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州

更新时间:2023-07-17 09:54

麟州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始设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次年废。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

历史起源

麟州,新秦。下。天宝户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为?中郡。隋开皇二十年置榆林县,改为胜州。

天宝元年,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关。东北至胜州四百里。

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贡、赋:管县三:新秦,连谷,银城。

新秦县,中。郭下。初,汉武帝徙贫人於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宝元年置以为县,取?旧名也。

连谷县,中下。南至州四十里。本汉┯阴县地,属西河郡,在今银州儒林县界。隋文帝於此置连谷县,炀帝改为连谷戍,大业十三年废戍。贞观八年於废戍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宝元年割属麟州。

连谷镇,县理城中,贞观八年置。

银城县,中下。北至州四十里。本汉┯阴县地,属西河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中、西河之?,其地遂空,讫於魏、晋,不立郡县。後魏时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保定二年,移於废石龟镇城,即今县理是也。贞观因之,属胜州,天宝元年属麟州。

胜州,榆林。下府。开元户四千九十五。乡十三。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地。战国时为晋、赵地。《地理志》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赵有之。始皇时分三十六郡,为?中郡。汉因之不改。按汉?中在今州理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中故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城遂空。晋末属赫连氏,赫连勃勃称夏,都於统万。按统万城在今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後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後,讫於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七年又置榆林县,属?州。二十年,割?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德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又陷梁师都。贞观二年平师都,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百四十里。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女稽布,麻,粟。赋:麻,布。

管县二:榆林,河滨。

榆林县,中下。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汉末北虏侵扰,历魏、晋、周,此地皆无县邑。隋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属?州,二十年改属胜州。皇朝因之。

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芦水,县西二百四十里。其?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帝开之以通屯仓。

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中城,秦?中郡也。《史记》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宫,在州城内,大业二年置,因榆林郡为名。其年,炀帝北巡,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启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云。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讫於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後魏及周,复为银城县也。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於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圣人居所

山东麟州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次年废。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今巨野县治位于古“雷泽(雷夏泽)”东、“大野泽(今东平湖)”南和“微山湖”西北。又:古“雷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一带,是伏羲氏的起源,传说舜帝也曾在此捕鱼。

古麟洲——巨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巨野县设置于西汉初,至今有两千余年历史。夏商时期,巨野地属徐州北境;西周至春秋为鲁国西境,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战国时属宋,后改属齐国;秦始建县属砀郡;汉至三国时期属山阳郡;晋至南北朝为高平郡;隋朝时期,巨野分属郓州、曹州和金乡县;唐至五代属河南道郓州;宋归属济州;元明时属济宁府、兖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民国十七年为山东省直属县;1953年归属菏泽专区;1958年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改归菏泽专区。

2001年菏泽专区改为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远古的雷泽大野泽周边,水草丰盛,湖岛穿插,环境优美。常有灵鸟瑞兽,如麒麟的原型------长颈鹿等出没。因春秋时鲁王在此“西狩获麟”而得名“获麟台”。唐高宗武德4年(621年)以巨野县置麟州,次年废。后世因之尊为“获麟之地”。巨野资源富饶,西汉前,就已有“桑麻之业”。是华东地区储量最多、煤质最好的大型整装煤田。巨野还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孔圣人之居,沐伏羲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

文化遗产

麒麟台

位于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后冯桥北1000米处,史称麒麟冢,是春秋“西狩获麟”之麟葬处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麟麟台被夏官屯公社武装部挖掉边围而加高筑成打靶台。现存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20米。据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并发现灰坑,出土许多夹砂红陶残片、汉代陶片以及蚌壳、动物牙齿等。《左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也载:“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志》也载:“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一兽,麕身、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是为麒麟冢。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冢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秦王避暑洞

据考为汉代昌邑王刘贺

齐鲁会盟台

据《春秋》记载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泽以西济水之南筑台,齐鲁两国会盟于此,从而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巩固,军事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国势地位大大提高,使之赢得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会盟台,是齐鲁友好的象征,也是齐鲁文化融汇通的标志,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发展及古代邦交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至秦汉时期,此处又成为重要祭祀场所和埋葬之地.1976年,菏泽陶绳纹鬲足,灰陶罐,灰陶豆等,并开探方试掘,发现夯土层,夯层时断时续,不坚实,说明不是居住遗址,从侧面证明了会盟之台的零点实性,同时在表土层下发现了一座墓葬,打破了夯土层,这说明是后之埋葬,出土器物为东汉时期.

永丰塔

传古代有一龙常在大野泽作乱,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之子哪吒将此龙镇住,洪水即退,大野泽渐涸,一望无垠的大水,变为千亩良田。龙王一气之下,状告哪吒,哪吒被治罪。后来,托塔李天王将制服哪吒三太子的佛赐宝塔断之为三,掷下天门, 塔底落于西邻之县郓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顶飘往东邻之县金乡。后人为纪念哪吒,盼望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将塔命名为永丰塔。

