鸡都是急性致死,死亡率可达100%。消化道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又称亚洲ND。
2.速发嗜神经型(又称Beach氏型)(Beach,1942)由某些速发嗜神经型ND毒株所引起,对各种年龄的鸡也都是急性致死性的,死亡率较前者略低些,消化道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病理变化在呼吸道与神经系统,所以也称肺脑型ND。
3.中发型(又称Beaudette氏型)(Beauddette和Black,1946)由中发型(Mesogenic)ND毒株所引起,各种年龄的鸡都可感染,但只有部分幼龄鸡出现呼吸系统及神经症状,少数雏鸡发生死亡,年龄较大的鸡很少死亡,其中有些毒株已用作疫苗,如NDI系苗即为此型毒株。
4.缓发型(又称Hitchner氏型)(Hitchner和Johnson,1948)由某些缓发型(LentogenicND)毒株所引起,各种年龄的鸡都可感染,但都不发生死亡,仅在雏鸡可发生轻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其中数个缓发型毒株已被广泛用作疫苗,如B1(Ⅱ系),F系(Ⅲ系)和Lasota(Ⅳ系)等疫苗都属此型。
5.无症状肠型(Lancaster,1981)由某些缓发型毒株所引起,没有可见的病理变化,只能从消化道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和由特异性抗体而证明其存在(French等1967,Simmous1967,McFerra等1968)。
在中国习惯上将引起急性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典型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的ND称为典型新城疫,而发病率较低,症状不典型的ND称为非典型新城疫。后者主要发生于免疫鸡群。鸡新城疫于1926年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英国的新城,1926年以前中欧也报道过类似疾病。英国Doyle首次分离出此病毒。因为Doyle怕使用描述性病名可能与其它疾病相混,对该病命名为新城疫。
1935年,中国河南某鸡场突然发生鸡只大量死亡,陈之长教授根据临床症状、解剖病变等,在中国首次确诊和报道了鸡新城疫的存在。1944年梁英、马闻天报道在四川荣昌县发生鸡新城疫。
新城疫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其所致发病及死亡、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病仍然是威胁养鸡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由于世界各国都给家禽进行免疫接种,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但在一些鸡场或鸡群中,常因免疫失败而造成非典型新城疫发生,因症状不典型常造成误诊,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很大经济损失。
1.分类:鸡新城疫病毒(NDV)属副粘性病毒科,副粘病毒属。Tumov等人用与抗原性相关的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副粘病毒PMV分类,将禽副粘病毒分成9个血清型,其中鸡新城疫病毒属于PMV1型。
2.抗原性:病毒中和试验(VN)或琼脂扩散技术显示不同的NDV毒株存在微小的抗原差异,然而实际上所有NDV不同毒力的NDV表现为单一的相同抗原性。根据这一特点,在ND的免疫预防上,不同来源的疫苗毒株可在不同地区通用。
3.形态:ND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多形态,大多数近似球形,直径为120-300毫微米,具有双层囊膜,表面具有12-15毫微米的纤突,纤突中具有能刺激宿主产生抑制红细胞凝集素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核衣壳由一条直径为18毫微米的多盘绕的管组成,围绕中央孔心轴呈螺旋对称排列。核衣壳的中央是病毒的核酸。
4.致病力:NDV对鸡的致病力在很大程度上由毒株决定,但也部分取决于感染的剂量、途径,鸡的品种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较小。
