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0 01:11
《鸡足山志》是研究鸡足山文化最重要的成果和展现形式,包括《志补》在内,共编纂有7本,明朝1本,清朝3本,民国1本,新中国成立后2本。
内容简介
(一)徐霞客《鸡足山志》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请,于八月第二次登临鸡足山时所修,成稿四卷,因病中止。
志稿毁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所幸《徐霞客游记》末附有《鸡山志目》《鸡山志略一》和《鸡山志略二》,从中可以了解到徐《志》纲目、“灵异十则”、“景致十则”、寺院简介和部分碑文简介,特别是徐《志》纲目为后世修山志提供了优秀的体例,以后的山志都没有跳出这个范畴。
(二)大错和尚《鸡足山志》
大错和尚,俗名钱邦芑,明末遗民,极富文采。
清顺治十七年(1660),澜沧兵备道曹延生巡山时与山僧共请居山的大错和尚撰写《鸡足山志》,之后大错和尚与无尽、眼藏、子眉、古道、古笑一起“攀岩扪壑、搜奇吊古,历数十日而其未厌也。”
历时半载,成稿十卷,曾刻板印行,后遭兵燹,书板俱毁。三十年后范承勋续修山志时得见其大部分残编,略作增删,成稿十卷,人称范《志》。
(三)范承勋《鸡足山志》
范承勋,字苏公,沈阳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任云贵总督。康熙三十年(1691)游鸡足山,捐资修建天一阁,写有《游鸡足山记》等诗文。次年以钱《志》残本为蓝本,“删其芜陋,补其缺略,付寺僧梓之。”正文十卷,卷首序文七篇,另有《鸡足山全景图》及大错和尚《鸡足山指掌图记》。
范《志》大部份承袭钱《志》,得以保存钱《志》风骨,内容丰富,记述准确,言简意赅,文采蜚然,流传盛广。清光绪时(1875—1908)同兴石厂重印。今有鸡足山佛教协会1985年铅印本,宾川李宝鍹、叶元生注释。
(四)高奣映《鸡足山志》
高奣映,字雪君,云南姚安土司,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秉乘父愿,历时3月,修《鸡足山志》13卷,首1卷,共计14卷。此志未刊行,稿本先存山寺,后流落民间,1931年为姚安由云龙所获,既是孤本,也是善本。
高《志》除部分抄袭范《志》外,增加“异术”、“风俗”、“异迹”及大量诗文,可补范《志》之不足。云南省图书馆作善本收藏。有三个版本,一为芮增瑞校注《鸡足山志》,此版本排版错误和文字错误颇多;二是候冲校注《鸡足山志》,该版本仍用繁体字,不便于普通读者阅读;三是2000年由鸡足山佛教协会请赵应宝、张鹏飞、李树军等先生断句、排印,作为内部资料交流,该版本美中不足是原志稿中的图片没有刊印。
(五)赵藩、李根源《鸡足山志补》
赵藩、李根源为云南民国时期的重要文人官吏,于民国元年(1912)8月同上鸡足山住悉檀寺时,寻访古迹文献,“援古证今”所辑。
全书四卷一册,民国二年夏五月京师聚珍版印行。书中不少内容为旧志所没有,较为珍贵,但因成书仓促,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考察,对高《志》后200余年的史事没进行充分记载,因此“补”的不够充分。
(六)宾川县志办1991年版《鸡足山志》
该志较旧志书体例有较大改变,增加了历史沿革、佛教、旅游等章节,体现了新志的特点,对历史上的高僧、寓山名流、文物古迹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载,而且补充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史料。
由于该书的编篡者刘天位、李宝鍹等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使该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是一本优秀的新志书。
(七)宾川县志办2012年版《鸡足山志》
该志较1991版《鸡足山志》在体例上作了一些微调,将旧志第一章第一节与第七章合并构成第一章“自然地理”;将“历史沿革”改变为单独一章;“佛教”这一章增加了“源流宗派”;将“文物古迹”改变为单独一章,并增加了“佛教古迹”和“道教古迹”的内容;将“高僧”一章与“文人学者”一节合并为“人物”一章。
新志较1991年版共增加了“源流宗派”、“佛教古迹”、“道教古迹”,以及高僧名僧、寓山名流中也有一些补充的内容,但总体上看,在史料上并无实质的突破,这也说明鸡足山史料的挖掘工作难度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