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1 10:39
鲍姑(309-363),小字潜光,陈留郡(今开封陈留)人。其父亲鲍靓,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319年(东晋太兴二年),鲍靓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即今三元宫),供鲍姑居住修炼。与葛洪结为夫妻后,共同研究医学和炼丹术,一起炼丹制药,并到广州一带采集丹砂等20余种药物,作为原料。现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岗还存有他们早年炼丹的遗址。鲍姑一生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所辖南海郡的番禺、博罗等县。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灸法,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女仙”、“鲍仙姑”。鲍姑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全书记有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方占99条。该书较详明的记述灸法的作用、疗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原存于广州市三元宫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大致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363年(建元元年),鲍姑患急病辞世,一说在罗浮山玉鹅峰千丈岩采药坠岩身亡。
1、相传为晋鲍靓女葛洪妻多行灸于南海。
2、相传为晋鲍靓女,葛洪妻,多行灸于南海。唐裴铏《传奇·崔炜》:“[崔炜]又问曰:‘昔四女云鲍姑,何人也?’[夫人]曰:‘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炜方叹骇昔日之妪耳。”清丘逢甲《鲍姑祠》诗:“满目江山海气阴,鲍姑祠畔客登临。”亦称“鲍家姑”。清陈维崧《法驾导引·曹南耕表弟礼斗甚虔词以纪之》词之二:“毛女弄琴红捍拨,井公戏博紫樗蒱,闲话鲍家姑。”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父亲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 “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遏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广东广西两省分为三个郡:南海郡、苍梧郡、象郡)。带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
其夫葛洪字稚川,江苏句容人,生于公元 282年,是我国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科学家,曾从郑隐学习,又拜鲍靓为师,学丹术,尽得其传。元帝召为丞相掾,以功赐爵关内侯,又选送他做散骑常侍,他坚辞不就,长期隐居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过着丹鼎兼综医术生活。生平著书立说颇丰富,约有五百三十卷,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等书。
鲍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耳濡目染,专功道学医学,学有所成。
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县,博罗县,罗浮山一带,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西华仙箓》一书说:萍花溪 “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她所自来,问之,答曰:我叫鲍姑。”萍,据《玉篇》注:“大萍”即浮萍,有解热,抗菌,抗疟等作用,主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等。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这样跋山涉水,采药行医,以救万民,实在令人钦佩。她足迹所到之处,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地方志书,都把她作为仙人,称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称“神艾”,其实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间女医师。 她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
据分析,葛洪不擅长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炼丹和养生上。《肘后备急方》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可能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密切的关系。
《太平广记》一书,在《崔炜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鲍姑升仙后,到唐贞元中节,在广东番禹人陈设奇珍异宝于佛庙时,鲍姑化为一乞食老妪,不慎打破人家酒瓮,无钱赔偿,正受到殴打,崔炜怜悯之,脱衣抵偿,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灸赘疣,今有越岗山艾少许奉给你,每遇赘疣,只一炷之,不独愈苦,兼获美艳,崔炜接受后数日,遇老僧赘于耳,炜出艾试灸之,果如鲍姑所说,后又由老僧介绍他下山治一位家财巨万的姓任富翁的赘疣,炜因出艾,一炙而愈。任翁告炜说:谢君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先生。这段记载,把鲍姑的越岗山艾,当成神艾,反映鲍姑灸术名不虚传,她制的越岗山艾,疗效极好。去掉美丽神话来谈,可能是崔炜间接地得到鲍姑再传弟子的灸术。
鲍姑的灸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直至明清两代,也还有人不怕艰辛乞取鲍姑艾。有鼎来初写的一首诗可为证: “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蹩躃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注:乃翁白石空餐尽,据《羊城古钞》记载:鲍靓“常行部入海,遇风而断炊,饮取白石煮食以自济”。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