5.分子生物学特性:NDV由单股RNA单分子组成,分子量约5×106道尔顿,约占病毒颗粒重量的5%,NDV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显示它由15156个核苷酸组成。病毒颗粒含有脂质的囊膜,平均总分子量约500×106道尔顿,在蔗糖中密度为1.18-1.20g/ml。Alexander(1981)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纯化的NDV裂解后进行电泳,证实病毒含有7种多肽。Samaon证实了NDV基因组共编码6种蛋白。
鸡
6.生物学活性:(1)血凝性(HA):NDV毒株因表面含有血凝素蛋白(HN),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而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如两栖类、爬行类、禽类、人、小鼠、豚鼠、牛、羊、猪、马等的红细胞,其中对鸡的红细胞的凝集作用,不同毒株均很稳定。NDV凝集红细胞的特性能被相应抗体抑制。因此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已成为该病有效的检测方法。
(2)神经氨酸苷酶活性:所有副粘病毒表面均存在该酶,Huang等人的研究认为此酶与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作用有关。
(3)溶血:NDV具有一种溶血素,能溶解它所凝集的红细胞。冻结融解、透析、超声波振动和渗透压骤变,能增强病毒的溶血活性。
7.对环境的抵抗力:NDV对热敏感,100℃,1分钟可被灭活,56℃,5分钟至6小时内可被破坏病毒的感染性、红细胞凝集活性和免疫原性,37℃数小时至数天,20℃、8℃需数月和数年才能使病毒全部失活。NDV在外界环境中的稳定性取决于病毒所处的介质。蛋白质的存在,冻结温度时,对病毒均有保护作用,且能使消毒药品无效。所以在消毒前应进行清洁,在冬季消毒需在加温条件下进行。
8.实验室宿主系统:NDV可以实验性感染许多禽类及非禽类动物。但鸡是该病重要的自然宿主,也是最常用在实验动物。鸡胚:所有NDV可在鸡胚中复制,特别是来自无特定病原的SPF鸡胚已常用来分离和复制病毒。毒力不同的毒株在鸡胚中复制出现最高滴度的时间和引起死亡的时间有差异。以最小感染量接种SPF鸡胚,速发型、中发型毒株引起的死亡时间在60小时或更短些,缓发型毒株则需100小时以上。在鸡胚中出现高滴度病毒的时间,速发型少于24小时,缓发型多于48小时。
细胞培养物:NDV可在许多细胞内复制,现常用鸡胚成纤维细胞作为病毒蚀斑形成单位测定,蚀斑在细胞接毒后2-6天内形成,一般在96小时进行观察。病毒经高度稀释后在细胞内可长出单个蚀斑,将单个蚀斑连续传代后可建立克隆的纯系病毒。
1.NDV除家禽外,在50个鸟目中已证实在27个目中至少有236种鸟也可以实验感染。本病在流行病学上的新特点是自然发病的食种增多,原本病自然发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近年来国内已有鹌鹑、鸽及观赏鸟发病的报道。并已从鸭、鹅中分离出弱毒株,从鸡场捕捉的麻雀体中分离出新城疫病毒并检出抗体。
2.在免疫鸡群中仍可发生新城疫,多在二免以前的日龄发病。雏鸡的成年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发病率高者可达75%,一般为3-15%,低者1.5%,病死率高者可达80%,低者为15%左右。
3.传播途径:NDV不能经卵发生垂直传播,病母鸡所产的蛋,在孵化的头4-5天,胚胎会因感染而死亡。NDV在鸡群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呼吸道通过气溶胶而发生,病鸡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可向外大量排出病毒。大约在感染后2天和出现临床症状前1天,病鸡就从呼吸道将病毒排到空气中,病愈鸡在症状消失后1周停止排毒,个别鸡的排毒可达1个月以上。鸡群间的传播方式则是通过鸡群的转移及饲料、饮水、饲料袋和人员车辆往来等而发生的。
1、临床症状特点:在中国根据临床发病的特点,可将鸡新城疫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
鸡
典型鸡新城疫:(主要包括速发嗜内脏型、速发嗜神经型两种),患病雏鸡(育成鸡)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病鸡张口伸颈,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有“呼噜”声响,口中有粘液,有摇头和吞咽动作,企图将粘液吐出,排出绿色而有时带血的粪便,紧着表现有歪头,扭颈或站立不稳等神经症状。此种类型多发生于非免疫鸡群,及免疫失败的鸡群。病鸡一般在2-8天内死亡,幼鸡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成年鸡发生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产蛋急剧下降或有腹泻症状,产蛋下降30-70%不等,死亡率10-50%不等。