屏盗碑

大周任史君屏盗碑,全称大周推诚奉义翊戴功臣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济州诸军事行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西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任公屏盗碑,简称屏盗碑。原位于巨野县城北关护城河外路西,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立。由于历代黄河水患淤积,该碑大部分被淹没于地下,暴露地面约80厘米。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的巨大作用,2002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屏盗碑被发掘出土,移立于永丰塔之阳,人民路旁,并修建了碑亭,以加强保护,壮其观瞻。该碑龟趺螭首,优质青石裁成。碑身下宽上窄呈梯形,通高516、宽158-142、侧宽62-55厘米,重约13.5吨;龟趺高100,长293、宽160厘米,重约9吨。朝议郎行左拾遗充集贤殿修撰李昉奉敕撰,翰林待诏朝议大夫行司农丞张先振奉敕书。

昌邑故城

昌邑故城位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其子刘髆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在位仅27天,昏庸淫乱,被大将军霍光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探清古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城墙长1215米,西城墙长1377米,北城墙长1585米,南城墙长1720米。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层9、10、11厘米不等。城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时期的遗物如:铁釜、碗、盘等。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古昌邑的历史与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乱”平叛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西汉初,梁王彭越从这里揭竿;东汉末,费亭候曹操任兖州牧于此。自战国至魏晋是昌邑的鼎盛时期,这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贸易中心。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专门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记载,当时昌邑从事冶铁生产的工役就有280多人。隋唐时期,昌邑为县,宋代降为镇,昌邑的经济、文化亦从繁荣昌盛逐渐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黄河几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现。据《巨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后人作忆秦娥“昌邑怀古”赞曰: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西侯楼遗址

位于大谢集镇西侯楼村西100米处,原为台地遗址,现已削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4200平方米。该遗址距今约5000年,文化层堆积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是巨野县发现年代最久,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197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调查勘探,发掘出大量遗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柄、鬲足、盆、鼎、花边罐、方格纹罐等,一些器物从形制、纹饰上看,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征,属菏泽地区首次发现。还有与曹县莘冢集遗址出土器物相近的属山东龙山文化范畴的遗物。其中,夹砂灰陶花边罐在该地区其他遗址中从未发现过。对于研究典型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地域交错有着重要的意义。商、周文化层堆积有明显的连续性,以灰陶居多,胎体逐渐增厚,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已不见。发现的商、周文化和汉代文化的器物有鬲、罐、平口瓮、壶、鼎等。该遗址出土的大批遗物,展现出一幅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为研究和考证该县悠久历史提供了充分依据。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明。

文庙

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丞吕让移建于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县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此后经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年间多次建修葺,书院更具规模,志名远播.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金山

风景秀丽的金山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因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长2华里,东西宽 1.5华里,海拔高度133.2米。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纡回,殿宇嵯峨,涌泉涓涓。丰富美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金山闻名遐迩。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据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筑布局设计施工。自西路登山依次为小红门、中天门、小天街、南天门。南山麓建有神农祠、观稼亭,北有泰山祠、王母阁、依山傍崖,各抱地势;另有文昌阁、三圣殿、魁星楼、牛王庙、戏楼等点缀其间。此外,还有玉兔洞、金牛洞、蝙蝠洞、祈子洞、圣母泉、龙虎洞、神水泉、金水泉等20余处自然景观。一年一度的金山庙会,更是热闹非凡,每逢阳春三月,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香烟云雾,缭绕于苍松翠柏丛中;欢歌笑语,回荡在山谷沟壑之间。这便是巨野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的“金山春晓”。

“巨野之胜在金山,金山之胜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俗称金山大洞,世传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建造的驻跸行宫,称之为秦始皇避暑宫。当地人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曾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考证,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据《汉书·武王子传》载:贺王昌邑十三年,后征为帝,因行淫乱,被废为海昏侯,就国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汉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废为海昏侯,就国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汉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营作山陵,昌邑王刘贺事多僭越,自治寿域,乃入立被废,客死他乡,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北洞共有明道、侧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组成。总长89.80米,最宽28米,石壁最高处15米,如劈如削。洞室整体结构布局严谨,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渗出,悬溜不断。“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径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正是金山洞的真实写照。千古奇观,胜地佳境,吸引着历代众多的游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怀着几多感慨,几多赞叹,欣然命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和精僻的考证。明道两壁上现存宋以来的刻石44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宋、金、元时期,这里曾为佛寺,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洞门上方的“敕赐大明禅院”六个大字,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内现存石佛像一尊,高约90厘米,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细,造型美观。

蚩尤墓

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

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东岳天齐庙

东岳天齐庙,位于陶庙镇陶庙村,因历代护庙人及重修者中多为陶姓,故又俗称陶家庙。

东岳天齐庙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时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此庙始建年代无考,世人或传唐建,或曰宋时,众说纷纭。旧志中记载有元代至元年间的重修碑记,至今尚存残铭,可证其始建年代上限为唐中晚期,下限为金代。明万历年间,善士陶敬聚社集资重修,现有碑为记。入清后,又于康熙、道光、光绪等年间不断增修扩建,规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10余亩。旧时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解放后,天齐庙为供销社所用,其中部分古建筑陆续被拆除,碑碣石刻亦多被毁。“文革”中又遭余劫,唯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三教堂幸存,均面阔三间,青砖砌壁,灰瓦覆顶,古朴肃穆,犹显庄重典雅之风。天齐殿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和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内壁画尚存,尤为难得。更引人注目的是庙内的一株古槐,传为唐代所栽,树围5米余,然岁月荏苒,朽枯中空,仅存外皮10厘米许,却虬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