非典型鸡新城疫(包括中发型、缓发型、无症状肠型等):幼龄鸡可发生死亡,成年鸡可出现呼吸系统症,食欲下降,常并发大肠杆菌和霉形体感染。该类型主要发生于免疫水平偏低或免疫力不整齐的鸡群,成年鸡群可出现产蛋下降,经常发生零星死亡并持续较长时间。死亡率在1-5%之间。此种类型常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霉形体病相混淆,常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感染。
2、病理变化:典型新城疫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腺胃肿胀并有乳头出血,小肠有暗红色出血性病灶,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溃疡,病程较长者可见肠壁上外观形成“枣核状”溃疡,产蛋鸡卵黄破裂等。一般将腺胃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溃疡作为新城疫的特征性病变,据此作为诊断依据。非典型新城疫:雏鸡常见心冠脂肪出血,腺胃肿胀,小肠卡他性炎,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出血,气管内粘液增多,气囊混浊并有干酪样物等。成年鸡常不见任何病变。
1、病料采集:有临床症状的鸡,可自气管与泄殖腔棉拭取样用于病毒分离。死亡鸡肺、脑、脾、肝、肾和骨髓都可用于病毒分离。其中脑组织含毒时间较长,且不易被其它细菌污染,是较好的送检病料。
2、病毒分离:病料加双抗(每毫升加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100微克)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强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常使鸡胚在36-96小时死亡,弱毒株有时也可使鸡胚死亡。也可用病料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将收集的尿囊液或细胞液作红细胞凝集试验(HA),出现凝集现象,再用已知的抗新城疫血清与尿囊液或细胞液作血凝抑制试验(HI),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血清抑制,方能证实是新城疫病毒。
3.病毒毒力鉴定:常用的鉴别NDV毒力的方法有鸡胚平均致死时间试验(MDT)、鸡脑内致病指数试验(ICPI)、鸡静脉致病指数试验(IVPI)及空斑形成试验等,关于NDV毒力的检测新方法层出不穷。Hodder等(1994)、王树双等(1994)、古长庆等(2000)用抗F0蛋白的裂解位点的抗血清对NDV进行了毒力鉴定方面的研究,证明可以有效区分强弱毒株。Russel等(1983),Alexander等(1997)应用针对表面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进行毒株的鉴定和分型。国外,Marin等(1996)、Ballagi(1996)、Angela(1998)等对PCR技术运用于NDV毒力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1)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用灭菌生理盐水10倍递进稀释病毒,每一稀释度取0.1毫升,分别接种9-10日龄SPF鸡胚5枚。接种鸡胚于37℃孵育7天,每天上午、下午各检查一次。记录第一个鸡胚死亡时间,使所有鸡胚死亡的最高稀释倍数为病毒的最小致死剂量。MDT是最小致死剂量致鸡胚死亡的平均时间。
(2)对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取10只1日龄SPF鸡,每只脑内接种0.05毫升用灭菌盐水1:10倍稀释的无菌尿囊液,每天观察鸡群一次,连续8天,正常者记为0分,发病者记为1分,死亡者记为2分。每次观察每只鸡的平均记分值即为ICPI。
(3)对6周龄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取10只6周龄SPF鸡,每只静脉内接种0.1毫升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的无菌尿囊液,连续观察10天,正常者记为0分,精神沉郁者记为1分,瘫焕者记为2分,死亡者记为3分。每次观察每只鸡平均记分值即为IVPI。
Allan等,按照以上三方面的测定结果,可将NDV分为缓发型、中发型、速发型三类。
4、血清学诊断方法:
取6-9日龄SPF鸡,腿部肌注0.1毫升滴鼻作为首免,2周后用油佐剂灭活苗0.5毫升肌注,第5周采血分离血清,,可制成多克隆抗血清用于病毒鉴定和ND诊断。
HA和HI:抗原作2n稀释,现多在96孔V型板上进行(HA)。未知病料有血凝特性,能被已知血清抑制,可作出诊断。2n稀释的血清进行HI,可测出血清中的HI滴度,在感染鸡群中HI滴度一般不均匀,有报道有的鸡群,低者为零,高者为1:1024。在免疫鸡群中,HI滴度较整齐一般达1:32?/FONT>1:64。HA和HI因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被广泛作为鸡场进行ND诊断及免疫鉴测的常规方法。
除HA和HI外,血清中和试验(SNT)、免疫双向扩散(IDD)、神经氨酶酶抑制试验(NI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等均有用于ND诊断的报道。Adair等(1989)认为检测NDV抗体的ELISA重复性好,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与HI呈明显相关性,能区别保护性抗体。已有较多报道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来鉴别NDV毒株。这多种方法还未在生产实际中作为常规监测本病的手段。
1、疫苗种类及其选择:中国生产的鸡新城疫疫苗有两大类,一为弱毒活苗,另一为灭活疫苗。弱毒苗的毒力由弱到强依次是Ⅲ系(F系),Ⅱ系,Ⅳ系及一些克隆化毒株(如克隆-30,克隆-83,克隆-79等),Ⅰ系。在弱毒苗的选择上,F系毒力虽弱但免疫原性较差,未应用,Ⅱ系毒力弱,安全性好,首推用于首免,Ⅳ系及一些克隆化毒株,毒力较Ⅱ系稍强,免疫原性及安全性均好,已被广大鸡场特别是大型鸡场在各种日龄鸡中广泛采用。I系苗在弱毒疫苗中毒力最强,一般用于2月龄以上鸡的免疫,在大型鸡场应慎用,以防止散毒及毒力返强引起非典型ND发生,应主要用于农村散养鸡和小型鸡场,近年来也有将I系苗用于1日龄,20-25日龄鸡群免疫的报道,取得较好免疫效果,但在使用方法及用是上应严格控制。ND灭能疫苗主要由弱毒经甲醛灭活后加入油佐剂制成,ND油佐剂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免疫力强,所产生的HI滴度比弱毒苗高,可用于弱毒苗免疫后加强免疫,在本病污染严重的鸡场用灭活疫苗与弱毒苗联合免疫,有较好的免疫效果。ND弱毒苗及灭活苗也有与其它病毒共同制成的联苗(如:ND-IB、ND-EDS、ND-EDS、ND-IB-IBD等二联或三联苗),但以单苗效果更好,在流行地区及本病污染严重的鸡场特别在早期免疫时,最好用单苗。
2、免疫程序:ND的免疫程序也应根据饲养管理情况,流行病学情况,环境因素,鸡群免疫状态,疫病流行情况进行设计。不同地区,不同鸡场免疫程序不能一概而论。
首免时间:雏鸡可经蛋黄传递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椖冈纯固澹?酌馐奔涞娜范ㄖ饕?悸悄冈纯固宓挠跋臁R话阊芯咳衔???Τ隹呛竽冈纯固逯鹑丈?撸?/FONT>5-7日达到高峰,9日龄后逐渐下降,28日龄完全消失,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4-5天(平均4.5天),为推算最恰当的首免日龄,通常在出壳第一天采血检查HI滴度,大批雏鸡的每批抽样不少于0.1%。得出1日龄雏鸡母源抗体平均值后换算为对数值,再按公式计算:
雏鸡最适首免日龄=4.5×(1日龄HI的对数值-4)+5
如:一批鸡的1日龄平均HI效价为1:32,即log25,按公式计算,这批鸡的最适首免日龄为:4.5×(5-4)+5=9.5天。
各地报道及使用的免疫程序尚难统一,笔者认为:对农村专业户和小型鸡场,可在7日龄用Ⅱ系滴鼻首免,21-25日龄用Ⅳ系苗重复一次,60-70日龄用Ⅰ系苗加强免疫接种一次。大型鸡场蛋鸡可在10天左右进行首免(Ⅱ系滴鼻),21天二免(Ⅳ系饮水、气雾),35-40天三免(Ⅳ系饮水,气雾),60-70天四免(Ⅳ系饮水,气雾),110-120天(油苗)。商品蛋鸡在整个产蛋周期不再免疫。种鸡在产蛋高峰过后280-300天再补免一次,以保证种蛋的母源抗体水平。若在二、三、四免用油苗加活苗同时免疫,可在三次中省去。商品肉鸡一般只免前2-3次,只用弱毒苗。
3、免疫效果监测:每次免疫后10天,抽查1/1000鸡进行测定,HI滴度增加两个以上,如免疫前1:8,免疫后1:32。则为合格,若免疫后抗体滴度很低,仅有1:4?/FONT>1:8,则应进行重免。
鸡
4、免疫失败原因:(1)疫苗的问题:所用弱毒活疫苗的HA效价应≥1:640。油乳剂灭活苗不能有严重的油水分层现象。应正确选择疫苗种类及剂量,盲目加大剂量也可能发生免疫后发病。
(2)首免日龄不当:免疫时间过早,疫苗受母源抗体干扰,免疫过晚,母源抗体已降低,不能有效保护,雏鸡可能在疫苗产生有效免疫前感染,两种情况均可造成免疫失败。
(3)免疫方法不当:首免不能用气雾免疫,以免引起霉形体感染等应激综合症。若进行饮水免疫,应严格控制水质,避免漂白粉及金属离子对疫苗的破坏,可用井水或自来水烧开冷后再用。在水中加入1%鲜奶或脱脂奶粉,对疫苗病毒粒子有一定保护作用。饮水前先断水,夏天断水4小时,冬天断水6小时,饮水器数量足够,保证每只鸡都能饮到足够的水量,疫苗能在30分钟内全部饮用完为好。
(4)鸡群健康状况:已证实,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病,早期鸡白痢严重感染等均可影响鸡的免疫功能。据报道,患IBD的一日龄雏鸡,对ND的免疫抑制率可达40%,7日龄为32.5%。另外广泛采用的IBD弱毒苗在免疫后均对法氏囊产生短期可恢复的破坏作用,在免疫程序的安排上,还应将ND疫苗的免疫始终安排在用IBD弱毒苗之前几天。
5、发病后的措施:
(1)综合措施:发病后对场地、用具、物品等进行严格彻底清洁消毒,选用过氧乙酸,百毒杀等,死鸡深埋。可根据情况进行紧急接种,成年产蛋鸡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后,一般不进行紧急接种也能耐过,但雏鸡或育成鸡发生新城疫应采取紧急预防注射的方法,常可收到终止疫情的作用。雏鸡可用Ⅳ系苗(或克隆30或Ⅱ系,滴鼻或点眼),中雏以上可肌注两倍量I系苗(但大型鸡场应慎用I系)也可用油乳剂单苗肌注。紧急接种会加速一部分已感染鸡的死亡,紧急接种后鸡群可在7-10天内停止死亡。紧急接种保护力的高低,还取决于入侵野毒株的毒力,,鸡群原有抵抗力,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
(2)治疗:无特效药,有条件可用异源血清(牛、羊高免血清)1ml/kg体重进行皮下或肌注。也有用高免蛋黄液,1-2ml/只,皮下或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疫情。在使用高免蛋黄液时,若供蛋鸡群为非SPF鸡群则应慎用,特别是种鸡和蛋鸡,有可能传入白痢、霉形体、EDS等病原而导致生产力不佳。若为商品肉鸡则可使用高免蛋黄而问题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兽医生物制品品种少,生产方法落后,没有统一的制造、检验、使用方法,没有菌、毒种管理机构,甚至在生产中用错菌、毒种的事也常有发生,兽医生物制品的质量没有保证,对牲畜疫病的防治极为不利。
马闻天早在40年代初负责中畜所血清厂工作时,就很重视所制血清和疫苗的产品质量,每批产品都要进行严格检验,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决不因当时设备条件简陋而放松要求。
在他担任华北农科所家畜防疫系生物制品研究室主任时,经常亲自参加检验,严格检验操作方法,为统一兽医生物制品的制造与检验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监所成立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兽医生物制品的技术性法规,即《兽医生物制品制造与检验规程》(简称《规程》);并在各兽医生物药品厂建立了执行《规程》的机构——监察室。他经常带领人员到各厂贯彻监察制度,强调生产工艺要“精工细作”,检验工作要“细心准确,严格把住质量关”,要“全面贯彻执行《规程》的规定”,因而迅速地改变了中国兽医生物制品生产中无章可循、产品质量不稳的局面。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改进,新制品的增加,对《规程》又进行了多次修订,使之不断完善。60年代初,根据国家交给的任务,中监所又增加了对兽用化学药品的监察任务,成立了化学药品室,他同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一起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兽药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编出了《兽药典》经农业部先后颁布施行,对整顿提高中国兽用药品的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他还注意国际交流,除选派人员出国考察留学外,他自己也先后访问过印度、日本、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法国、巴基斯坦等国,每到一处总是认真考察这些国家的兽医生物制品情况,进行学术交流,掌握新的信息,开扩自己的视野。
马闻天经常强调,“试验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他自己带头身体力行,几十年来工作踏实认真,态度谦虚谨慎,从不说过头话。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中监所逐渐形成了严谨的作风,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长期的工作经历使马闻天深感经费之重要和来之不易,所以他在领导岗位上,处处精打细算,爱惜国家财产。严格审批实验研究工作计划,注意节约每一分钱。
他为人正派,与人相处往往是“君子之交”。外出开会、检查工作从不游山玩水,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一切按规定办事,严于律己;同时对人要求也很严格,一丝不苟,不讲情面。
他生活简朴,粗茶淡饭,总是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包括公务劳动等),退居二线后依然如故。他从不伸手向组织争个人待遇。由于他的表率作用和老骥伏枥精神,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1911年1月15日 出生于河北省唐县。
1935年7月 毕业于中法大学生物系。
1935—1933年 毕业法国里昂国立兽医学校。
1939—1940年 毕业于法国巴黎阿尔夫尔兽医学校,获博士学位。
1940—1946年 在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工作(该所1941年并入中央畜牧实验所)。
1946—1947年 任中央畜牧实验所华北工作站主任,兼华北兽疫防治处处长;北京大学农学院讲师。
1948—1949年 在中央畜牧实验所工作,兼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
1950—1952年 任农业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正,兼家畜防疫系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室主任。
1952—1982年 任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第一副所长、所长。
1963年 当选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82年 退休。
1 马闻天主编.兽医生物制品.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研究会,1987年9月.
2 马闻天,罗永彬,刘麟龙.患猪瘟猪血球变化之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5,3(3—4):37—50.
3 马闻天.简易乾牛瘟疫苗制造试验.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5,3(1):53—55.
4 梁英,马闻天.疑似新城鸡疫之研究.畜牧兽医月刊,1946,5(11—12):136—140.
5 马闻天.猪瘟疫苗之研究.农报,1947,12.
6 马闻天,梁英,潘宝年.平沪之新城鸡疫.畜牧兽医月刊,1947,6(8—3):24—28.
7 马闻天,梁英,潘宝年.新城鸡疫试验之初步报告.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8,4(2—4):21—23.
8 马闻天.三种预防牛瘟方法比较试验.农报,1947,12(4).
9 马闻天.兔化牛瘟病毒保存期试验.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8年12月.
10 粟寿初,马闻天.鸡新城疫减弱毒疫苗免疫本地鸡试验.南通农学院畜牧兽医期刊,1950,1:1—4.
11 粟寿初,马闻天.鸡新城疫及其预防.农业科学通讯,1950,11(9):12—14.
12 马闻天,粟寿初.鸡新城疫减弱病毒疫苗的保存试验.中国农业研究,1951,2(1):59—71.
13 马闻天,房晓文.猪出血性败血症免疫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56,4(1).
14 郑庆瑞,马闻天,王明俊等.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研究:第一及第二报.畜牧兽医学报,1959,2(2):87—105,107—112.
15 马闻天,徐翠华,李慧姣.鸡新城疫灭活苗研究:I、鸡新城疫灭活苗比较试验.家畜传染病,1984(2):1—5.
16 马闻天,李慧姣,徐翠华等.鸡新城疫灭活苗研究:Ⅱ、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试验.兽医药品通讯,1986(2):1—10.
17?马闻天等.鸡新城疫双相油乳剂灭活苗的研究(第一报).中国兽药杂志,1989(4):8—12.
18 马闻天等.鸡新城疫双相油乳剂灭活苗的研究(第二报).中国兽药杂志,1989(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